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
我一同事的婆婆以前住在老家,雖然生活能夠自理,但一個人孤寂清冷。春節(jié)后,同事從老家把婆婆帶來城里一起住。一個周末,同事在家跟婆婆包餃子,最后面皮多于餃子餡,想著明天下班途中買點雞蛋回來把剩下的面皮包掉。不曾想,第二天她拎著雞蛋回來,婆婆迎頭一句竟是:“你把雞蛋藏哪兒了?我翻了所有柜子也沒找著?!蓖乱汇?,舉著手里的蛋說:“這不是?家里沒有雞蛋了,我剛買回來。”
又一次,同事超市回來捎帶了幾只蛋撻給婆婆,一進家門,便對正在看電視的婆婆說“我買了幾個蛋撻”。婆婆一邊接過蛋撻一邊說:“這東西太甜,我血糖高?!?/p>
諸如此類的故事在瑣碎的生活中數(shù)不勝數(shù)。
我的這位同事修養(yǎng)好,人單純,用她的話來說,她就是“惡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的人。就是這樣一個人,今天竟然向我傾訴了。我不知如何開導她,卻想到一個話題:“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后是不是要進修,進修如何與媳婦溝通。
婆媳關系看似是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其實牽扯到三個人、四個人,甚至更多人。良好的婆媳關系,能夠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對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養(yǎng)成有很大影響。
俗語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一個“熬”字,足見婆媳相處的不易。就如同事與婆婆相處的經(jīng)歷一樣,再怎么“苛言不留耳”的媳婦每次聽的都是這樣的話,也有崩潰的時候。
我認為,婆媳相處之所以難,沒有血緣關系是一個直接原因。沒有“血緣”這樣一個先天聯(lián)系,婆婆與媳婦各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經(jīng)濟條件、生活習慣的家庭中,形成各自的習慣、性格、乃至思維方式。兩個彼此陌生又有代溝的人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彼此有隔膜、不信任、不適應是必然的,磨合的過程必不可少。這個過程就像談戀愛:婆媳戀愛。磨合過程中,除卻增進了解,加強理解,還要努力提高表情達意的能力。
我們常說,好的交談是要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對的氛圍里說對的話。其實交談的對象也會影響交談的質量。比如母子間對話與婆媳間對話,對象關系不同,語氣就不同。母親對親生兒女說話直來直去,兒女們也早已習慣,媳婦卻未必能夠接受。婆媳之情,需要在日后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培養(yǎng)建立呢。
所以,婆媳間對話就不能延用母子對話中的語調、語氣和語體。最好能掌握一套婆婆“用語體”。婆婆“用語體”的基本原則其實很簡單:陽光、慈祥、感動。
比如剛剛提到的蛋撻一事,婆婆自覺血糖高,不能吃太多甜食,這是她的實話。但面對媳婦主動為她買蛋撻的這份心,她首先應該感到欣慰,然后可以這樣說:“謝謝,我很喜歡吃這個的,現(xiàn)在血糖高了,只好忍一忍,少吃一點了?!笔遣皇琼樁芏嗔四?。
再比如包餃子的事。婆婆想著主動分擔家務,把剩下的餃子包完,結果直來直去的一句話卻成了責怪媳婦藏匿雞蛋。假設婆婆這樣說:“昨天剩下一些皮子,我想用雞蛋做點餡把它包掉,可惜家里沒雞蛋了?!闭f不定媳婦會舉著雞蛋,笑盈盈地說:“咱倆想到一塊去了,我才買了兩斤,馬上又有餃子吃嘍?!逼錁啡谌诘姆諊痪统鰜砹藛幔?/p>
戲說一通,愿與婆婆和即將晉升婆婆的姐妹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