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波
《國旗是怎樣升上去的》一課,教師帶領學生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是否省力,不同的教師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式。
A教師教學
“剛才同學們提出定滑輪可能省力,我們要通過實驗來證明。這個實驗怎么做呢?”
學生一臉茫然,好不容易有幾個學生怯怯地伸出小手,但教師并沒有理會,直接就出示第一步的要求:先利用鐵架臺和滑輪搭建一個定滑輪,然后進行對比。
“你們知道怎樣對比嗎?”學生依次發(fā)表了想法,其中產(chǎn)生了一些思維的碰撞。
教師沒有組織學生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究,而是直接出示第二步要求:我們可以這樣進行對比(教師演示),請大家拿出記錄單,按要求進行記錄。于是,在教師一步步“管控”下,學生開始進行實驗,最終都得到了教師想要的結論。
B教師教學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剛才我們認識的定滑輪,有的同學認為可以省力,有的同學卻認為不省力。應該設計怎樣的實驗來證明我們的預測?請各小組進行方案設計?!?/p>
學生分小組開始設計實驗。待設計方案基本完成后,教師又提出:“大家設計的方案完美嗎?你們可以先試著按照自己小組設計的方案做實驗。”
說完,教師就讓學生開始動手實驗。結果做到一半,有幾個小組就鬧開了,有的說有這個問題,有的說有那個有問題。教師立刻叫停,把這個實驗的步驟一步步地通過PPT展示出來。學生看完后,再繼續(xù)動手實驗。
C教師教學
教師提出問題:“有的小組認為定滑輪省力,有的卻有不同的看法。事實到底是怎么樣的呢?我們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如何設計實驗驗證?每個人先思考一下。”教師停頓了大約兩分鐘,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討論,并形成小組方案。
之后,教師沒有講解任何步驟,而是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方案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各小組也遇到了各種問題,教師并不叫停,學生只能繼續(xù)。最后許多小組垂頭喪氣地結束了實驗。
此時,教師開始引導學生尋找原因,他們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后師生共同討論,找出合適的方法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
反思
A教師采用的是“管控式”教學方式,實驗過程中學生沒有出現(xiàn)問題,教師完全按照書本的知識來講解,中規(guī)中矩,失去了自己對教材的思考,沒有尊重學生的想法,完全按自己設計的流程進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B教師采用的是“放手式”教學方式,看似非常尊重學生,完全讓學生按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學生最初熱情很高,卻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xiàn)了一定的“混亂”,但教師不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及時處理,總想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放棄了自己的引導作用。實在不行時,又立刻回到“管控式”的老路上。
C教師則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讓他們根據(jù)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教師并沒有打斷學生的實驗,而是讓他們繼續(xù)“錯”下去。之后,專門組織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師生共同尋找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教師的引領作用發(fā)揮得體,學習效果好。
C教師主張讓學生自主設計方案,并放手讓他們實驗。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并不馬上打斷學生,而是讓他們經(jīng)歷錯誤、審視錯誤,再引導他們反思、討論,采用“互動式”方式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躍,不僅解決了問題,還收獲了更多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