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霈爾?張瑞坤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qū)2020年度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新世紀以來內蒙古題材紀錄片對內蒙古區(qū)域形象的建構研究》階段性成果
【摘 要】 本文對第二屆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的主題發(fā)言的主要觀點進行梳理,共分為五個部分:深入挖掘史料,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新聞傳播歷史、理論與實踐;傳承促進發(fā)展,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新聞傳播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呈現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歷史演進與現實反思;改變教育理念,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理念與實踐路徑;形成理論體系,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思想體系。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新聞傳播思想
“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盵1]為深入探討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新問題、新路徑、新方法,構建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的新格局,“第二屆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學術年會”成功舉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對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及規(guī)律性的認識,它涉及新聞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其核心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新聞事業(yè)和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根本性質、工作原則及運行規(guī)律等重要問題的基本觀點”。[2]研討會以“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新聞實踐的光榮傳統與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新發(fā)展”為總議題。復旦大學教授童兵認為:“2018年新聞界大事特別多,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國新聞教育和新聞學研究屆滿100周年……這些大事之下,切合馬克思新聞觀的主題之下開這個會,我認為還是不錯的?!敝袊嗣翊髮W教授鄭保衛(wèi)認為:“我們把延安作為中國化的另外一個起點,就是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走向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標志性成果是1948年4月2日,毛澤東《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這也是一個標志,這個標志也是屬于延安時期。所以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確實應該從延安開始?!睆难影查_始,圍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理論體系進行建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價值取向和政治內涵,對研究中國新聞傳播學的本土議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深入挖掘史料: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新聞傳播歷史、理論與實踐
延安時期完成了中國共產黨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最早實踐。復旦大學教授童兵圍繞延安《解放日報》改版76周年回望及反思進行主題發(fā)言,他談到:“毛澤東最早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張。延安整風和黨報改版是中國化的初步探索,內容大致有黨報的性質和功能,黨報的特征,全黨辦報方針,黨報文風,處理政治與技術關系的原則。新時代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新努力,主要在依據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展開,突出‘四個自信,重點構建中國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過程中要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盵3]華東師范大學李海波副教授借鑒政治社會學的視角,分析了延安時期通訊員運動中宣傳教化、組織調控、通訊競賽等策略,對于這場工農群眾“翻心”解放的文化革命,黨組織和黨報付出周密而艱辛的努力。
二、傳承促進發(fā)展: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新聞傳播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體系的形成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中國人民大學趙云澤教授圍繞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的三次創(chuàng)新進行主題發(fā)言,他談到,中國共產黨的新聞事業(yè)經歷近百年的發(fā)展,其中有三次重要創(chuàng)新:延安時期中國無產階級新聞學的確立,改革開放后新聞業(yè)市場經濟的介入,以及當下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指導下的媒體融合戰(zhàn)略的實施。南京大學丁柏銓教授圍繞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的新聞思想進行主題發(fā)言,他認為,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的新聞思想與前后新聞思想之間存在著承上啟下的關系。在進行政權建設的過程中,一并考慮新聞理論與實踐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的新聞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
鄭州大學董廣安教授圍繞穆青“勿忘人民”的時代意義進行主題發(fā)言,以穆青在延安時期接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成長經歷為基礎,從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的時代背景出發(fā),承擔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加強新聞工作隊伍人才培養(yǎng)和作風建設等方面闡述穆青“勿忘人民”的時代意義。在20世紀40年代的延安,博古是主抓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主將,重慶師范大學田宏明教授則以博古在《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和改版過程中發(fā)表的《致讀者》《黨和黨報》《本報創(chuàng)刊一千期》三篇重要社論為切入點,認為這三篇社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經典文獻。
中國外文局李恒田教授圍繞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的“為什么人”的問題展開論述,在中國不僅為中國革命勝利與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現在中國實現民族復興、小康社會建設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夢的實踐中依然是“團結自己、戰(zhàn)勝敵人不可少的一支隊伍?!盵4]延安大學郭小良副教授梳理出1948年4月至1949年5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西北局機關報《群眾日報》讀者信箱的內容,認為在“受眾本位論”正在日益發(fā)展的今天,媒體需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學習和借鑒讀者信箱的服務精神。西安培華學院李引進教授認為,我們需要重溫“延安作風”,堅守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弘揚毛澤東精神,因為它傳遞的是生生不熄的民族和新時代精神的火炬。
三、呈現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歷史演進與現實反思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經過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為中心的幾代領導集體繼承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逐漸發(fā)展為愈加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復旦大學黃瑚教授圍繞“全黨辦報”進行主題發(fā)言,他談到 “全黨辦報”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最重要的一項創(chuàng)新性貢獻?!叭h辦報”的提出,發(fā)展了無產階級黨報的黨性原則,完善了無產階級黨報的通訊員制度,孕育了“政治家辦報”的理念。北京大學程曼麗教授圍繞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中國化的歷史沿革進行主題發(fā)言,她講到:“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具有蘇聯特色的報刊理論與實踐模式,而后中國共產黨人又對‘蘇聯模式進行揚棄,在革命、建設實踐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思想?!?/p>
陜西師范大學朱清河教授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建構的百年歷程與基本經驗進行探討,他認為,時代條件的變遷和歷史任務的轉換,促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不斷做出調整和變遷。從“革命”到“建設”的話語體系轉換;從“國家主導”到“國家—市場—社會”的話語體系轉換都是因為時代條件的變遷和歷史任務的轉換造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構建出不同的話語體系,從而使其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體現出時代特色,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我們今天所講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美麗鄉(xiāng)村”、共享“美麗生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是建設話語的集中體現。
四、改變教育理念: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理念與實踐路徑
清華大學胡鈺教授圍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挑戰(zhàn)與探索為話題進行思考。他認為,中國的新聞教育借鑒過美國模式和蘇聯模式,而今迎來了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新聞教育模式的歷史機遇。思考新時代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創(chuàng)新思路,辦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對我國的新聞教育提升、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提升有著重大的意義。溫州大學傅守祥教授從媒介素養(yǎng)的視角出發(fā),針對當代文化傳播中的文化增殖與后真相虐生現象,既要重視常態(tài)下的意義衍生產和價值創(chuàng)新,又要正視互聯網中的主體從“想象的共同體”到“偏見共同體”與“行動共同體”的三級跳;盡快實現從后真相到后共識與后秩序的轉變,用“意見博弈的正和思維”代替“零和斗爭思維”,用創(chuàng)新性思維開創(chuàng)互聯網文明的新格局。
中南民族大學陳明博士結合《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選講》的教學經歷,認為國家要從課程設置上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地位,需制度化培訓提升教師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理論素養(yǎng),要了解學生接受信息喜好,全方位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來提高教學效果。上海劍橋學院新聞系主任馬玉瑛認為新時代民辦高校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僅要強化新聞專業(yè)課教師作為學生專業(yè)能力和價值觀引領者的影響力,還要把新聞專業(yè)教學實踐平臺打造成為教學與德育融合等重要陣地,更要注重校企協作共建“育人共同體”,引導學生開展“服務性學習”,提升使命感和責任感,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守新聞理想,爭做優(yōu)秀新聞人。
五、形成理論體系: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思想體系
“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最重要的就在于加強理論武裝,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盵5]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保衛(wèi)圍繞習近平總書記“2·19”講話和“8·21”講話的理論創(chuàng)新進行主題發(fā)言。他談到,“2·19”講話是對黨新聞輿論工作性質地位做出新定位,對黨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做出新表述,對黨新聞輿論工作方針原則作出新論斷,對黨新聞輿論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出新擘畫,對網上新聞輿論工作作出新部署,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出新闡述,對加強新聞輿論工作隊伍建設提出新要求,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全黨動手。“8·21”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概括和總結的“十五字”使命任務和“九個堅持”客觀規(guī)律體現了黨中央從新時代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全局高度,對加強宣傳思想,乃至整個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所作的重大決策部署、重要制度安排、深刻理論思考。
西門菲莎大學加拿大國家特聘教授趙月枝從鄉(xiāng)村振興出發(fā),圍繞馬新觀熱中的冷觀察和新挑戰(zhàn)進行主題發(fā)言,她講到鄉(xiāng)村振興也已經被提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在此語境下,中國新聞與傳播領域克服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西方中心主義和城市中心主義學術導向,在鄉(xiāng)村振興語境下把城鄉(xiāng)關系視野和農民與鄉(xiāng)村的主體性問題當作發(fā)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內容之一,不僅有迫切的現實指導意義,而且對創(chuàng)新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學術話語體系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中國人民大學鄧紹根教授以人民網“三評浮夸自大文風”系列評論為切入點,從“黨八股”詞源入手,理清史實,探求其概念的歷史變遷,不僅是精益求真的大學學風要求,而且是全黨良好學風的體現。探索“黨八股”的歷史,發(fā)現反對黨八股也是個漫長的過程,反映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風建設的艱辛歷程,需要一代代人具有堅定的毅力,付出艱苦的努力。
重慶大學董天策教授圍繞網絡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進行主題發(fā)言,他認真剖析了網絡群眾路線的理論內涵,闡明網絡群眾路線不僅是方法論,而且是價值論、認識論,并因此成為時代的重要課題,進而指出網絡群眾路線的實踐路徑多重路徑的有機結合,包括干部個體踐行、黨政工作機制、專業(yè)工作手段,不同路徑自有不同的規(guī)范,但科學性、專業(yè)性無疑是公共的基本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季為民教授談到,認為中國特色新聞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以解決理論和現實重大問題為導向,并對其建設問題和理論創(chuàng)新問題進行探究,要從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繼承發(fā)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fā)揚、基于媒介新技術和新聞實踐新發(fā)展的理論探索、西方現代新聞傳播思想等引進吸收四個方面來破解中國特色新聞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問題。
“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是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6]廈門大學謝清果教授圍繞人類文明交往觀展開論述,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尊重,三超越”的人類文明交往觀,深刻地把握住人類文明傳播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塑造出中國作為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推動者的高大形象,必將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和國家(地區(qū))間“共商、共建、共享”新型伙伴關系的建構創(chuàng)造富有正能量的國內外輿論環(huán)境。湖州師范學院常凌翀副教授論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野下的“兩山”理念傳播路徑,應從充分發(fā)揮媒體融合的技術優(yōu)勢、積極搭建凝聚共識的傳播平臺、努力打通線上線下的渠道資源角度進行全景傳播和努力踐行“兩山”理念。中共廈門市委黨校艾明江副教授梳理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黨內外的三種擴散傳播路徑,即政治學習、理論宣講、媒體傳播,探討執(zhí)政黨理論創(chuàng)新是如何成功的在全體社會成員中達成廣泛認知與高度認同。生態(tài)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說明:本文中涉及專家學者觀點凡未專門注明出處者,皆引自第二屆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學術年會論文集與大會現場發(fā)言。)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
[2] 鄭保衛(wèi)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7.
[3] 童兵.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正確方向——延安《解放日報》改版76周年回望及反思[J].新聞界,2018(3)4.
[4]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847.
[5]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學習出版社,2018.218.
[6] 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J].求是:本期導讀,2019(9).
【作者簡介】
王梓霈爾(1989.9—)女,漢族,山東萊州人,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與文化傳播.
張瑞坤(1984.10—)男,漢族,山東菏澤人,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套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文藝與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