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
2020年新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襲擊了中國、牽動了世界。面對疫情持續(xù)擴張,春季學期開學日期一再延遲的實際情況,自治區(qū)教育廳印發(fā)了全區(qū)中小學開展線上教育教學的實施方案,教育部下發(fā)了“停課不停學”的通知。如何基于疫情之下學校教育管理和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居家學習的實際需要,為本市學校疫情期間的課程建設和實施提出基本的方向和思路,成為擺在我市教育管理者和教研部門負責人面前的新課題。
作為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國家級實驗區(qū),我市一直堅持開展課程改革實驗。我們認為,新時代的教育變革,必須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滿足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需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機會和條件。而在學校教育中,課程建設居于核心地位,抓好了課程,也就抓住了學校教育的根本,使學校憑借課程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實現學校培養(yǎng)目標成為可能。以上主張和認識,可以從我市2016年啟動的“提升學校課程領導力三年行動計劃”實踐探索及研究成果中找到佐證(編者注:見本刊2019年第12期深度報道)。
基于以上思考,在新學期原定的開學日期到來之前,我市迅速成立了以柳州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柳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柳州市電化教育站為核心的市級課程設計研發(fā)團隊。隨后,市級課程設計研發(fā)團隊迅速響應,在不到一周的時間,便以“柳州市中小學七彩大課堂”為載體,架構、出臺了柳州市延期開學期間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意見,用以指引全市中小學校疫期課程建設的方向。本文將從疫期課程的設計定位、校本實施、問題反思三個方面呈現我市的思考與實踐。
一、疫情之下,學校課程設計的基本定位
延遲開學期間,我市遵循“利用現有資源,積極開發(fā)本地資源,科學整合,協同組織,分級管理,動態(tài)跟進”的工作思路,積極落實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通知精神,秉持“復習指導與新課預習相結合、課內知識與課外拓展相結合、本地課程與外地資源相結合、短期實施與長遠建設相結合”的工作原則,面向全市中小學校搭建了“柳州市中小學七彩大課堂”教育云平臺,指導本市中小學師生居家抗疫,“停課不停研、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積極探索疫情防控背景下柳州教育教學的新坐標。
“柳州市中小學七彩大課堂”強調以學生自我導向性學習為主,通過設置“學科導學”“防疫防護”“身邊故事”“育心樹人”“實踐探究”“親子時光”“健康成長”七個板塊的線上課程內容,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材料,著力拓寬學習視野,認識理解社會,樹立科學思維,運用科學常識,發(fā)現并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培育家國情懷,強化責任擔當。七個板塊課程內容設計的具體要求如下。
1.學科導學。內容涵蓋全學段、各學科,關注學科特色,突出學科思維訓練和學法指導,強調舊知的復習整理與新知的預習導學相結合。要求分學段、分學科,篩選或自創(chuàng)時長為5—10分鐘的微課或小專題授課,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
2.防疫防護。以本次疫情為背景,重點普及防疫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理自護意識和行為習慣,加強公共衛(wèi)生教育。
3.身邊故事。關注當前社會現實,由遠及近,以小見大,尋找學生身邊的“榜樣人物”,講述正在發(fā)生的感人故事,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
4.育心樹人。內容包括疫期線上咨詢、熱線故事、校園心理、心理劇場、“疫”期生涯,重點科普心理健康知識,服務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體現柳州心育特色。
5.實踐探究。從經典閱讀、社會關注、問題探究、藝術修養(yǎng)、生活情趣等維度出發(fā),以實踐探究的方式落實“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6.親子時光。鼓勵家長配合學生居家學習,通過親子閱讀、親子運動、一起做家務等方式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實現親子之間共融共學。
7.健康成長。學生自主總結、提煉個性化的學習成果,以自己喜歡的思維導圖、照片、視頻、日記等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內容包括學習內容的思維導圖、特色作業(yè)、手工制作、勞動體驗、體育運動等。
二、疫情之下,學校課程的校本實施
(一)自主研發(fā),學校成為課程創(chuàng)新的孵化器
在“提升學校課程領導力三年行動計劃”教育實踐中,我市各中小學校積極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立足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目標,突出課程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的中心地位,以現代課程理念為指引,以優(yōu)化課程結構為核心,將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課程有機整合,充分發(fā)揮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逐步實現了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校本課程的特色化,構建了全方位、多維度的學校課程體系。
柳州市雀兒山路第二小學,作為柳州市課程改革的先行者,在新冠肺炎疫情初起之時,便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善研的實力,調動教師、學生、家長合力開發(fā)了學?!耙咂诔砷L”實踐課程。該課程以新冠肺炎大事件為背景,設置了“疾病與健康”“語言與人文”“數學與邏輯”“科學與技術”“社會與文化”五個模塊的“疫期成長”課程,給低、中、高三個年段的學生分別確立了“我這‘疫年”“家這‘疫年”“國這‘疫年”三個小專題,以任務單方式驅動學生居家自主學習。學生們通過閱讀防疫知識和電子繪本、繪制海報、參與親子運動、拍攝學習或運動微視頻等方式參與課程學習:全面了解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和危害,學習正確的防護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通過了解突發(fā)公共事件的應急與處理,學會理性地看待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客觀地判斷事實;通過感悟個體與他人、社會與世界、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法則,培養(yǎng)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懂得敬畏生命……學生們基于小專題學習目標,主動探究、深度學習,整合相關的國家課程,以多種方式呈現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成果,收獲頗豐。
柳州市柳石路第二小學在統整設計“停課不停學”居家學習課程方案時,堅持把疫情防控放在首位,要求各年級各學科將國家課程學習與疫情防控知識學習相結合,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要方式,立足“學科整合實踐”和“學科導學”兩個視角研發(fā)課程,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科學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和責任教育,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鍛煉、自主勞動、自主探究中實現更有價值的生命成長。
(二)學科融合,跨界統整成為疫期課程創(chuàng)新的最強音
疫情之下,我們欣然發(fā)現,我市很多學校把學科知識置于社會生活背景之下,借助網上課程資源,生成了全新的校本實踐課程。如柳州市前茅中學創(chuàng)新實施的“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的美術教育,倡導學生在延遲開學的第一周課余或周末時間,和家長一起創(chuàng)作“‘五谷雜糧繪當下”創(chuàng)意美術作品,要求至少選用3—5種五谷雜糧,緊扣“疫期居家生活”主題,創(chuàng)作反映當下生活的“五谷雜糧畫”,表達自己在疫期的所見所聞所感,或展現中國力量,或表達對武漢、對祖國的支持,或體現保護動物主題,從中增強自我精神修養(yǎng)和動手實踐能力,提升愛國愛黨愛家愛自然愛社會的思想感情。任務中的“五谷雜糧畫”是中華民族傳統民間工藝中的一種技藝,藝術風格不同于剪紙、國畫、年畫,因五谷雜糧顏色、形狀各異而使整幅畫面立體感更強,具有形的質樸、神的生動、意的深邃、法的自然等特征,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校依托主流教育信息技術平臺中的現有課程資源,精心篩選適合學情的美育活動,利用網絡平臺及時向學生推送課程,使學生宅在家中就能陶冶情操,提高美育修養(yǎng)。
我市還有一些中小學校,突破學科知識的邊界,設計實踐體驗性任務,指導學生有選擇地收看新聞和影視節(jié)目,閱讀課外書籍,搜集疫情信息、整理疫情數據、分析疫情產生和發(fā)展的原因、預測疫情對社會的影響,深入了解國家、社會在科學防疫、醫(yī)療保障等方面的知識,展開科學探索、生命體驗、道德判斷等方面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從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柳州市第一中學高一年級語文學科除了安排學生完成一定數量的寒假作業(yè),還推薦學生收看央視一套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節(jié)目和《中國詩詞大賽》第五季節(jié)目、央視二套的《一槌定音》節(jié)目、央視四套的《快樂漢語》節(jié)目、央視六套的《佳片有約》節(jié)目、央視九套的紀錄片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資源,全面培育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資源共享、思想流通、過程共塑,面臨疫情挑戰(zhàn),沒有一個群體會成為唯一的力量。我市各中小學校將學習者引向更深層次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知識與技能的遷移與運用,印證了教與學深層次的變革正在悄然發(fā)生。以統整式、混合式、項目式為代表的多樣化課程學習方式更加符合社會發(fā)展的潮流,以任務挑戰(zhàn)和體驗參與為樣態(tài)的靈動學習過程更加受到學生追捧,以學科融合、多向度發(fā)散、多元主體合作的主題式研學在學校課程中層出不窮,宅家研學儼然成為我市師生、生生、家?!把袑W共同體”創(chuàng)生智慧的精彩過程。
在全國的其他省份,疫情期間同樣創(chuàng)生了許多精彩的課程,比如深圳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第二實驗小學在網上發(fā)布的“基于跨學科學習的統整項目課程”(掃描圖1二維碼可看)以及江蘇常州市新北區(qū)三井實驗小學在網上發(fā)布的“全息閱讀·云課堂”(掃描圖2二維碼可看)等。
圖1 ? ? ? ? ? ?圖2
(三)關注個體,強化教師在生命教育和社會參與教育中的責任擔當
疫情之下,學校課程的原始素材在真實世界中已然存在,教學不應該也不可能把學生與身邊的真實世界割裂開來。那么,教師如何讓每一個學生真正登上社會實踐的舞臺,抓住契機給學生補上一節(jié)家國情懷的人生大課,引導學生思考個體生命與國家未來?如何給學生補上一節(jié)敬畏自然課,引導學生思考個體生命與自然災害?如何給學生補上一節(jié)公民素養(yǎng)課,引導學生思考個體生命與他人關系、人類未來?
在“柳州市中小學七彩大課堂·學科導學”板塊,我們組織了涵蓋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各學科的導學課程內容供學生選擇,包括各學科優(yōu)質的網絡課程資源,大多為時長在5—10分鐘的微課或小專題授課,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溫故知新,掌握一些新方法、新技巧。值得說明的是,該欄目里的學科課程內容并不是按照課程表或新學期的教學進度表來呈現所謂的新授課教學視頻,而是突出了學科思維訓練和學法指導,強調各學科舊知的復習整理和新知的預習導學,并且大量課程關聯了新冠肺炎疫情。比如柳州市文華中學生物組教師結合教材中的傳染病相關知識,從學生角度設計了一節(ji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普”線上課程,告訴學生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傳播途徑以及易感人群,教給學生做好自我防護的方法,并引導學生以制作相關手抄報、調研報告等課后作業(yè)方式呈現學習成果;柳州市第九中學化學組教師設計的是一節(jié)“84消毒液”網上課程,該課從化學反應的角度,讓學生了解了大家急需的防疫物資84消毒液的成分次氯酸鈉,明白了它發(fā)揮消毒作用的化學原理是次氯酸鈉在水溶液中產生次氯酸、次氯酸可以分解出新生態(tài)氧,因此,84消毒液具有極強的氧化性,能使病毒的核酸物質發(fā)生氧化反應,從而殺滅病毒——讓學生從化學反應的角度認識新冠病毒的防控,是本課“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其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居家自制消毒液并分發(fā)到社區(qū)用于公共環(huán)境消毒或者給鄰里居家消毒,則強化了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以及對生命的守護和擔當。此外,英語教師給學生準備了親子之間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知識的英語對話小視頻,畫面生動,語言親切,英語發(fā)音十分標準,讓學生在防疫、抗疫期間學到了相關的英語詞匯和新冠病毒知識,可謂一舉兩得;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評析抗疫對聯,從“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的角度進行評析,體會人們如何表達戰(zhàn)“疫”必勝的信心,歌頌白衣天使的無畏,鞭撻不文明的生活方式;音樂教師教學生學習用筷子、空碗、空茶葉盒、空紙盒等家庭常備的生活用品作為打擊樂器,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敲打節(jié)拍,學唱《武漢,你好嗎?》《武漢伢》,用音樂傳遞愛的力量和戰(zhàn)“疫”必勝的信心。
(四)心理健康,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守望
為引導廣大師生理性看待疫情、撫平焦慮情緒,增強“心理免疫力”,我市于2月10日開通了教育系統免費抗疫心理援助熱線,在中小學專兼職心理教師群體中選拔了80名志愿者、在職校高校教師中選拔了31名志愿者,作為我市教育系統免費抗疫心理援助熱線的咨詢員,扛起了教育系統抗擊疫情的使命擔當。在開展熱線服務之前,志愿者們需要先期接受熱線咨詢的專業(yè)培訓,包括心理援助熱線的倫理規(guī)范、工作流程、常用技術、常見問題的類型及應對方法、心理危機干預的流程、心理援助人員的情緒管理和關照等,內容豐富,主客兼顧,保障疫情之下每一個師生包括心理咨詢員的心理健康。
柳州市公園小學教育集團結合疫情設置了頗具本校特色的居家小課程——“桃桃李李聊防疫”。從疫情防護知識講述、抗疫戰(zhàn)“疫”人物故事以及居家生活問答等方面選擇微視頻漫畫,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科學教育、健康安全教育、勇于擔當教育、樂于奉獻教育和感恩中國教育,深得學生和家長喜愛。
柳州市婦聯主辦的“柳州家教163微課堂”聘請了來自我市一線的家庭教育專家支著兒抗疫,幫助每一個家庭成員正確看待超長假期,合理安排居家學習、居家防疫和居家交流,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正視今天、計劃明天、設計后天。
三、疫情之下,學校課程走向何方
學校課程在本質上是一種反思性實踐。反思性實踐是一種創(chuàng)造意義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在特定文化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下重構意義的過程,用以支撐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課程重構注重整合,特別重視開發(fā)和實施實踐性課程和個性化課程,這也是當前學校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疫情之下的課程設計應堅持立德樹人的要求,基于現實的社會生活情境,呵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挖掘學生的生命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疫情之下,有些地方和學校把線下課堂的課程表、學科科目直接搬到線上平臺,以純講授的方式進行過度教學,導致亂象百出?!傲菔兄行W七彩大課堂”擯棄以知識講授為中心的線上課程,倡導各中小學校積極研發(f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生活課程,重點厘清以下幾個問題。
(一)學生身心健康與網絡學習環(huán)境的關聯性
目前的學校網絡課程開發(fā)與實施仍存在漠視學生身心健康的現象,如不顧學生家庭條件和自學能力,一味要求按課程表統一進度,督促學生居家長時間在線學習、網絡“打卡”,這與教育部《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的要求相悖,會對兒童身心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而罔顧農村學生家庭的現實條件強推在線教學,導致一些家庭的學生因家庭網絡帶寬不足、平臺缺失、設備匱乏等原因而困難重重,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二)學科導學設計的系統性、針對性與有效性
有的學科導學課程名為導學,其實導學特色不明,沒有兼顧學科特點和教學規(guī)律,在學習材料選擇與整合、學習方式指導與落實上出現了廣泛的“不適用”現象,由此折射出教師的課程意識、資源意識和教學設計能力亟待提高。
有的學科導學課程反映出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對學習的意義認識不明。學習的意義感是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方式在價值識別、價值評判和價值選擇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疫情之下,建立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的意義感,引導學生理解和把握知識背后隱含的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實踐價值與人生意義,是彰顯教育內涵的基本要求。
有的學科導學課程則反映出學校校本教研不實。疫情之下,教師的教研及教學方式都不得不由線下轉為線上,許多教師還沒來得及做好技術準備,便在忐忑不安中“臨危受命”,急急掛出了線上課程。校本教研不實導致線上課程品質低劣。如何引導教師適應網上教學,學會在線上課程中與學生實現有效交互,成為接下來每一所學校在校本教研中必須著力研究的全新課題。建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教育科研指導人員和技術支持人員在未來的培訓中,對學校加強小專題培訓、案例導學培訓等精準化培訓,以此加強學校校本教研的實效。
(三)“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線上課程的可操作性
深度教學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為理解而教、為思想而教、為意義而教、為發(fā)展而教,不再僅僅把知識作為教學的對象,而是把學生作為教學促進的對象,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耙詫W習者為中心”的教育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體驗,目的是使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得到充分發(fā)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是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履歷書”。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需要通過知識處理,實現學生在認知方式、情感體驗、思想境界、處事方式等方面的實質性變化。因此,疫情之下的線上課程要想具備可操作性,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1.明確課程目標。疫情之下的課程定位,應指向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尋求學生個體與社會參與的相關性,強調學校所能提供的最好經驗就是現實世界的經驗。課程目的是應用,為了生活,為了跨越學?!皣鷫Α边M行經驗分享。
2.選擇課程實施樣態(tài)。從教師的對象化教學走向學生的自我感學習,應當成為當下課程教學改革最需要體現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從“柳州市中小學七彩大課堂”在學校層面的實施看,主題綜合活動課不愧為一種口碑較好的課程實施樣態(tài)。這種活動課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一個主題自主開展綜合性學習;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受磨煉,實現自主發(fā)展。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知識理解與學生的認知方式、現實生活、人生狀態(tài)、生活經驗產生了豐富的聯結,可以讓學生真正產生自我感。
3.優(yōu)化課程要素。面對史無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珍愛生命、尊重自然、家國情懷、英雄精神、公民素養(yǎng)、正義良知等都會成為學生內心關切的話題。于是,話題即課程。主題綜合活動課程強調“三要素”,即活動主題、具體任務、自主活動。主題綜合活動每一個系列的活動課程,都應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同時每一個主題都應由學生參與選擇并最終確定;活動目標和具體任務都應根據這個主題來確定;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親身參與獲得知識技能與實踐經驗。
4.強調學生的參與、體驗。體驗和探究是學生知識學習的必經過程,是學生各種學科能力發(fā)展的根本途徑。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體驗和探究具體知識中所隱含的思想方法與問題解決的核心策略,是發(fā)展學生學科能力、豐富學生學科經驗和課程履歷的根本要求。此時此刻,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成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疫情之下的學科學習應該是學生解決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工具,道德教育亦可順勢而為。對于教師而言,延遲開學期間的學科課程實施,重點是設計教學任務,把自己當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學生走進“防疫阻擊戰(zhàn)”的真實世界,幫助學生發(fā)現學科問題,創(chuàng)建線上合作學習的氛圍,推動學習團隊的建設。
疫情來襲,給學校、家庭、社會走向健康和諧的教育生態(tài)帶來了契機,啟發(fā)學校課程建設在結構優(yōu)化和機制創(chuàng)新上實現漸變與突破,同時給防疫、抗疫中的每一個公民帶來了一次共同學習與成長的經歷,一方面讓教育人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停課不停研、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本質意義,另一方面啟發(fā)家庭和社會與學校教育和諧共融。疫情之下的學校課程建設,尤其需要每一個教育人真誠地面對自我、發(fā)現世界,啟發(fā)每一個學生選擇真正而有意義的學習,從中創(chuàng)造更為完整、燦爛的七彩人生。(作者為柳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參考文獻:
[1]郭元祥.學校課程再造——談課程改革的深化(2)[J].新教師,2016,(2).
[2]孫飛.戰(zhàn)“疫”考量我們的課程觀[J/OL].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2020-03-03.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