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
【摘要】小學語文核心教學的總趨勢是“多元教學”,教師的任務之一是“尋找課堂學習的生長點”。生長點是兒童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點和達成點,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是生長的“原點”,理解過程是生長的“基點”,創(chuàng)新過程是生長的“遠點”,問題過程是生長的“動點”,寫作過程是生長的“重點”。
【關(guān)鍵詞】生長點? ?小學語文核心教學? 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所教的應該是對所要培養(yǎng)的“語文實踐能力”有直接促進作用的語文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語文教學內(nèi)容包含語文知識、方法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這些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學習語文、教師教學語文奠定了基礎,也就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語文教師拿到一篇課文,首先思考的問題是選擇這篇文章要學生“學什么”、要教師“教什么”。小學語文核心教學總趨勢是“多元教學”,筆者總結(jié)二十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后認為,“教什么”的核心內(nèi)容的抓手是語文學習的“生長點”。
所謂小學語文教學的生長點,是指源于語文課程目標,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核心目標,課程教學過程中語文學科經(jīng)驗和語文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點”和“達成點”。生長點來自課程,又高度集中聚焦于課程的內(nèi)核,是體現(xiàn)課程的本體性,并彰顯核心教學價值。
一、閱讀過程是小學語文課堂學習生長的“原點”
學生對課程文本閱讀的過程,可能是學生在品讀語言中的閃光點,也可能是文本處的留白點,也可能是課堂師生互動時的爭論點,也可能是課內(nèi)外讀寫訓練的結(jié)合點,總之,學生對課程文本的閱讀是學生語文學習生長的“原點”。教師要抓住這些生長點,引領學生從多個角度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以下筆者以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秋游》一課為例:
可見,在小學語文核心教學理念中,閱讀過程是語文學習生長的“原點”,閱讀過程是學生探索學習的源頭,也是學生不斷學習的動力,更是學生持續(xù)學習的能力。
二、感悟過程是小學語文課堂學習生長的“基點”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敏銳地感悟課程文本的“言語意圖”和“圖形意圖”,大腦迅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不斷提取、積累、內(nèi)化,并提煉出“字詞句段”的知識和表達意思。教師教學的過程就是讓學生用語言有效、得體、準確地表達出來,將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演變?yōu)橐浴办o態(tài)”知識指導語言實踐的“動態(tài)”過程,所以感悟過程是小學語文學習的“基點”。
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狼和小羊》是則寓言故事,講述的是狼千方百計“找碴兒”想吃掉小羊。狼吃掉了小羊嗎?小羊想什么辦法不讓狼吃掉?以下是筆者教學“找碴兒”的教學片段:
師:狼對小羊說了什么?小羊怎樣駁斥狼的?
生:(用課文中的文字)“親愛的狼先生,我怎么會把您喝的水弄臟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會倒流的呀!”
師:狼在水的上游,羊在下游,羊絕對不會把狼喝的水弄臟,可是狼偏偏說小羊把水弄臟了。這就是課文中說的“找碴兒”。
師:狼受到小羊的駁斥,又找什么“碴兒”?小羊又是怎樣駁斥的呢?
生:狼說小羊去年經(jīng)常背地里罵它,小羊說去年我還沒有出生呢!
師:小羊說去年還沒有出生呢,可是狼卻說小羊去年經(jīng)常罵它,這種無中生有的行為叫作——
生(齊):找碴兒!
師:兩次找碴兒都被小羊駁斥了,狼甘心嗎?
生:狼說,罵它的不是小羊就是小羊的爸爸。
師:誣賴小羊不成,毫無根據(jù)地誣賴小羊的爸爸,這種可恥的行為叫作——
生(齊):找碴兒!
師:現(xiàn)在誰來說說找碴兒是什么意思。
生:找碴兒就是找理由。
師:這種理由有根據(jù)嗎?
生1:沒有根據(jù)。
生2:找碴兒就是為了達到目的,毫無根據(jù)地找理由跟別人吵。
師:對,找碴兒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故意挑別人的毛病,甚至毫無根據(jù)地找借口,跟別人吵。
語言故事知識的生長點“狼誣賴小羊弄臟了水(找理由)—去年經(jīng)常罵它(無中生有)—不是你就是你的爸爸(毫無根據(jù))”,一步一步遞進,故事生動、具體,理解詞語“找碴兒”越來越深刻,學生們的情感被激發(fā)出來了:對小羊的同情、對狼的憎恨越來越升華。加上教師對學生神態(tài)、動作、語氣、心理的引導,學生已經(jīng)完全深刻地理解了“找碴兒”這個詞語的意思、語言狀態(tài)、語言環(huán)境和在課文中的地位。
三、創(chuàng)新過程是小學語文課堂學習生長的“遠點”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只有實施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才能培養(yǎng)思維的獨立性,引導學生質(zhì)疑問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在小學語文核心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新過程是生長點中的最遠點。
筆者為執(zhí)教的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愛之鏈》一課“探索與創(chuàng)新”設計的導學單是:本課中許多場面描寫生動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通過環(huán)境描寫刻畫了一幅幅生動感人的畫面,借鑒課文中的描寫,設計喬伊與老婦人告別的場面。
(1)他們說些什么話?
(2)喬伊與老婦人的表情會是怎樣的?
(3)他們之間又會有些什么友好的動作?
(4)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設計方案。
(5)在班級中以表演和描述的方式展示。
學生們根據(jù)課文中生動感人的場面描寫,感悟告別場面中喬伊與老婦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了喬伊與老婦人告別時的對話,告別時不舍的氣氛,以及在《愛的奉獻》的音樂烘托下表演展示。學生學習語文的語言能力、語言表達技巧、場面描寫能力和表演能力得到積極有效的培養(yǎng),這就是小學語文核心教學的最遠點,最高的境界。
四、質(zhì)疑過程是小學語文課堂學習生長的“動點”
學問學問,會學會問。小學語文核心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問題的課堂,是一個因為新舊知識不一致而產(chǎn)生困惑和探究的過程,是一個驅(qū)使學生積極思考,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啟迪智慧的過程。讓問題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生長點,善待學生的問題,設計多套方案,使問題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動點”。
例如,狼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一個大壞蛋,《小紅帽》中狼外婆的形象深入人心,而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狼和鹿》一課中為什么狼是“功臣”,而鹿卻是“罪魁禍首”?這是一篇科普記敘文,教學的生長點是“在復述中理清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并談談自己的感想”,讓學生沿著“功臣”和“罪魁禍首”的思路去問問題: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由表及里地層層剖析,獲得思維“突破”的探究樂趣,感悟出“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深刻主旨,體會出作者“平衡—失衡—道理”的寫作思路。
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與課文“對話”的過程,是學生實現(xiàn)“生長點”的有效途徑,所以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吃透教材內(nèi)容,分析學生學情,凝練出一個或幾個“核心問題”,使之具有一定的“生長”特性。
五、習作過程是小學語文課堂學習生長的“重點”
寫作是小學語文核心教學的“重點”,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寫作占據(jù)了很大的比例。寫作是學生運用自己學習并積累到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寫作過程中,應該基于學生已有的作文能力的起點來調(diào)整指導策略,學生先獨立描寫,再師生點評、生生互評,然后教師重點指導細節(jié),最后學生完成修改。這樣,學生就能在課堂上獲得寫作的基本方法,做到學有“生長點”。以下筆者以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習作4“剪紙”為例:
寫作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再現(xiàn),是通過觀察、判斷、推理、思考、認識、實踐、再認識,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寫作是思維、思想、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所以,寫作是小學語文核心教學“生長點”中的“重點”。
尋找小學語文核心教學的“生長點”,課堂教學中閱讀過程是生長的“原點”,課程文本理解感悟過程是生長的“基點”,對課程文本進行創(chuàng)新性理解、創(chuàng)造性應用和拓展是生長的“遠點”,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直到解決問題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動點”。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寫作、表達和展示,寫作才是核心教學的重點。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教學內(nèi)容重構(gòu)[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淑英.兒童生長課堂的理念與行動策略[J].江蘇教學研究:理論,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