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際學生中國概況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

      2020-06-01 09:42:18黃卓明呂兆格
      關鍵詞:概況教材課程

      黃卓明, 呂兆格

      (鄭州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一、國際學生中國概況課程研究綜述

      隨著中國概況課程地位的提高,近年來此課程的研究越來越受關注,研究成果快速增加,目前已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在中國知網(wǎng)和萬方搜索平臺中,我們以“中國概況課”為篇名搜索到相關有效文獻40多篇。縱觀中國概況課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課程教學的角度進行的研究,如胡婷婷以ARCS動機理論模型為依據(jù)對《中國概況》課程進行教學改善行動研究,以課堂觀察、問卷調查、課堂錄音、半結構化訪談、作業(yè)和教學日志等作為研究和數(shù)據(jù)資料的收集工具,探討如何激發(fā)和維持學習者對本課程的學習動機。(1)胡婷婷.基于ARCS動機理論模型的留學生《中國概況》課程教學行動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19.王賽男從對外漢語領域中文化教學的發(fā)展概況及特點出發(fā),結合《中國概況》課程的特點提出了文化教學的教學目標和原則,突出了文化教學的實踐性,以構建多渠道、全方位的留學生文化教學體系。(2)王賽男.新形勢下來華留學生《中國概況》課程文化教學調研——以浙江大學為例[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此外,還有不同學者也分別從教學的角度探討了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思路、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行動等問題。

      第二,從教材角度進行的研究,如韋梓珩對比研究了《中國概況》寧繼鳴版和王順洪版中的練習題,對練習題的題量、題型和內容設計的科學性等方面進行了考察,認為中國概況教材練習題的設置存在一定的不足,可能會對學習者學習文化知識帶來消極影響。因此,中國概況教材練習的編寫應該重視題量、題型和內容設計的科學性以及針對性。(3)韋梓珩.對外漢語中國概況教材練習對比研究——以《中國概況》“寧版”和“王版”教材為例[D].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劉怡凡以美國AP漢語為切入點,分析了目前國內概況教材的不足,并從編寫理念、內容選取、習題設計等方面提出了編寫意見和建議。(4)劉怡凡.中國概況類教材對比[D].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金春燕選擇了發(fā)行量比較大的4種《中國概況》教材,分別從教學對象的設定、編寫原則和體例、教學內容選擇、題型設計和版面設計等方面,進行了橫向與縱向的比較,發(fā)現(xiàn)教材中存在著:教學對象不明確,針對性不強;教材的教學內容范圍廣泛,缺乏趣味性和實用性;教材所使用的語言難度過大;教材的練習題設置單調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編寫建議。(5)金春燕.對外漢語中國概況教材編寫研究[D].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8.

      第三,從課程設置及課程改革的角度進行的探討,如王君玲通過對中國文化概況課程教學改革的嘗試,得出交際文化和留學生管理具有相關性。因此,應加強文化溝通,通過課程改革切實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6)王君玲.留學生中國文化概況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黑河學院學報,2018,(8).任雁基于對不同層次留學生的調查問卷以及訪談,進行了教學對象的分析,并在教學中實施了教學改革,認為教學內容應兼顧知識學習和日常交際、課堂學習與文化體驗相結合等。(7)任雁.《中國文化概況》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 .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此外,還有一些不同角度的研究,如劉小杏等以對外文化傳播的視角,介紹了《中國文化概況》的基本內容、編寫特點及文化傳播的意義三個方面。(8)劉小杏,申琪.對外傳播視域下《中國文化概況》的出版及文化傳播意義[J].出版廣角,2019,(17).王瑜從文化形象的角度,對對外漢語課程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形象進行了考察。(9)王瑜.對外漢語課程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形象研究——以廣西大學“中國概況”“中國文化”課程教學為例 [D].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竇揚從測試與評估的角度,談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課程的測試與評估。(10)竇揚.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課程的測試與評估——以《中國概況》課程為例[J].智富時代,2018,(7).總之,近年來中國概況課的受關注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在碩士畢業(yè)論文選題中。但是,由于教學課時有限、教學內容繁多、教學語言選擇等問題的存在,中國概況課如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一直以來是一個相對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我們結合中國概況課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了國際學生對中國概況課的個人學習需求,為課程設置、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材的組織和編寫等提供了參考依據(jù)。

      二、中國概況的學習需求調查

      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聯(lián)合制定了《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其中第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漢語和中國概況應當作為高等學歷教育的必修課”。(11)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5/t2017-03-20_304735.html.《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guī)范(試行)》的通知(教外[2018]50號)也提出了類似的要求:“培養(yǎng)方案應當包含漢語能力水平要求和中國概況類課程的必修要求”。(12)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guī)范(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12_351302.html.作為一門必修課,中國概況不僅應幫助國際學生更好地適應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開闊他們的視野,而且還應激發(fā)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與研究興趣,加深對漢語言文化的理解,這對他們正確認識中國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另外,中國概況課的開設也應滿足國際學生多樣化的學習要求。

      雖然有了官方文件,文件中也有了明確的要求,但是關于中國概況課的課程定位、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材選擇、教學內容、教學語言等均沒有做出具體說明。因此,中國概況課的課程體系建設急待解決。

      郭萍指出,課程設置需求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學生需求;第二,社會需要;第三,規(guī)定的需求(指教育部門規(guī)定學生必須達到的目標)。(13)郭萍.以需求分析為先導 建立個性化課程體系——《中國文化概況》設置前學生需求分析[J].學理論,2010,(10).根據(jù)上文可以知道,社會需要和規(guī)定的需求目前已經有了,我們還需要了解的是學生的需求,因此,我們對鄭州大學734名來華學歷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調查對象的個人信息(來華時間、漢語水平、在讀學歷)、對中國概況內容的興趣、對教學的要求(授課語言、課時、授課方式等)。隨后,針對具體問題我們又進行了進一步的訪談。

      (一)調查對象的個人信息

      1.關于來華時間

      表1 關于調查對象的來華時間

      2.關于漢語水平

      表2 關于調查對象的漢語水平情況

      3.關于在讀學歷

      表3 關于調查對象的在讀學歷情況

      (二)對中國概況內容的興趣

      我們參考了幾部通用的中國概況教材(14)這些教材包括:程愛民.中國概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8;王順洪.中國概況(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張勝林.中國概況[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寧繼鳴.中國概況[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莫海斌.中國概況[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郭鵬.中國概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肖立.中國概況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就其目錄中涉及的內容羅列如下,并據(jù)此進行了問卷調查。

      表4 對中國概況內容的興趣度調查

      根據(jù)調查所得的數(shù)據(jù),學生的興趣度排名前10的項目是:

      表5 中國概況內容的興趣度調查排序

      (三)對教學的要求

      1.對中國概況課授課語言的期望:

      表6 對中國概況課授課語言的期望調查

      也許是受語言因素的影響,學生反映課堂上對中國概況內容的理解程度不高。因此,57%的學生希望用英文授課。

      2.對中國概況課課時的期望:

      表7 對中國概況課授課學時的期望調查

      因為國際學歷生都有自己的專業(yè),所以他們希望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專業(yè)課的學習上。另外,多數(shù)學生畢業(yè)后要回國發(fā)展,因此,他們期望漢語和中國概況的課時不需要太多。

      3.對教師授課方式的期望(多選):

      表8 對中國概況課教師授課方式的期望調查

      三、中國概況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

      通過調查,我們大致了解了國際學生中國概況課程學習的情況,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情況和學習興趣及學習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解構,優(yōu)化符合培養(yǎng)目標的課程內容,設計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并采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制作在線課程,做到線上線下的混合式互補教學。

      (一)課程建設目標

      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完善中國概況課程的教學內容,注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合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加強課程基本建設與網(wǎng)絡教學平臺建設;進行中國概況教材建設;結合地域文化,重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建立科學合理的學業(yè)評估考核方式。

      (二)課程體系結構框架

      采用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中國概況的教學為必修課程,每周2學時,每學期36課時,貫穿第1~2學期;中國文化專題類課程為選修課程,每周2學時,每學期36課時,貫穿第3~4學期。鑒于學生的類別不同,授課語言也不同:第1~2學期,中文授課專業(yè)的學生用中文學習,英文授課專業(yè)的學生用英文學習。之后結合學校的趨同化管理以及大校的選修課系統(tǒng),中文授課專業(yè)的學生直接進入大校教務系統(tǒng)選課。英文授課專業(yè)的學生在第3~4學期,可采用英漢雙語的授課方式。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情況及興趣愛好點從課程庫中選修不同的主題來進行學習。

      (三)課程大綱建設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資料,借鑒已有課程建設經驗,科學整合每學期的課程大綱,做好學期之間課程的有效銜接。學期結束后,首先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教授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進一步完善課程大綱。其次,結合我校師資及有關教學資源的實際情況,通過學生討論、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及興趣點,構建國際學生中國文化專題選修課課程庫,讓國際學生能夠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感興趣的專題課程。

      (四)特色課程建設

      為突出中原地域特色,讓國際學生深入了解中原地區(qū)的文化韻味,以發(fā)掘城市的獨特文化點為特色,課程建設中特別設計了“走進中原”系列課程。此課程結合“講授+研討+體驗”的文化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親身感知、觀察、體驗,深入理解課堂授課內容。為了幫助國際學生更好地將課外文化實踐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使教學更具有目的性、針對性,我們根據(jù)不同文化點編寫了活頁任務單,隨用隨拿,方便高效。學期末,任務單還可編輯成冊,記錄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

      本課程建設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課程強化學生在課程建設和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將“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理念貫穿始終。在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得課程更加生動和立體,從而可以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方案等諸多中國故事,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切身體會到中國速度、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在國際學生的心里播下中國文化的種子。

      2.突出重點的原則。就中國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而言,無論設計出什么樣的專題內容,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來說,都難免有掛一漏萬之感。因此,課程建設中教學內容選擇和突出重點顯得尤為重要。在充分了解當代國際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態(tài)度以及學習需求的基礎上,我們選取了富含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內容。

      3.整體優(yōu)化原則。立足于專業(yè)建設,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從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出發(fā),優(yōu)化結構,精選內容,突出重點,注重實踐,形成課程特色。在調查的來華學歷生中,醫(yī)科工科學生為多數(shù),他們既要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也要學習人文科學知識,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課程以外國人的視角來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文化,課程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注重課堂討論和實踐教學,由淺入深,便于學生掌握。

      四、中國概況課程建設方案

      (一)課程性質和定位

      前面已經提到,2017年三部委聯(lián)合頒布的42號令中規(guī)定:“漢語和中國概況應當作為高等學歷教育的必修課”。(15)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3-20_304735.html.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guī)范(試行)》中指出“來華留學生應當熟悉中國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中國國情和文化基本知識,了解中國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公共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觀念和道德意識。”在培養(yǎng)方案中也提出“高等學校應當安排充足、適用的漢語課程和中國概況類課程,滿足來華留學生修課需求?!?16)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guī)范(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12_351302.html.這些指導性文件對中國概況課程的性質做了規(guī)定,也給這門課做了定位,是我們課程建設必須要遵守的規(guī)范。

      (二)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

      1.教學模式。改革傳統(tǒng)的、單向的、平面的知識傳授教學模式,采用“講授+研討+體驗”的立體教學模式。加強理論與實踐,做到“兩結合”: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即將課堂講授和實踐體驗結合起來,將課堂延伸到課外,使國際學生能真正學有所悟、學有所獲。結合當?shù)貙嶋H,充分發(fā)揮地域文化優(yōu)勢,以點帶面,激發(fā)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2.教學方法。改變傳統(tǒng)的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教學方法,采用教師精講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采取關鍵處點撥、梳理、討論等形式,以增加知識信息的有效性;采用學生討論、現(xiàn)場演示(書法、茶藝、繪畫、武術等)、實地參觀的方法,在此過程中都要有互動。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改為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3.教學手段。靈活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借助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平臺,多種教學手段綜合運用,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本課程信息量大,可借助多媒體,圖片、文字、視頻、音頻、微電影、動畫等多模態(tài)地呈現(xiàn)給學生,直觀、形象、生動,以學生感興趣的、容易明白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三) 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

      在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對課程體系及其所包含的內容作出統(tǒng)籌安排,力爭做到教學內容立體豐滿,教學方式生動活潑。課程全面、系統(tǒng)、客觀地介紹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及基礎知識,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網(wǎng)絡媒體資源,立體、豐富、直觀地展現(xiàn)了中國思想、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等國際主流話題,全面展示中國當前的最新面貌,極大地增強了課程本身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本課程分為五大模塊:走近中國、感知中國、理解中國、欣賞中國和世界中國。它像一個攝影機的鏡頭,為國際學生呈現(xiàn)出一個傳統(tǒng)而又現(xiàn)代的立體化的中國,用精致優(yōu)美的鏡頭畫面帶領學生一步步走進中國,感知、詮釋中國人文地理的博大與美妙,以及中國文化中包含的智慧和深情。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它的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其實,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始終活在中國人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中國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從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智慧,使古老的中國觀念煥發(fā)出新意,為人類的精神和文化發(fā)展做出貢獻。(17)張西平.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106.因此,作為國際教育的陣地,我們必須創(chuàng)造條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加以現(xiàn)代解讀,讓國際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同時,課程也對中西文化的差異做出比較,通過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及中國文化,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最新的發(fā)展變化,以減少和消除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

      與之前的傳統(tǒng)課程相比較,本課程的視角發(fā)生了變化,以外國留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出發(fā)點,圍繞其知識應用的需求而設計;內容也更加充實和豐富,更具有時代感和專業(yè)特點。同時,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我們在教學中加入了大量的文化實踐活動,這是近年來我們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受到了學生的好評。

      (四) 課程建設的教材特點

      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結合中原文化的地域優(yōu)勢,我們將進行中國概況課程的教材資源建設,編寫符合當下國際學生實際需求的中國概況教材,確保課程教材既立足學術前沿、符合學科規(guī)律,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既符合國際學生的認知特點,又符合國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yè)學習需求;此外,還注重教材內容的時代性、系統(tǒng)性,體現(xiàn)新時代的新發(fā)展。

      (五)課程資源與網(wǎng)絡平臺建設

      我們利用智慧樹、中國大學慕課等技術平臺建設網(wǎng)絡課程,錄制中國概況MOOC,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共享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

      在慕課制作過程中,需要有知識性板塊:包括課程介紹(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電子教案、習題試卷、課堂延伸、閱讀書目等;也有腳本的準備:包括講稿字數(shù)、時長、語言(包括互動語言的設計),PPT(突出重點知識),視頻、動畫、圖片、音樂以及其他素材等;還有配套的資料:包括章節(jié)簡介、教學計劃、視頻彈題、測試題、討論題、期末考試題等。另外,我們還設置了在線答疑,這樣可以建成師生溝通、聯(lián)系、咨詢、釋惑的慕課堂平臺。我們?yōu)閷W習者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實現(xiàn)了教學資源豐富化,授課形式多元化; 采用雙語字幕,拓展了課程的受眾面,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做到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顯加強。

      課程資源建成并上傳平臺,共享開放,學生可以自主進行在線學習,還可以根據(jù)自己專業(yè)的特點以及自己的學習興趣點從課程資源庫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或者感興趣的章節(jié)進行學習,這樣也滿足了國際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五、中國概況課程建設的創(chuàng)新點

      (一)內容設計的特點

      本課程分成五個模塊:走近中國、感知中國、理解中國、欣賞中國和世界中國,涵蓋了中國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學藝術等多個話題。這種分類方法不同于傳統(tǒng)教材目錄。它更符合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先走近中國、了解中國,近距離的體驗現(xiàn)代化的中國,然后中國的生動圖景才能在學生腦海中生動起來,以達到潛移默化、水到渠成、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二)教學方法的特點

      在具體實施教學時,對于基礎性的問題,比如基本國情知識,可以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去自主學習。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熱點問題,包括當前的教育問題、住房問題、國際交往問題、中國人的消費觀念等,可以結合近期的一些時事要聞,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引導學生對一些現(xiàn)象形成正確的評價,教師最后做出點評。這對加強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深層次的理解、更好地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有直接的幫助。

      (三)地方特色的特點

      河南作為歷史文化大省,有很多歷史文化古跡,比如少林寺、龍門石窟、清明上河園、杜甫故里、許慎文化園、中國文字博物館等。本課程利用河南地處中原的優(yōu)勢,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組織學生參觀游覽,進行文化體驗,加大實踐力度,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可以激發(fā)他們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如可以結合課程主題采用文化采風、考察、調查等活動,之后進行有關調查報告的書寫或評比活動。在欣賞中國板塊,設置了剪紙、武術、太極拳、茶道、民歌、民樂、烹飪等課程,并聘請相關的專業(yè)老師,用“請進來”的方式為學生指導,隨后再進行適當?shù)母M展示、作品比賽等。這一板塊的教學,還可以與學校的各種大學生社團結合,利用高校中各種各樣的社團組織,如書法協(xié)會、太極拳協(xié)會、剪紙協(xié)會、民族樂器協(xié)會、豫劇協(xié)會等,實施中外學生結對子的方法,以增加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這樣既契合了他們自己的興趣,加深了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又促進了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的交往,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猜你喜歡
      概況教材課程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數(shù)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教材精讀
      軟件設計與開發(fā)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計算機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栾川县| 吉木萨尔县| 谢通门县| 礼泉县| 安远县| 宁安市| 汶上县| 芦溪县| 南阳市| 昌乐县| 遂平县| 望都县| 南投市| 尼勒克县| 汽车| 锦屏县| 乐安县| 虹口区| 天气| 德昌县| 涞水县| 马关县| 东至县| 徐水县| 嵊州市| 武邑县| 阿坝县| 高清| 莎车县| 吉安市| 镇沅| 襄城县| 丹寨县| 内丘县| 荆门市| 马公市| 建德市| 汉寿县| 钟山县| 苍溪县| 乐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