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
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yīng)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復(fù)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兩句一章的。再把讀不懂的暫時跳過,至少每年可讀《論語》一遍。自二十歲起到六十歲,應(yīng)可讀《論語》四十遍。
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若其人生活,和書本文字隔離不太遠,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時工夫,應(yīng)可讀《論語》一篇。整部《論語》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計,兩年應(yīng)可讀《論語》五遍。自二十到六十,應(yīng)可讀《論語》一百遍。
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xué)的程度,每人到六十歲,都讀過《論語》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若要深讀精讀,讀了朱注,最好能讀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讀劉寶楠編撰的清儒注。不讀何、劉兩家注,不知朱注錯誤處,亦將不知朱注之精善處。
最先應(yīng)分開讀,先讀朱注,再讀何、劉兩家。其次應(yīng)合讀,每一章同時兼讀何、朱、劉三書,分別比較,自然精義顯露。
若《論語》各章各節(jié),一句一字,不去理會求確解,專拈幾個重要字面,寫出幾個大題目,如“孔子論仁”“孔子論道”之類,隨便引申發(fā)揮;這只發(fā)揮了自己意見,并不會使自己真了解《論語》,亦不會使自己對《論語》一書有真實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我勸人讀《論語》,可以分散讀,即一章一章地讀;又可以跳著讀,即先讀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你若要精讀深讀,仍該如此讀,把每一章各別分散開來,逐字逐句,用考據(jù)、訓(xùn)詁、??蹦思拔恼轮窭須馕?、格律聲色,面面俱到地逐一分求,會通合求。
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且莫先橫梗著一番大道理、一項大題目在胸中,認為不值得如此細碎去理會。子貢說:“回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p>
顏淵、子貢都是孔門高第弟子,但他們也只一件件、一項項,逐一在孔子處聽受?,F(xiàn)在我們不敢希望自己如顏淵,也不敢希望自己是子貢。
我們讀《論語》,也只一章一章地讀,能讀一章懂一章之義理,已很不差了。即使我們讀兩章懂一章,讀十章懂一章,也已不差。全部《論語》五百章,我們真懂得五十章,已盡夠受用。其實照我辦法,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余四百五十章,也就迎刃而解了。
朱子注《論語》,在卷首序說中,引有《史記》與何氏語,最后復(fù)引程子語四條。日前有數(shù)位同學(xué)手持我著《新解》來,求我題字。我多錄程子此四條語中一條:
“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p>
此條之前一條為:
“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最后一條為:
“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dāng)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p>
程子四條中以上引三條為更重要。
中國傳統(tǒng)義理重要正在講“人”。此則并非一項理論,成不成系統(tǒng),合不合邏輯,或僅是一種知識。一部《論語》,重要教人并不在知識或理論上。如云:“君子上達,小人下達?!?/p>
若諸位要做君子,《論語》便會教你一番上達之道,但并非在教諸位去知道上古時之政治、社會、經(jīng)濟等情形。倘使諸位欲知古代之禮,可讀《左傳》;欲知古代文學(xué),可讀《詩經(jīng)》。孔子只講如何做人,但亦未講到人性善惡等,亦未講天是一個什么等種種大理論。
此后如孟荀乃至如宋明理學(xué)家,皆愛講此等大理論,但皆敬佩孔子,認為不可及。其實孔子只是“吃緊為人”。諸位若能從此道路去讀《論語》,所得必會不同。
下學(xué)人人可能,只要下學(xué),便已在上達路上了。“學(xué)而時習(xí)之”并不是定要學(xué)到最高境界,而是要不停地學(xué),自然日有進步,此即人生大道。
當(dāng)知我們每一人之脾氣、感情與性格,乃是與我們最親近者。如知識、學(xué)問等,則比較和我們要遠些?!俺跃o為人”,便要懂得從和我們親近處下手,莫要只注意在疏遠處。
一般人總愛說“儒家思想”或“孔子哲學(xué)”,當(dāng)然《論語》是關(guān)于此方面一部最重要的書。但我常感到中國思想,其從入之途及其表達方法,總與西方的有不同。
西方一位大哲學(xué)家的思想,總見其有線索,有條理,有系統(tǒng),有組織。他們提出一問題,關(guān)于其所用之名詞與觀念,必先有一番明確的界說。他們討論此問題,千回百折,必有一項明確的結(jié)論。
讀中國書便不然。即如《論語》,頗不見孔子有提出問題,反復(fù)思辨,而獲得結(jié)論的痕跡。若我們依著研究西方哲學(xué)的心習(xí)來向《論語》中尋求,往往會失望。
現(xiàn)在再進一步說。既然孔子的思想和義理,都扣緊在人事上,因此讀《論語》,也并不能專注意“仁”字、“禮”字等許多字眼。換言之,《論語》中凡牽涉到具體人和事的,都有義理寓乎其間,都是孔子思想之著精神處。
要懂得如此平鋪用心,逐章逐句去讀《論語》之全部,才見孔子思想也有線索,有條理,有系統(tǒng),有組織,只是其線索、條理、系統(tǒng)、組織與西方哲學(xué)有不同。
注《論語》講求義理,特別重要者必先講求《論語》原文之“本義”,亦即其“原始義”。如講“仁”字,應(yīng)看在《論語》中此字及有關(guān)此字之各句應(yīng)如何講法。
有了本義,繼始有“引申義”及“發(fā)揮義”;此皆屬于后人之新義,而非孔子之本義。如“性”字,孔子并不曾講“性善”,我們不能把孟子說法來講孔子,當(dāng)然更不能把朱子說法來講孔子。孟子、朱子固是推本孔子而加以引申發(fā)揮,但孔子本人并未說及到此。
/閆晗
年少的時候,最喜歡做的事,便是在知了沒有蛻皮之前,將它們捉了來,放入罐頭瓶子里,在夏日夜晚的燈下,在大人們都睡熟的時候,悄無聲息地看那個瓶中的小蟲,怎樣靜靜地趴伏在光滑的玻璃上,開始它一生中最重要的蛻變。
這樣的蛻變,常常是從它的脊背開始的,那條長長的縫隙裂開的時候,我?guī)缀跄軌蚋杏X到它的外殼與肌肉之間撕扯般的疼痛,它整個的肉身在殼中劇烈地顫抖、掙扎,卻沒有聲息。我只聽得見老式鐘表在墻上發(fā)出滴答滴答的響聲,蟬細細長長的腿扒著光滑的瓶壁,努力地卻又無濟于事地攀爬。那條脊背上的縫隙,越來越大,蟬猶如一個初生的嬰兒,慢慢將新鮮柔嫩的肌膚裸露在寂靜的夜里。但我從來都等不及看它如何從透明的殼里,如一枚去了皮的動人柔軟的荔枝脫穎而出。我總是趴在桌上迷迷糊糊地睡去,及至醒來,那只蟬早已通身變成了黑色,且有了能夠飛上天空的翼翅。
這樣振翅翱翔的代價,如果蟬有思想,它應(yīng)該明白其實稱得上昂貴。但是每年的夏日,它們依然前仆后繼、義無反顧,就像每一個不想長大的孩子,最終都會被時光催促著,從視線飄忽不定、局促慌亂,到神情淡定自如、從容不迫。而這樣的成長,其中所遭遇的疼痛、留下的傷痕,外人永遠都不能明白的苦楚,全都化作沙子生生地嵌入貝殼的身體,而后經(jīng)由歲月,化成璀璨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