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 朱靜
摘 要:為了讓學生的寫作能夠更有深度和真情實感,研究教師應該如何做才能夠讓“真”充溢小學習作教學,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真實的生活,而又要從真實的生活中獲得什么樣的情感,并且這些抽象的情感和感悟,又應該如何表達出來。針對城鄉(xiāng)接合部的學生生活環(huán)境出發(fā),提出“田潤童心”這一概念,從解釋“田潤童心”相關概念,然后再從田野中獲得寫作素材和從教學中獲得寫作技巧兩個方面入手,開展讓“真”充溢小學習作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寫作內容更加豐富有“真”意。
關鍵詞:“真”;小學;習作教學
當今,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學生的習作,小學生習作情感成熟,語言老練,油滑得過了頭。習作呈現“假、大、空、套”話,表達的情感虛假。在城鄉(xiāng)接合部,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能夠經常接觸鄉(xiāng)村生活。在花園、田野里感受到的情景不僅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了解社會的主要途徑之一。與其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不切實際的范文,不如讓學生能夠從最切合自己實際的生活入手,去獲得“真情實感”,讓整個寫作過程變得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個性風格。
一、相關概念
(一)“田潤童心”的概念
“田潤童心”是指把校內的花園和校外的田野作為教學場所,讓學生在田園中打開自然之門,回歸生命本源,如春風化雨般滋潤他們的童心,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
(二)“田潤童心”習作教學的概念
“田潤童心”習作教學為了讓學生能夠從自然界中獲得真情實感,并在老師的幫助下獲得寫作素材和寫作技巧,能夠讓學生把在花園、田野里聽到的、看到的、經歷的乃至想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種習作教學模式讓學生接觸土地,參加勞動,親歷播種、種植養(yǎng)護(澆水、除草、除蟲)、收獲、售賣等一系列過程,體驗勞動中的“累、苦、臟及快樂”之復雜情緒、情感,達到“寫真話、抒真情、做真人”的目的。
二、從田野中獲得寫作素材
(一)進入田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他在《中國教育改造》中強調中國鄉(xiāng)村教育要深入生活中,從學生的生活中找到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小學生的年齡都比較小,對大自然有一種天然的熱愛,于是,田野就能夠天然地展現出吸引學生的場景。進入田野中,就是讓學生去感觸生活中的場景。教師一定要抓住學生這種天然的興趣,從生活、田野入手,將這些地方作為教學地點,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表達興趣,從而自發(fā)地展開寫作。
例如,教師每個星期組織學生到田野中參加社會實踐。首先,教師要做好準備工作,不僅要計劃每一次實踐中要獲得什么樣的教學效果,更要學習相關的動植物和農業(yè)知識。其次,教師通過鼓勵的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生活的積累。用引導的方法,讓學生能夠看到田野中的自然美,并對自然產生興趣。最后,學生在實踐中可能會向老師提出問題,教師一定要注意與學生交流的方式,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通過一次次田間實踐獲得習作的沖動和想法,戰(zhàn)勝對習作的抗拒。
進入田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是“田潤童心”習作教學的基礎,也是習作教學的開始。
(二)接觸土地,注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yǎng)
日本教育家小砂丘忠義先生說,“作文之法不應僅是在學校里,僅是在作文課上進行。我認為作文之法首先是作為生活的個人對個體的自覺,這樣修身、地理、歷史、理科等所有學科都是通過作文之法的路程?!边@也就是說,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接觸土地,接觸田間生活,從而獲得自己對田間生活的感悟,獲得一種對生活的解讀。教師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次田間教學討論課。從田間地頭的景色描寫入手,讓學生觀察身邊的景物,并要求每一個學生觀察和描述的景物不同。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在團隊的幫助下獲得不同角度的觀察。有的學生喜歡大氣的景物,觀察到的都是大場景,并且喜歡大開大合的表達方式,而有的學生心思比較細膩,觀察到的都是小細節(jié)場景,一花一草都是他觀察的對象;有的學生喜歡動物,觀察到的都是小動物或者小昆蟲;而有的學生喜歡植物,會對農作物或者周邊的野花野草感興趣。教師通過引導每個學生去觀察不同的內容,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而觀察力的培養(yǎng)并不僅僅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夠完成的事情,教師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學生。
(三)體驗勞動,積累生活化素材
土地是人們生活的基礎,也是學生最容易接觸到的資源,新課程標準提出“各地區(qū)、學校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開發(fā)利用。”“田潤童心”正是學校和老師根據自身地區(qū)特點,利用田間地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從狹小的教室中走出來,通過零距離接觸和親身經歷獲得完全不同于書本知識的實踐體驗,獲得更加具有生活化和個性的素材積累,讓學生能夠寫出更加具有個性的作文。
例如,教師在農忙的時候,有意識地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參與到農業(yè)活動中,親身感受一下農民的辛苦,感受豐收的喜悅,從中獲取寫作素材。教師還可以組織勞作以后的學生去玩一些喂螞蟻、捉蜻蜓等現在小學生很少參與的田間游戲,讓學生了解到除了電子產品,在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生活場景。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感受田間生活,撫摸土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收集這些寫作素材的意識,讓每一次勞動體驗都變成生活化素材收集的過程。
生活化素材,就是讓學生主動融入生活,讓他們愿意從生活中獲得生動有趣的素材,并學會如何運用這些素材。
三、從教學中獲得寫作技巧
(一)加大課堂教學,挖掘學生“寫真話”的能力
開展“田潤童心”習作教學,并不是讓教師只注重課外教學,而完全放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開展課外教學的基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寫作技巧,也就是說讓學生能夠具備將“真話”寫出來的能力,不能有話說不出,有話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寫。
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以啟發(fā)式教學為主,特別是當學生開展田間教學后,教師要著重啟發(fā)學生如何將在田間地頭中收集的素材寫出來,如何從多種素材中找到自己最想要表達的東西。小學生最容易將作文寫成流水賬,如何讓學生找到寫作重點,如何合理安排紛繁復雜的寫作素材,如何巧妙地利用修辭手法,這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任務。當然,教師教授寫作技巧的時候,并不是要讓學生背誦范文,照搬照抄,而是要讓學生明白從優(yōu)秀習作中獲得為什么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更能夠感動人,并獲得如何真實又有文采地展現真實生活的能力。
挖掘學生寫真話的能力,就是讓教師以“田潤童心”習作教學為契機,讓學生對寫作技巧有更直觀的認識,能夠流暢地寫出自己最想要表達的內容。
(二)加大情感教育,挖掘學生“抒真情”的能力
隨著經濟的變化,很多學生都被關進了鋼筋混凝土的教室里,這或多或少地會限制學生的習作。很多時候學生的寫作出現“假、大、空、套”話,并不僅僅是因為學生一味地模仿或者不去思考,而是貧乏的生活讓他們沒有真情實感,自然也就寫不出具備感情的作文,只能寫一些情感虛假的想象作文和缺乏自助修改的作文。“田潤童心”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能夠先對寫作內容有自己的感情,然后在老師的情感教育下,獲得抒發(fā)真實情感的能力。
例如,在寫《秋的收獲》的時候,教師先讓學生走出教室,在田野里觀察秋天的景色,然后通過實踐勞動,讓學生加入收獲的行列中。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對秋天有情感積累,對秋天收獲有更加直觀的感觸。然后老師通過提問:“你們最喜歡的秋天是什么樣的?在秋天看到這么多農作物你們有什么感觸?”讓學生能夠對作文題目有一個思考的過程。通過多次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寫東西的時候就有真情實感,能夠抒發(fā)真情。
挖掘學生抒真情的能力,就是讓學生能夠有情感可以抒發(fā),能夠擁有拓展情感的基礎。
(三)加大課后輔導,挖掘學生“做真人”的能力
語文課堂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寫出優(yōu)美的作文,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語文更重要的作用是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品質,了解生活的真相,能夠做一個熱愛祖國、繼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真人”。教師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倡導“求真”的教學理念,向“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德育目標邁進。
例如,把習作教學和田間勞作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參加勞動,能夠親歷播種、種植養(yǎng)護(澆水、除草、除蟲)、收獲、售賣等一系列過程,體會農業(yè)勞作的艱辛和樂趣,讓學生知道一粒米都是需要辛苦勞作才能夠獲得,讓學生感受生活最本真的樣子。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回歸自然,讓學生能夠暫時擺脫現實的狀態(tài),能夠融入大自然中尋找最本真的自己,找到自己最真實的理想,找到中國人的精神文明,通過這些,鼓勵學生做一個能寫出真話、能抒發(fā)真情的人,做一個最真實的自己。
挖掘學生做真人的能力,就是讓學生通過勞動、通過自然獲得對自己的反思,利用習作讓自己更真實。
“田潤童心”這一教學思維,不僅能夠打開學生寫作的視野,讓學生從閉門造車的習作習慣變?yōu)橹鲃訌纳钪型诰驅懽魉夭?,更重要的是,讓寫作變得更加真實。然而,寫作并不是生活中的流水賬,在學生獲得真情實感的基礎上,教師也應該在課堂上教授一些寫作技巧,讓學生能夠將課外活動中的內容更加優(yōu)美地表達出來?!疤餄櫷摹保粌H是城鄉(xiāng)接合部教師教學的一種新思考,更是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踐行。
參考文獻:
[1]姜凌佳.見“微”知著 情動辭發(fā):略談小學語文習作微課的開發(fā)與利用[J].浙江教育技術,2020(3):49-52.
[2]陳閃閃,吳勇.小學語文“童化”作文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3]何愛玲.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9(33):127.
[4]李憲磊.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J].祖國,2019(15):244-245.
[5]李夢奇.立足于生活的土壤,培育出語文的種子:小學語文生活化習作實踐探索[J].華夏教師,2019(19):84.
[6]黃洲.小學生習作模式化的成因和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9.
[7]羅明嬌.聚焦生活鏡頭,“微”也足道:芻議小學中高年級微習作教學[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5(5):171-172.
[8]武向文.“生活教育”思想運用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研究[J].知識文庫,2017(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