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波雯,孫 瑩,羅 平
(1.山東省桓臺縣人民醫(yī)院,山東 淄博255000;2.山東省桓臺縣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淄博255000)
急性腰扭傷指腰部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急性損傷,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腰部疼痛、腰椎活動明顯受限等,若不及時治療,部分患者會轉變?yōu)槁匝矗瑖乐赜绊懫渖钯|量。筆者采用針刺手三里、后溪結合刺絡拔罐治療急性腰扭傷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桓臺縣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門診就診的急性腰扭傷患者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齡18~58歲,平均(35.21±8.76)歲;病程2~5 d,平均(1.81±0.83)d。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有腰扭傷挫傷史,多見于青壯年;腰部單側或雙側劇烈疼痛,活動障礙,常保持強迫體位,以減少疼痛;腰肌或臀肌出現(xiàn)痙攣,或可觸及條索狀硬物,損傷部位明顯壓痛,腰椎生理弧度改變。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發(fā)病后未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等;病程≤5 d;最近1年內第1次發(fā)病。
1.4 排除標準 已接受其他相關治療可能影響本次研究指標觀察者;腰部腫瘤、結核、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引起的疼痛者;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
2.1 針刺治療 取穴:手三里(雙)、后溪(雙)。操作:患者取站立位,局部穴位常規(guī)消毒,取0.30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針尖垂直刺入雙側手三里、后溪,深度15~30 mm,行提插捻轉瀉法1 min,使患者出現(xiàn)酸脹麻感,以患者耐受為度,每10 min行針1次。同時囑患者緩緩左右、前后活動腰部,幅度由小及大,留針20 min。每日治療1次,3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共治療2個療程。
2.2 刺絡拔罐 取穴:腰部最痛點,委中(雙)。操作:患者取俯臥位,局部穴位常規(guī)消毒,取一次性梅花針分別叩刺腰部最痛點及雙側委中,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叩刺后,立即施以拔罐,留罐3~5 min,放血量為5~15 m L。取罐后,擦凈皮下出血,消毒。每3 d治療1次,休息1 d后再進行第2次治療,共治療2次。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腰扭傷療效評定標準評定。治愈:腰部疼痛完全消失,腰部活動正常,能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顯效:腰部疼痛大部分消失,腰部活動基本正常,能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無效:腰部疼痛無減輕,腰部前屈、側彎及旋轉活動時疼痛加劇。
3.2 結果 治療1個療程后,總有效率為88.89%;治療2個療程后,總有效率為96.43%,表明針刺手三里、后溪結合刺絡拔罐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滿意。見表1。
表1 36例急性腰扭傷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患者,男,53歲,2019年5月16日就診,主訴“腰痛伴活動受限1 d”?;颊咂剿伢w健,1 d前因搬桌子致腰痛不適,伴活動受限,未做任何處理??滔掳Y:腰部疼痛,彎腰不能,活動受限,表情痛苦。體格檢查:腰椎生理曲度可,左側腰肌緊張,第4~5腰椎棘突壓痛(+),椎旁叩擊痛(+),局部可觸及條索硬結,腰椎活動受限,以前屈、側彎為主,起臥、翻身不能,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加強試驗陰性。雙“4”字試驗陰性,雙下肢膝腱跟腱反射正常,雙下肢感覺正常,雙下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輔助檢查:腰椎MRI示腰椎退行性變。西醫(yī)診斷:急性腰扭傷;中醫(yī)診斷:腰痛(瘀阻經脈)。治療予以針刺雙側手三里、后溪配合運動療法,20 min后予以左側腰痛點及雙委中刺絡放血、拔罐。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再予針刺1次,行走自如,病愈。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腰部韌帶、肌肉、筋膜等軟組織因突然受到外力過度牽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傷是急性腰扭傷的病因[2]。目前臨床針對急性腰扭傷的治療以口服止痛藥、局部封閉、臥床休息、理療等為主,但存在一些不足,如藥物治療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封閉治療維持時間短、易復發(fā),理療起效慢等,而針刺、刺血、拔罐等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確切且肯定[3-4]。
急性腰扭傷屬于中醫(yī)“腰痛”“閃腰”等范疇,病因多為跌仆閃挫,瘀血閉阻,血脈瘀滯,不通則痛,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跌仆閃挫源流》云:“跌仆閃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內,氣血俱傷病也?!睆慕浗j辨證看,急性腰扭傷與足太陽經、督脈密切相關,《針灸甲乙經》載:“腰痛不得臥,手三里主之?!笔秩餅槭株柮鹘涬蜓?,位于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具有疏經通絡、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手臂無力、上肢不遂、腰腿痛、肩周炎等。有研究表明,針刺手三里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可提高皮膚痛域,其機制主要與單胺類和腦啡肽類等神經介質的釋放有關[5]?!峨y經》載“輸主體重節(jié)痛”?!稊r江賦》載“后溪專治督脈病”。后溪為手太陽經輸穴,又為八脈交會穴,通督脈,位于第5掌指關節(jié)后尺側的近端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功,主治急性腰扭傷、落枕、耳聾、耳鳴等。兩穴配合相得益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使氣血暢通,疼痛速解。研究表明,針刺可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具有調節(jié)中樞神經遞質和體液,提高痛閾,調節(jié)血液動力平衡等作用,有利于組織炎癥水腫吸收和軟組織修復功能[6]。
中醫(yī)認為,刺絡放血可疏通壅滯的氣血,改變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現(xiàn)代研究認為,刺絡放血的機制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針具對血管壁的刺激,在低級中樞水平對疼痛信息產生抑制,另一方面局部放血后排出致痛物質,減輕疼痛[7]?!八目傃ǜ琛庇涊d“腰背委中求”?!兜は姆ā芬噍d:“腰曲不得伸,針委中出血立愈。”委中為足太陽經合穴,針灸四大要穴之一,位于腘窩正中央,具有通經活血止痛之效,主治腰背部疾患。實踐證明,點刺委中放血,可疏通腰背部經絡,起到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8]。拔罐療法具有活血通經、祛風散寒、消腫止痛之效。刺絡放血配合拔罐療法亦能加強散邪祛瘀止痛之效。研究證實,刺血配合拔罐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組織營養(yǎng),促進神經細胞恢復,達到止痛效果[9]。周熙等[10]采用七星針叩刺配合拔罐放血治療急性腰扭傷,并與常規(guī)針刺比較,證實七星針叩刺配合拔罐放血具有較強的炎癥抑制效應,臨床療效滿意。
本研究中36例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治愈8例,顯效24例,治療2個療程后,治愈25例,顯效10例,總有效率為97.22%,療效顯著,證實針刺手三里、后溪結合刺絡拔罐能在短時間內止痛,明顯改善癥狀,且本治療方法操作簡便、治療時間短,值得臨床借鑒并推廣應用。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未設立對照組進行療效觀察,今后應擴大樣本量,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