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琳琳
摘 要:在單元教學中進行共性和個性的結合、閱讀和寫作的結合、課內和課外的結合、知識和能力的結合等綜合性學習和訓練,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大大提高。
關鍵詞:單元整體教學 閱讀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9.005
一、從單元組元雙線入手,把握整體
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元,十分契合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旨在落實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而從三年級開始,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每個單元前設置了單元導語,清晰、直觀地展示了每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
教師需從單元組織雙線入手,把握單元整體,引導學生借助閱讀單元導語的方式,快速了解本單元的整體內容與要求。這是一種效率高、立意高的預習方式,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單元,且有助于提高這個單元的學習質量。
二、從單元板塊重組入手,落實目標
“加強單元整合,落實課程目標”是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特點之一。每個單元的目標是通過整個單元的文章教學來達成的,因此將目標有側重地分配到每個篇章中去進行有針對性的“突破”極為重要。不同的文本,從字詞句的掌握、內容理解到表達方式的揣摩、語言文字的品味,可以學和需要學的東西很多。比如抓關鍵字詞的能力、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能力等,都需要持續(xù)地練習。我們可以將學期備課、單元備課與課時備課相結合,對課程目標、學段目標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有助于我們了解編者意圖,明確所教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在統(tǒng)編教材每個單元的導語后,一般都會通過三至四篇課文的課后練習題,具體細化地落實相關語文要素,深入貫徹學習方法的指導,再通過“語文園地”之“交流平臺”進行梳理、提煉、總結,最后在“日積月累”“詞句段運用”加以實踐運用。因此,我們不僅要閱讀課程標準中的學段目標,明確各學段目標的聯(lián)系,更要通讀教材中各單元的單元導語、課文內容、課后思考題、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口語交際和習作”,弄清楚單元的序列性,準確地理解單元中聽、說、讀、寫等內容的要求,然后根據學段目標,細化單元教學目標。但并不是每個單元都得按部就班地按順序進行教學,在必要時,教師應該學會靈活地將各個部分進行重組,使單元系統(tǒng)效益能呈現最大化輸出,可以根據學情、教材等,適當調整順序,從而使單元各個部分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機整合。
三、從單元三位一體入手,培養(yǎng)思維
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教科書開始安排略讀課文,旨在形成“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其中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和“快樂讀書吧”,各自實現了不同的功能:精讀課文學習方法,略讀課文運用方法,這兩步促進方法的習得。而“快樂讀書吧”為學生提供了課外閱讀的平臺,使課外閱讀課程化,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實踐,以此進行閱讀方法的遷移和內化。教師在教學時應明晰每一種課型的定位,有層次地確定教學目標,使得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機整合、拓展延伸。拓展可以指向多個方向,比如指向語言積累,指向語言表達,指向主題建構等。拓展的路徑可以從單篇到一類,可以是從主題的角度加以拓展,貫通課內課外,還可以習得閱讀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單元整體教學使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更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因此需要我們順應教學改革的發(fā)展,轉變教學理念,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實現優(yōu)質教學,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2] 倪文錦《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中的群文閱讀》,《課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6期。
[3] 張倩《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湖南理工學院,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