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明
作為職業(yè)戲劇研究者,我一直有一個期盼,那就是有機會能在美國本土看上幾場音樂劇。這個愿望我實現(xiàn)了:2014年和2015年的美國之行,我觀看了百老匯的經(jīng)典音樂劇《魔法壞女巫》(Wicked)和《圣誕頌歌》(Christmas Carol)等。
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臺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音樂劇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qū)。
百老匯(Broadway),原意為“寬闊的街”。百老匯大道是紐約重要的南北向道路,南起巴特里公園(Battery Park),由南向北縱貫曼哈頓島。由于此路兩旁分布著為數(shù)眾多的劇院,是美國戲劇和音樂劇的重要發(fā)揚地,“百老匯”因此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
美國百老匯音樂劇匯集了多元化的內(nèi)容,它從十八世紀三十年代出現(xiàn)的民謠歌劇開始,又不斷匯融了歐洲其他歌舞的表演特征,加之黑人早期的黑面人游藝表演藝術(shù),為十九世紀末音樂劇演藝藝術(shù)的成型奠定了基礎(chǔ)。在整個二十世紀,美國音樂劇的發(fā)展千姿百態(tài),大眾化的娛樂性和商業(yè)化的營利性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具體表現(xiàn)。
2014年,我在圣何塞加州劇院看了百老匯音樂劇《魔法壞女巫》。這部音樂劇已經(jīng)在紐約上演了九年,經(jīng)久不衰,是最好的幾部劇目之一。最有名的百老匯劇目除了《貓》《歌劇魅影》《獅子王》《悲慘世界》,就是這一部《魔法壞女巫》。
音樂劇《魔法壞女巫》不是一部現(xiàn)實題材音樂劇,它講述的是變幻莫測的魔法世界,兩位女巫之間感人至深的故事。對虛偽的人性、對情感的細膩描寫是本戲的一大重點,劇本的深刻搭配上強烈的旋律和華麗的舞臺布景,令人難忘。
由于音樂劇《魔法壞女巫》的內(nèi)容改編自李曼·法蘭克·鮑姆的《綠野仙蹤》系列及1939年的《綠野仙蹤》電影,所以在看《魔法壞女巫》前,我先重溫了一下《綠野仙蹤》。故事描述了一位住在農(nóng)場里的女孩桃樂絲因為突來的龍卷風(fēng),跟著房子被吹到了遠方的國度——奧茲國。豈料房子居然將奧茲國的大患——東方壞女巫內(nèi)莎(Nessa)給壓死了。深受人民愛戴的北方好女巫葛琳妲(Glinda)和居民為她歡呼,告訴她若想回到家園,要走上通往翡翠城的黃金路,到宮中找大巫師。一路上,桃樂絲遇見了沒有腦的稻草人、沒有心的錫人和沒有膽的獅子,都希望到大巫師那兒尋求幫助。好不容易抵達城堡,大巫師卻要他們完成西方壞女巫艾法芭(Alphaba)提出的要求。
桃樂絲和同伴排除萬難前往西方,卻在路上被艾法芭控制的飛猴給抓了。在爭斗的過程中,生氣的桃樂絲順手潑了她一杯水,沒想到這正是她的弱點。最后,桃樂絲和同伴們在大巫師的協(xié)助下完成了他們的愿望。
1995年,善于寫翻案文學(xué)的美國作家格萊葛利·馬奎爾根據(jù)《綠野仙蹤》的故事,重新描繪這些發(fā)生在奧茲國的故事。故事不同于原作童話般的想象,將奧茲國的黑暗與背后的故事從頭開始敘述。盡管原作已經(jīng)將世界觀描述得十分詳細,但馬奎爾仍有辦法將故事轉(zhuǎn)向:以西方壞女巫艾法芭的角度帶我們重新瀏覽這個故事,交代了故事中許多人物與道具的來源。
音樂劇《魔法壞女巫》改編自馬爾奎的同名小說,以同樣的出發(fā)點去探討人類良知與邪惡之間的“曖昧”,以及因人格缺陷走向毀滅的悲?。汗适乱缘箶㈤_場,村民歡慶壞女巫被滅,代表良善的北方好女巫葛琳妲現(xiàn)身,替村民的解脫感到快樂,卻不免回想到求學(xué)階段與她同窗的西方壞女巫艾法芭的悲慘身世,問道:是否人生來就是邪惡?
很多美國人對奧茲國的故事有特殊的感情,女主角艾法芭的皮膚生來就是綠色的,受盡歧視和欺負。等到了大學(xué),卻和金發(fā)女郎、公主病不輕的葛琳妲做了好朋友。至于善良聰明的怎么成了壞的,而膚淺好笑的又怎么成長為正面人物,有點陰錯陽差的荒唐,也有點世態(tài)炎涼的無奈。好在百老匯的音樂劇重點還是娛樂大眾,沒有挖掘得過于深入,而是讓觀眾輕輕松松地看戲,點到為止。
音樂劇《魔法壞女巫》的音樂出自屢獲大獎的史蒂夫·史瓦茲之手。主角的演唱百轉(zhuǎn)千回,就算是攔腰吊在半空中也唱得底氣十足。舞臺、燈光和布景既魔幻又磅礴,換景巧妙流暢。論表演,女二號葛琳妲在我看來甚至超過了女一號艾法芭,把那個嬌俏又無腦的形象拿捏得恰如其分,同時舉手投足間又帶有非常迷人的女人味,難怪有人因為愛她不成而變成了后來沒有心的“鐵皮人”。論情節(jié),它和另一個故事相互對應(yīng)得非常聰明,每個人物都被賦予了性格。
這部劇就像是品學(xué)兼優(yōu)的三好學(xué)生,各方面都表現(xiàn)突出。既渲染友情又穿插愛情,配樂輕快俏皮,對白詼諧幽默,在最后還唱出《因為有你,我才變得更好》的曲目,很是煽情?!赌Х▔呐住纺芤l(fā)人體各個感官之滿足,各種情感之共鳴,不難理解它能從2003年演到現(xiàn)在,成為百老匯的后起之秀。
在西方,每年圣誕節(jié)前夕,很多家庭都會到電影院或劇院一起觀看狄更斯的作品改編的電影或戲劇《圣誕頌歌》,這已成了傳統(tǒng)和習(xí)慣。
狄更斯是一位以反映現(xiàn)實生活見長的作家,他以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描繪包羅萬象的社會圖景。作品一貫表現(xiàn)出揭露和批判的鋒芒,貫徹懲惡揚善的人道主義精神,塑造出了眾多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主要有《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等。一百多年來,他的代表作《雙城記》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2015年,我在舊金山基爾劇院觀看了根據(jù)狄更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音樂劇《圣誕頌歌》。
通常人們把圣誕節(jié)時唱的贊美詩稱為“圣誕頌歌”。圣誕頌歌的曲譜多取自著名音樂家的名作。人們常唱的圣誕頌歌有《普世歡騰,救主下降》(Joy to the World!)、《天使歌唱在高天》(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緬想當(dāng)年時方夜半》(It Came the Midnight Clear)、《美哉小城,小伯利恒》(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圣誕鐘聲》(I Heard the Bells on Christmas Day)等,其中以《平安夜》(Silent Night)最為有名。
其實很多西方人并不知道“Merry Christmas”這句話的由來,更不知道圣誕節(jié)的夜晚到處張燈結(jié)彩、舉行快樂的晚會、歡唱悅耳動聽的頌歌、在圣誕樹上懸掛禮品等等這一切的由來,殊不知這些都是狄更斯發(fā)明的。
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英國,文學(xué)已經(jīng)比較繁榮了,尤其是詩歌方面,不過作家仍然屬于下層階級,甚至有的作家連自己的家庭都養(yǎng)不起。
1843年,時年三十一歲的狄更斯,生有四個孩子,正處在事業(yè)的頂峰?!镀タ送送鈧鳌贰鹅F都孤兒》和《尼古拉斯·尼可貝》這三本書頗受讀者青睞,在世界文壇上享有盛名。但此時此刻,他卻陷于嚴重的困境之中。幾個月前,出版商告知他,他的新小說銷量遠不及預(yù)期,必須削價才賣得出去。這令狄更斯不知所措,他維持著一個大家庭的生活,支出的費用已經(jīng)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加上他的父親和兄弟來借錢,而且妻子凱特不久將生第五個孩子……整個夏天,狄更斯都在為不斷增加的賬單發(fā)愁。他知道他必須設(shè)法掙一大筆錢才能解決問題。但是他發(fā)現(xiàn),在沮喪和消沉中是無法寫出東西來的。于是,他寄希望于通過每天晚上散步來產(chǎn)生創(chuàng)作的靈感。
10月初的一個夜晚,狄更斯如往常一樣,在那條“通過城市黑色的街道”上散步,煤氣燈搖曳不定的黃色光亮照亮了狄更斯腳下的路。他通過倫敦較富裕的街區(qū),然后來到泰晤士河畔,眼前一片破敗凋零的景象:垃圾成堆,陰溝縱橫,乞丐在街上隨處可見。他觸景生情,回想起時常困擾自己的噩夢,無力還債的擔(dān)憂縈繞在狄更斯的心頭。他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寫一個圣誕故事怎么樣?他要給那些與自己有著相似經(jīng)歷、苦難和追求的人寫這樣一個故事。
不過此時離圣誕節(jié)僅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了,如此之短的時間怎么能完成呢?對了,寫一個短篇,一定要趕上圣誕購物的高潮。他決定以《匹克威克外傳》中的圣誕怪物為線索進行構(gòu)思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過他的深思熟慮,構(gòu)思的基本情節(jié)簡單明了,能讓孩子讀懂;與此同時,含義深刻的主題又可以激發(fā)起成年人對往事的回憶和生活的激情。在寫作的過程中,他也由原來只想單純地掙一筆書稿費來還債的想法,變成了向人們展示充滿光明和希望的圣誕節(jié)的大計劃。狄更斯幾乎一刻不停?!拔业拇_是被迷住了,幾乎不肯把它閑置半刻,”他后來在給一位記者的信中寫道,“在寫作時,我與主人公一起哭泣,一同歡笑,完全融化在他們之中?!?/p>
他還親自動手負責(zé)書的設(shè)計與裝幀,封面燙金,內(nèi)裝紅色與綠色相間的扉頁和彩色襯頁,分別配上四幅蝕刻畫和木刻畫作為插圖。為了讓窮人也能買得起,他把書的價格定為五先令。
《圣誕頌歌》終于在當(dāng)年的12月2日完稿,12月17日開始售賣。狄更斯深信這本書一定會得到人們的喜愛。第一版六千冊在圣誕節(jié)前夜便被搶購一空,還有不少人因為沒有買到書而感到可惜,希望能馬上再版。狄更斯收到了大量的信件,它們來自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之手,有的談起了自己的家庭,有的描繪了全家人坐在壁爐前閱讀《圣誕頌歌》的動人情景,有的說為《圣誕頌歌》精心制作了特別的小書架以便保存……“這本書看上去是那么小、那么薄,但卻是英國的財富?!毙≌f家威廉·撒克里評論道,“不論男女老少,都將其視為珍寶?!?/p>
后來,狄更斯還寫了許多很有影響力的小說,例如《大衛(wèi)·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和《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不過都沒能像《圣誕頌歌》那樣引人入勝、膾炙人口。1870年狄更斯逝世,一位孩子問道:“怎么,狄更斯死了?那么圣誕老人也會死嗎?”
在1843年,《圣誕頌歌》出版的維多利亞時代,圣誕節(jié)并不為很多英國人所知。后來,故事中的一些情節(jié)成了圣誕節(jié)的約定風(fēng)俗,如家庭團聚、互換禮物、圣誕餐飲,甚至“圣誕快樂”的說法也因此得以流行。后來,狄更斯的《圣誕頌歌》被不斷改編為各種藝術(shù)樣式,如電視劇、電影、舞臺劇和3D動畫等,音樂劇只是其中的一種。它們在圣誕季節(jié)輪番演出,流行程度歷久彌新。
音樂劇《圣誕頌歌》的劇情大致為:富有但冷漠無情,連乞丐都不愿向他討要的自私吝嗇鬼斯克魯奇在圣誕夜被三個圣誕精靈——“過去之靈”“現(xiàn)在之靈”和“未來之靈”——造訪。
“過去之靈”讓他看到在孤單寂寞的童年生活中,他的姐姐對他倍加關(guān)愛的情景,以及他當(dāng)學(xué)徒時,仁慈善良的老板菲茨威格在圣誕之夜和大家一起開心跳舞、款待員工的情景。于是他開始后悔自己對待雇員的態(tài)度,也對自己從一個貧窮卻快樂的年輕人變成一個富有卻失去親情的老板感到懊悔?!艾F(xiàn)在之靈”帶他到他的一個下屬家里的圣誕聚會上,那是一個拿著可憐薪水的小職員,沒有圣誕禮物,沒有火雞,可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拔磥碇`”讓他看到在他衰老之后臥病在床,連圣誕節(jié)也沒有親人朋友來看望的孤苦景象。
于是,斯克魯奇開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才發(fā)現(xiàn)原來施與比接受更快樂。這一切漸漸喚醒他人性的另一面——同情、仁慈、愛心及喜悅,從此他變成了一個樂善好施的人。
《圣誕頌歌》中樂善好施的行為對現(xiàn)實社會影響深遠,甚至成為一種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如今,在美國等國家,每逢圣誕,大量的慈善機構(gòu)會募捐,去幫助那些貧窮的、無家可歸的人。每一年的這一天,無數(shù)富有愛心的普通人的慷慨施與將圣誕的快樂帶到了每一個家庭。
在物欲橫流的當(dāng)今社會,音樂劇《圣誕頌歌》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再去思考幸福與金錢的關(guān)系。音樂劇的真正意圖是要告誡人們:自私的人應(yīng)去掉自私,正直的人要慷慨,本性善良的人要廣泛播撒愛心。只有這樣,充滿真誠和希望的快樂之聲才會把歡樂與幸福散布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