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英
【摘 要】目的分析中醫(yī)方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的臨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對象均為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患者,共計50例,納入標本的起始及截止時間是2018年07月-2019年09月,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為分組原則對其進行分組,分別是參照組25例(予其開展常規(guī)西藥治療)和研究組25例(予其開展自擬中醫(yī)方劑清幽湯治療),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在治療愈顯率的比較上,研究組較之參照組明顯更高(P<0.05);在不良反應率的對比上,研究組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在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的過程中使用中醫(yī)方劑清幽湯,能夠促使幽門螺桿菌除菌效果顯著提升,進一步優(yōu)化治療效果,而且能夠避免出現(xiàn)藥物副反應,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中醫(yī)方劑;幽門螺桿菌;胃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
在各類人群中幽門螺桿菌均有著較高感染率,其綜合感染率在50-90%之間,是引發(fā)胃潰瘍、慢性胃炎等胃病的關鍵因素[1]。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胃脹、胃脘痛、便溏以及噯氣等,因該病具有易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干擾,生活質量每況愈下。另外,該病在久治不愈、反復發(fā)作的情況下極易引起惡性病變,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大的潛在威脅[2]。因此,加強臨床治療該病有效方案的探索意義重大,本社區(qū)醫(yī)院在此背景下開展了中醫(yī)方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的臨床效果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對象均為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患者,共計50例,納入標本的起始及截止時間是2018年07月-2019年09月,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為分組原則對其進行分組,分別是參照組25例和研究組25例。參照組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34.98±1.25)歲;平均病程為(2.13±0.15)年。研究組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齡為(35.02±1.77)歲;平均病程為(2.25±0.13)年。兩組上述一般資料的對比結果展現(xiàn)出了十分良好的均衡性(P>0.05)。
1.2 方法
參照組予以傳統(tǒng)常規(guī)西藥治療,方案為250mg克拉霉素片、20mg奧美拉唑腸溶片及400mg替硝唑片三聯(lián)療法,每天口服一次,用藥15天。研究組應用自擬中醫(yī)方劑清幽湯辯證治療,組方為蒲公英30g,黃芪、黨參、蛇舌草各20g,丹參、白術各15g,甘草、枳實、半夏各10g,黃連9g,大黃5g,高良姜、三七粉各2g,大棗4枚。伴腹脹患者加香附、蒼術各5g,厚樸3g;脾胃虛寒患者加干姜4g;胃脘痛患者加蒲黃3g。清水煎煮,每天一劑(4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用藥15天。
1.3 療效判定
治愈:經(jīng)胃鏡檢查,胃黏膜水腫、充血等不良癥狀全部消失,Hp檢查結果呈陰性;顯效:上述不良癥狀經(jīng)胃鏡檢查改善明顯,Hp結果改善明顯(降低++);好轉:上述不良癥狀經(jīng)胃鏡檢查有所改善,Hp結果有所改善(降低+);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甚或病情加重。
1.4 觀察指標
治療期間對兩組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情況詳加記錄并比較。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22.0軟件為基準對其中數(shù)據(jù)做出分析整理,通過百分數(shù)(%)的形式呈現(xiàn)對比結果并行卡方檢驗,P值計算結果比0.05小時說明研究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治療效果
在治療愈顯率的比較上,研究組較之參照組明顯更高(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率
研究組患者治療期間未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而參照組患者出現(xiàn)3例伴有惡心嘔吐患者,在不良反應率的對比上,研究組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
3 討論
臨床研究證實人體胃部是幽門螺桿菌感染高發(fā)部位,另外,十二指腸部也是較容易感染部位,可致十二指腸潰瘍及慢性胃炎等病,并且誘發(fā)胃癌的幾率較高[3]。幽門螺桿菌的致病原因主要是對胃黏膜保護屏障進行破壞,久之引發(fā)胃痛、胃脹等癥狀。臨床治療該病主要是致力于對幽門螺桿菌的有效清除,現(xiàn)階段所普遍應用的西藥雖療效尚可,但藥物副反應較為嚴重,不利于疾病預后恢復。
中醫(yī)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分屬“脾虛胃熱”、“熱證”等范疇,病因大都是因飲食不規(guī)律、暴飲暴食等致脾胃失調所致,該病主因即為脾虛,胃納氣,脾統(tǒng)血,脾胃失衡就會引起氣血失和,因此,首要治療原則應以清熱解毒、和氣血、健脾胃為主[4]。本次自擬清幽湯方劑中黃岑、黃連、蒲公英、蛇舌草、甘草、半夏及三七粉諸藥主要作用是消炎、抗菌、平調寒熱、清熱解毒,發(fā)揮除菌效用;而丹參、黨參及大棗等兼具調和氣血、健脾和胃之功效,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患者體質;蒼術、厚樸則突出作用是燥濕兼有濕阻中焦的作用,香附、蒲黃則是行氣止痛;干姜發(fā)揮驅寒健脾之效用。諸藥聯(lián)用可共奏清熱解毒、健脾和胃、行氣止痛的效果,發(fā)揮出最佳治療效果。并且在治療過程中,中藥藥性較為溫和,不會對患者帶來嚴重的不良反應,更加利于治療方案的有序開展。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愈顯率的比較上,研究組較之參照組明顯更高(P<0.05);在不良反應率的對比上,研究組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說明在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的過程中使用中醫(yī)方劑清幽湯,能夠促使幽門螺桿菌除菌效果顯著提升,進一步優(yōu)化治療效果,而且能夠避免出現(xiàn)藥物副反應。
綜上所述,將中醫(yī)方劑清幽湯應用于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的治療,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孫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35):53-54.
陳飛.埃索美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臨床療效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1):17-18.
周帆,彭君偉,敬夢輝.中醫(yī)藥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胃病及機制研究進展[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18,40(5):473-477.
劉鵬,胡陽黔,何旭東.三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中藥調理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療效評價[J].海軍醫(yī)學雜志,201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