李會敏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跨文化交際能力;社會文化理論;互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1 — 0161 — 03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網(wǎng)絡的普及,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和深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專多能型復合型國際人才、能適應多元文化環(huán)境的人才越來越受歡迎。另一方面,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一直飽受詬病,脫離實際的純語言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職場需求和個性化需求,大學英語教學急需改革。教育部2017最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高校大學生應培養(yǎng)國際意識,為迎接全球化時代的機遇和挑戰(zhàn)做好準備,而大學英語課程的主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除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外,還要讓其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能力?;谏鲜鼍?,我校根據(jù)實際情況,在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方面積極進行改革,告別以往入學后四個學期純語言知識教學,重構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將跨文化交際教學引入課堂,目前正在逐步推進“2+1+1”模式,即2個學期的大學通用英語課程+1個學期的跨文化交際課程+1個學期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
跨文化交際涵蓋跨文化和交際性兩個方面,跨文化交際課程的交際性本質決定了其互動性,交互式特點,故傳統(tǒng)的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做法不適合該課程;純理論講授,純粹的文化比較,以及純文化概況介紹等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作為必修課也不現(xiàn)實,更無法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無法使學生在真實跨文化交際場合應付自如,順利交際。所以,考慮到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特點,探索新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需要,社會需要,學生本身需要的國際化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說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之間的交際。由于交際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交際容易導致沖突??缥幕浑H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恰當且有效地進行交際行為以得到所期待回應的能力。它涵蓋四個方面:交際技能;心理調整能力;個人品質;文化意識能力〔1〕。Young Yun Kim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為能力構成,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不可分割〔2〕。Darla. K. Deardorff認為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中應注重態(tài)度、知識和技能,這些能幫助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采取合理、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技能〔3〕。上述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及培養(yǎng)路徑的觀點相得益彰,態(tài)度與情感、認知與知識、行為與技能均關系密切、相互對應且涵蓋性全,體現(xiàn)跨文化能力與交際能力并重,適合作為非英語專業(yè)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的具體培養(yǎng)內容。以上能力培養(yǎng)內容可用公式概括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情感+認知+技能=最終行為。
(二)維果茨基社會文化理論
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S.Vygotsky)提出了社會文化理論,認為在人類認知功能發(fā)展過程中社會文化因素起著核心作用。人類認知活動最重要的形式是通過社會與物質環(huán)境內的互動而得以發(fā)展的。所有高級心理功能都源于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產生于活動。社會文化理論包括六大核心部分,其中,核心之一是內化,指的是個體心理之間的過程向個人心理之內的過程的轉化;核心之二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指個體實際發(fā)展水平與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核心之三是中介論,指個體的低級心理機能向高級心理機能轉化是通過各種文化制品(包括物質的技術性工具)即中介來實現(xiàn)的〔4〕19-22;核心之四是支架論,指提供符合學習者認知層次的協(xié)助、支持和引導,以幫助其從依賴到獨立,從低級能力發(fā)展到高級能力水準〔5〕57。社會文化理論幾大核心說決定了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具體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決定了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目標,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說決定了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內容。廣義的互動是指一切物質存在物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維果茨基認為互動促進內化的論斷決定了跨文化交際諸能力培養(yǎng)的模式,即互動教學模式??缥幕浑H所涵蓋的情感、認知、技能三維度只有在互動的環(huán)境下才能實現(xiàn)內化,真正為學生所掌握,并在跨文化交際的行為當中作為一種能力表現(xiàn)出來。跨文化交際課堂是以上述跨文化交際能力三大構成要素(情感、認知、技能)為訓練目標,圍繞不同訓練主題的跨文化交際案例,進行互動活動的設計。這類課堂的互動,是一種教學方式,旨在強化學生的交際能力、跨文化認知能力、跨文化應變能力、跨文化反思能力等。維果茨基社會文化理論所包含的幾大核心論斷決定了互動教學模式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即:生生互動模式,師生互動模式和生機互動模式,這也就是本文提出的“三維互動教學模式”:
(一)“生生互動”模式
根據(jù)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思想,個體的潛在發(fā)展水平在與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互動時能達到潛在發(fā)展水平,這代表著學習者可能達到的最高水平〔4〕21?!吧印蹦J揭詫W生為中心,可兩人或多人一組進行,旨在培養(yǎng)和內化學生情感和行為方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采取基于跨文化案例討論的多角度解釋以及案例情境角色扮演對話等形式。在這一模式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則是組織者,引導者和主持人,話語權交給學生。多角度解釋,包括積極解釋和消極解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開放、包容、理性的跨文化情感態(tài)度,避免刻板印象,偏見,歧視,民族中心主義等消極情感以及倉促下結論等消極態(tài)度。而情境角色對話為學生根據(jù)案例自編,有助于學生代入角色,體會理解交際雙方的心理思想情感等,從而加深對異文化對話方的理解,并設法促成雙方消除文化誤解,實現(xiàn)順利交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身的交際能力和個人品質也獲得提升。
(二)“師生互動”模式
根據(jù)維果茨基的支架論, 教師的引導式參與能夠幫助學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間建立橋梁,幫助學生努力發(fā)展出文化所認可的能力和技巧,進而能夠獨立解決問題。教師的指示、引導、支持、激發(fā)和挑戰(zhàn)能有力地促進個體能力發(fā)展 〔5〕57 。“師生互動”模式以教師引導,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旨在培養(yǎng)和內化學生認知和思辨方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內容涉及相關跨文化交際理論如文化冰山理論、文化維度理論、文化價值取向理論、高低語境理論、松緊文化理論等,及相關文化概念如刻板印象、偏見、文化定勢、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權力距離、文化沖擊與反沖擊、文化休克、文化調節(jié)與適應、非言語交際、心理期待、自以為是的文化相似性、民族中心主義、文化假定、圈內外人、面子觀以及各種價值觀、思想觀、宗教信仰等的系統(tǒng)學習思考以及多元文化舉例分析、案例分析等??缥幕浑H理論、概念、多元文化知識、言語及非言語交際及語用知識等雖都屬于知識范疇,卻又是跨文化交際成功進行的保障和基礎。這些認知層次的內容既需要學生在課堂之外大量主動輸入,又需要他們在課堂上根據(jù)課堂教學要求隨時靈活調取,以幫助思辨,實現(xiàn)內化,同時將課外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帶到課堂,在老師的幫助下,獲得解決。在“師生互動”模式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輔助學生,不僅有助提升其認知能力,靈活處理信息的能力,還有助于其思辨能力的提高。
(三)“生機互動”模式
根據(jù)維果茨基的中介論,社會是學習的起點,因為個體都是從環(huán)境中提取線索來掌握知識的。如實物與工藝品、慣例、禮儀等“文化展示”都是學習的中介符號系統(tǒng),其價值在于以一種可見的物質形式來說明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觀。當然,環(huán)境提供的不止有外顯的,還有內隱的,這正如文化冰山理論所言的表層文化和深層文化。個體的認知發(fā)展過程必須經歷從客體調控、他人調控到自我調控三個階段才能實現(xiàn)內化〔4〕19-20。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文化制品(包括物質的技術性工具,如網(wǎng)絡)發(fā)揮著中介作用。網(wǎng)絡的普及,使得學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腦手機等獲取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等方式呈現(xiàn)的或靜態(tài)或動態(tài)、或實時或過時的大量文化信息或隨時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對于地處偏遠地區(qū)的肇慶學生來說,利用價值很高。“生機互動”模式以學生利用電腦手機等工具獲取知識,訓練思辨的方式進行,旨在培養(yǎng)和內化學生情感、認知、思辨等方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內容包括跨文化知識事例的獲取、跨文化交際相關視頻片段的文化差異文化沖突捕捉、對交際雙方情感態(tài)度思想等的把握、案例分析寫作等,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在機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學生充當故事的旁觀者,與視頻里的人物進行心靈對話,并以寫案例分析的形式,幫助故事雙方理解對方文化,化解彼此文化沖突。跨文化敏感性越強的學生,捕捉到的跨文化信息就會更多,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真實情境訓練,學生自己在遭遇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時,就會知道如何巧妙應對,最終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者。
在今天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網(wǎng)絡日益發(fā)展的時代,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zhàn)。要成為社會急需的國際人才,就必須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要培養(yǎng)該能力,就必須采用恰當?shù)慕虒W模式。采用基于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說和維果茨基社會文化理論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機互動”三維互動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情感、認知、技能、思辨、交際等跨文化交際諸能力的培養(yǎng),涵蓋了跨文化交際的方方面面,希望能為當下的跨文化交際教學提供參考。
〔參 考 文 獻〕
〔1〕Guo-Ming Chen& William J. Starosta.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際學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239-257.
〔2〕Samovar, L.A.&Porter, 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5:79.
〔3〕劉涵,胡金蟬.跨文化交際能力概念及理論模型文獻綜述〔J〕.學理論,2013,(08):169-171.
〔4〕蔣榮.基于社會文化理論的互動與第二語言學習者詞匯習得效應的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 2009.
〔5〕孫音.維高斯基社會互動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5.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