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科目,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2014年,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在第十一屆全國基礎論壇上發(fā)表了演講,首次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定義,之后將其與小學生的個性特點相結合,教育工作者提出“研學旅行情境”的教育理念。“研學”指的是探究和探究性質的學習,“旅行”指的是旅行體驗,在學校的集體組織下,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將其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全方面提升學生質量。本文將從垃圾分類旅行,學會保護環(huán)境、鄉(xiāng)村種植旅行,學會吃苦耐勞、法治知識旅行,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親子自然旅行,學會愛護自然四個方面闡述研學旅行情境中道德與法治的融入教育。
關鍵詞: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研學旅行情境;策略研究
一、 引言
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受到嚴重的忽視,教師和學生兩者并不重視學生高尚品德的養(yǎng)成和法制觀念的建立,加上單調固化的教學方式無法激發(fā)學生對道德法制課程的興趣。王司長著重強調了“兩算與兩不算”,學校在課后為學生組織的比賽和文化活動不屬于研學旅行的范疇;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而不是教師帶著學生出去隨便走走看看,起不到任何作用和效果;一定是集體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一起探討和動手,分享旅行中的快樂和溫暖;強調的是學生親身的體驗和學習,要求學生不僅能夠得到視覺上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能夠流汗出力。
二、 垃圾分類旅行,學會保護環(huán)境
保護環(huán)境對整個地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一種應當從小培養(yǎng)的良好道德品質。秉承研學旅行的根本原則,學校應當為學生安排“垃圾分類旅行”,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親自參與到城市的垃圾分類中,一方面學生可以對各種垃圾的分類認識更加清楚,另一方面給我們共同的家做出一份應有的貢獻?,F(xiàn)如今,城市壓力堆積如山,垃圾的處理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人們并沒有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對于垃圾的處理和城市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因此倡導此次旅行也能夠一定程度上喚醒人們的分類意識。
校方和教師首先向學生發(fā)起“垃圾分類旅行”。班主任在各個班級進行垃圾分類的教育知識的講授,對于我們生活中平常能夠用到的垃圾進行嚴格的分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垃圾然后讓學生進行識別。讓學生在課前的時候做四個垃圾箱,分別貼上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讓學生進行分類練習。在進行垃圾分類旅行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征得父母的同意之后進行旅行活動。出發(fā)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物料,比如說宣傳頁、小橫幅以及關于環(huán)保的書籍等,每一位教師帶領三個學生在學校附近周邊的街道和商場等垃圾桶旁邊展開活動,教師要負責三個學生的安全和飲食,帶上充足的水和食物,并且給學生穿上定制的垃圾分類的服裝和分類的知識,兩個學生主要負責監(jiān)督其他人的垃圾投放是否正確,另一位學生負責講解,遇到投放垃圾不正確的人要為其講解相關的垃圾分類的知識。教師可以在一旁監(jiān)督,幾個學生之間的職責可以進行互換,讓學生學會分工合作。如果有些垃圾學生分不清楚,教師可以為學生在現(xiàn)場進行講解。如果活動要持續(xù)一到兩天,教師可以和附近的單位進行聯(lián)系并且做好物料安置工作。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學生無組織無紀律,雖然在學校之外,但是依舊要有嚴格的紀律保證,這也是從學生的人身安全進行考慮。外出時候的天氣一定要提前選擇,夏天的時候盡量避開高峰期,冬天的時候盡可能在太陽較好的天氣,一定要為學生的健康考慮。分組的時候要讓平時比較聽話的孩子和比較調皮的孩子進行搭檔,這樣激發(fā)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管理上的壓力。
三、 鄉(xiāng)村種植旅行,學會吃苦耐勞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xiàn)在的小學生無法理解父母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養(yǎng)成挑食、攀比等不好的心理和行為,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校方可以為學生組織“鄉(xiāng)村種植旅行”,讓學生親自下田種植蔬菜等糧食作物,了解到農民伯伯種植的艱辛和不易,以后就不會挑食,而且如果真的可以吃到自己種植的蔬菜,學生一定會格外珍惜。在種植中,學生還能夠學到很多的農業(yè)知識和實際的操作技巧,學生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一起完成各項任務。
由于鄉(xiāng)村種植旅行時間較長,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節(jié)假日期間或者寒暑假下鄉(xiāng)集體種植。剛開春的時候是種植的好季節(jié),學校可以聯(lián)系環(huán)境優(yōu)美、較為發(fā)達的村子,和村委會的人聯(lián)系好,推薦幾家農戶進行種植,學校一定要征求農戶和家長的同意,如果家長不同意孩子參加,可以不參與活動,完全自愿。學校可以根據(jù)參與學生數(shù)量決定農戶的數(shù)量,每個農戶安排七八個學生即可,每一位農戶最好有一位男教師和女教師一起完成學生的監(jiān)督工作,防止出現(xiàn)任何意外。一般農村在春天種植的蔬菜有茄子、西紅柿等,茄子一般都在一月份下旬到二月份的上旬進行育苗,然后在四月份下旬和五月份上旬定植,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時間讓學生參與進去,或者循環(huán)參與,讓學生記住自己是在哪一戶人家家里進行種植的,種植的是什么以及種植的區(qū)域在哪里。學生下田種植的時候一定要指導學生按照農民伯伯的方式進行種植,告訴學生如果調皮的話,農民伯伯就不會有好的收成,一家人都會挨餓,讓學生端正態(tài)度進行種植。種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是教師一定不能對學生心軟,學生想要休息的時候,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教師也需要和學生一起參與到種植當中,和學生一起同甘共苦。等到收成的時候,教師們一定要帶著學生回到那片土地,一起采摘自己親手種下的蔬菜,可以在農戶家里一起做飯,讓學生感受到吃自己種植蔬菜的快樂。在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行為實施嚴格的監(jiān)督和管理,讓學生盡可能能夠減輕農民伯伯的辛苦。教師可以為學生拍照留念發(fā)給學生的家長,讓家長們見證自己孩子的成長和良好個性的逐步培養(yǎng),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品質。
四、 法治知識旅行,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現(xiàn)在的小學生的自身安全保護意識嚴重不足,平時發(fā)生在新聞上的各種事件似乎離我們太過遙遠,總是擔心不會出現(xiàn)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危險就在我們身邊,無論是校園里面還是外面,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法治知識,讓學生了解遇到不同的情況應該采取不同的方式保護自己,是否應當見義勇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是否要挺身而出。學生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無法解決,因此為學生組織“法治知識旅行”是非常重要的,增強法治知識不僅能保護自己,更是對家人對社會負責。
學校需要為學生聯(lián)系當?shù)氐恼ù髮W之類的學校或者是當?shù)氐囊恍┓ㄖ螜C關,讓學生在比較莊嚴和嚴肅的氛圍中有一定的警醒,從心底里意識到學習法治知識的重要性。當然這是不夠的,學校可以請當?shù)刂木旌头煞矫娴慕淌跒閷W生展開生動有趣的法治課堂。學??梢越M織學生在班校學習,但是最好在政法大學或者是法治機關單位進行學習,在這樣的氛圍中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識。講解的時候可以先為學生呈現(xiàn)一些實際的案例視頻,讓學生自己進行判斷。一則案例是強調學生夜不歸宿的后果,一位小朱同學,今年10歲,一天晚上因為和自己的父母爭吵了幾句之后,小朱非常生氣就跑出了家門,一個晚上沒有回家,父母非常擔心,第二天回來以后也不和家里人說話,但是一周之后警察找上門來說小朱在那天晚上搶劫了6名學生,因為小朱想要上網(wǎng)但是沒有錢,所有搶劫同學。然后讓學生分析小朱是不是錯了,哪里錯了?為什么小朱會有這樣的行為?學生認為小朱和父母吵架離家出走本身就是不對的,然后又搶劫同學更是錯上加錯。然后警察叔叔告訴學生,青少年的身心發(fā)育并不成熟,如果家長和教師不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就會一時沖動釀成大錯,因此同學們一定要認識到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五、 親子自然旅行,學會愛護自然
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相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傳統(tǒng)的課堂的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因此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并且有機會接觸到大自然,即使在假期,家長們也會為學生安排很多的課程,因此學校應當為學生安排“親子自然旅行”活動,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的品格,學會保護自然,保護動物。學生在和家長們一起參與活動的時候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與爸爸媽媽一起完成任務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
活動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通知每一位家長的活動的相關事宜,盡可能是爸爸媽媽集體出席,但是如果實在無法出席也可以一位出席和孩子們共度美好的自然時光。在出發(fā)之前,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穿運動服和運動鞋,以及帶上中午的午餐。教師可以給每一位家庭布置相關的任務,比如說讓學生自己撿自己喜歡的葉子,讓學生可以用膠水拼接成自己喜歡的人物,可以拼接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朋友。每個家庭之間可以展開競賽,看哪一個家庭能夠最快最好完成,就可以獲得最佳親子獎項,給父母和孩子們留下最美好的回憶。學生在撿自己喜歡的葉子的時候一定不能從樹上直接拽,只能從地上撿,一定要愛護樹木。在休息時間,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繪畫,畫一些今天自己在森林中看到的東西,樹木、花草、小動物等等,讓學生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家長們需要一起配合完成。
六、 結語
在旅行中實現(xiàn)對學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學校和其他單位要保持良好的合作,為學生打造良好的研學旅行環(huán)境。從本質上講,研學旅行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需要教師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創(chuàng)設趣味性十足又具有挑戰(zhàn)性的另類課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具備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和法治知識,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秀坤,張秀輝.研學旅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形式[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8(9).
[2]郭秀蘭.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亞太教育,2019(7):104.
[3]楊進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融入生活情景的探討[J].知識窗:教師版,2018(7).
[4]朱柳霖.談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學園,2017(22).
[5]蘇晉裕.談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9(5):48-49.
作者簡介:
顏曉清,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同安區(qū)官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