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階段的學生大部分都處在青春期,而在這一階段,《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應該由于學生階段的特殊性引起師生應有的重視,絕大多數中學生還沒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于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能及時更進自身的教學觀念,再加上學生在初中階段幾乎沒有可以在法律層面上的實踐,因此他們對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還處在萌芽階段。本文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法治意識進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夠幫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更好地對初中學生進行法律普及以及培養(yǎng)法律意識。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關鍵詞: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意識培養(yǎng);教學觀念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對于他們整個人生中三觀的形成有著關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以便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就能形成較為完備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學階段的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模仿能力強,也正是因為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對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以防日后走上非法的道路。更何況,初中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將直接影響到祖國的未來,同時也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無論是相關的教育工作者,還是學生本身,都應該對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和研究進行深入的了解,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法律意識和綜合素質。
一、 初中階段學生培育法治意識的重要性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研究現狀
在培養(yǎng)一個人才的過程中,道德認知是十分重要的基礎。同時這也是堅實學生對法治認知的基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將初中道德和法治課堂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以便于學生能夠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領略到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潛移默化地幫助初中生形成自覺遵法、守法的正確理念。雖然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們國家已經加大了對中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教學力度,但處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初中生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仍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和解決,甚至會影響到教育改革的目標和成效。
(二)培養(yǎng)法治意識的重要性
初中生處于青春敏感期,這也就直接決定了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老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教材內容中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更要在課題活動中強化學生對法治的認識和研究。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法治是人類社會的先進性創(chuàng)造,我們的社會如果沒有法治的存在,那么我們生活的社會就將會像是野蠻失去了韁繩,我們也無法自由快樂的生活。初中生的知識網絡正處在搭建時期的最重要階段,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懂得抓住機會,悉心培養(yǎng)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為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扎實的基礎。
此外,通過幫助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培養(yǎng),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還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靈活的運用到生活中來的能力發(fā)展??偟膩碚f,在初中階段讓中學生強化道德與法治建設,于他們而言不僅是一生有利的事情,更是促進道德與法治知識認識更深度的延續(xù)和強化。
二、 當前階段在課程匯總出現的法治意識問題
(一)時代性不強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法治建設要求并不重視,在中學課本中有關法律方面的知識也都只是穿插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并沒有為法律知識另外設置課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太多有關法律知識的考試壓力,甚至絕大部分學校對這門課程并不重視,專門的法律教師也比較少。一般來說,老師和學校對某一門課程的重視程度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夠真正享受到應有的教學資源。傳統(tǒng)觀念中這些破舊的老思想直接導致了中學生自己對法律意識不夠重視。
但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改革,素質教育的推行在我國越來越重要,教材上對于法律的知識也更加明確,許多法律知識都能根據實際生活在教材上舉出相應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法律知識和強化法律意識。但素質教育的推行并沒有完全深入到位,教師在教學時的教學方式還沒有掙脫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根據現實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讓自己的教學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根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不斷的改革中獲得進步、強化法律理念。
(二)過于單一的培育途徑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培養(yǎng)仍然是停留在理論灌輸層面,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僅僅是“我教你聽”的模式,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會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形式上。這種過于形式化的課堂不僅會浪費很多時間,甚至還會在學生的認知層面產生很大的誤區(qū),認為課堂只是教師完成目標的地方,并不是他們學習知識的天堂。但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并不是停留在表面,也不是簡單的普法教育。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在課堂上古板地講解一些法律知識和要求同學們在課后對重要法條進行死記硬背,這樣不僅會讓學生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和學習信心,甚至還會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抵制學習法律。
所以為了更好地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了解法律的意識和相關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舉出相應的法律事例,設計多種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更好了解法律知識,從而在內心中形成對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三)應試化教育影響嚴重
教育的改革使得教育專家在全新的新課程標準改革中對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中的不良教育形式進行了修改和剔除。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擺正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是主體,學生在課堂基本沒有自己的想法,整堂課下來全部都是圍繞著老師講解的內容進行消化。但在素質教育中,新課程標準里明確對教師和學生的位置進行了合理安排。所以相關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幫助學生樹立強大的主人翁意識。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是主體地位,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老師在同一時間無法照顧到所有的學生,一些存在感較低的學生課堂上無法跟隨教師的腳步進行學習,那么這些學生的課堂效率將會變得十分低下。但在改革后的法治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始終占據著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上僅僅是引導者的身份進行相應的引導。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能真正地從學生本身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相關教育者本身的能力問題
很多《道德與法治》的教師在他們接受教育時也沒能對法律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當他們開始對學生進行教學時,便無法將更加體系化、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識教給學生。教師在入職前沒有接受嚴格的培訓和把控,導致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憑借自己少有的法律知識和不夠成熟的法律框架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大略講解。這樣不僅讓學生在法律認知方面產生誤區(qū),更嚴重時甚至會在專業(yè)知識方面誤導學生。
三、 加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一)采取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初中生所處的階段在整個教育階段比較特殊,這個時期的孩子處于青春期,在很多時候都是比較敏感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結合初中生特有的特點,結合合理的教學方式,努力在課堂上通過事實案例的講解調動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強化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靈活性。
比如在學習《做守法的公民》這一章節(jié)時,為了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價值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在PPT上播放相應的事例,讓同學們通過情景教學的模式對所了解的案例進行再次重演。這樣不僅能夠鞏固學生腦海中有關法律的知識點,更能在他們的心理強化對相關法律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在《做守法的公民》這一篇章中,學生在課堂上需要學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基本需要遵守的法律是什么以及需要向我們身邊的人傳達什么樣的法律知識。最佳的課堂效果就是學生在結束整堂課后,腦海里有相應的知識框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可以真正運用到生活中來。當學生在生活中運用了課堂所學的內容,他們也就會從心理上認可這一門學科。久而久之,學過的法律素養(yǎng)也就能夠被很好地培養(yǎng)。
(二)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在全面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責任也變得十分大。學校在招聘相關教師時,一定要注意選擇有相關理論基礎的教師。切不可只追求速度而不看中最重要的效率。教師在應聘的時候,也要秉承對自己負責和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在合理的時間段教授給學生。
只有當學校緊跟時代要求,教師內心重視自身的法律建設時,學校才能如期建成一支高素質的法治教師隊伍。教師自身認識到了法治建設對學生的重要性后,才能更好地督促自身加強知法、懂法、守法的高尚情操。再者,學校層面對此也要更加重視。教師在教學期間,學校也要經常對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強化教師在教學期間的社會責任感和自身的法學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到來自新時代與傳統(tǒng)知識相結合的新鮮內容。當然,教師也要對自身的持續(xù)學習多加關注。老師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我補習,通過分析社會最新案例加強自身法學素養(yǎng),以便于能夠更好地將自己所擁有的理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際案例加強學生的法治建設,讓學生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培養(yǎng)一定的法學素養(yǎng)。
(三)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
所謂的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指的是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建立教學目標依據,再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情況以及自身對法律的認識和理解進行評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老師的引導下不僅能夠形成良好的競爭意識,還能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信心和能力,總體而言整個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日常學習是十分有幫助的。
四、 總結
總之,近年來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學生自身對道德與法治的需求,教育不僅僅是枯燥地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而是要求學生對這門學科有著真正的理解和認知,并在認知的過程中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系統(tǒng)的良好培養(yǎng)。以便于初中生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做新時代遵法、守法的好青年。
參考文獻:
[1]左勇.淺談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J].新西部:理論版,2014(8).
[2]何麗麗.思想品德教科書的法制教育內容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3]王雪皎.當前我國初中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其培養(yǎng)[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4.
[4]黃萬強.思想政治課教學要緊接地氣[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5(6):25-27.
[5]王雙群,余仰濤.法治教育與德治教育的內涵及意義[J].理論月刊,2006(7):184-186.
作者簡介:
蔣晨,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