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高中語文教學應以加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教學方向,深化教學策略研究,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文化素養(yǎng)和精神理念等綜合素養(yǎng),選修課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當前高中語文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在教學活動中的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其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調整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 選修課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教學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42
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教學意義
1.《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材內容簡析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分為詩歌之部和散文之部兩部分,每部分分為三個教學單元,詩歌之部中的單元主題分別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每個單元包括賞析示例一篇,從單元的欣賞主題角度對古文賞析方法和相關知識進行指導教學,自主賞析四篇、推薦作品五篇;散文之部中的單元主題分別為“創(chuàng)造形象、詩文有別”“散而不亂、氣脈中貫”“文無定格、貴在鮮活”,每個單元包含賞析示例一篇、自主賞析三篇、推薦作品兩篇。其中編入了例如《長恨歌》《蜀相》《春江花月夜》《將進酒》《虞美人》等優(yōu)秀的古代詩詞代表作,例如《庖丁解?!贰栋⒎繉m賦》《六國論》等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代表作。
2.《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內涵分析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對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內容的補充和拓展,主要選取了部分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代表性詩歌和散文,從文學欣賞的各個角度對詩歌和散文進行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等文學素養(yǎng)為主要方向,同時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一方面,古詩詞中優(yōu)美雋永、簡潔有力的詞句,塑造出的傳神、瑰麗的情境描寫,可以讓學生深入感受文字之美,提升學生的文學賞析能力和閱讀寫作能力;另一方面,詩詞和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和思想情感,志存高遠的高潔情操,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讓學生體會其中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中華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缺乏選擇性
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中,很多教師缺乏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性教學內涵的了解,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選擇性,沒有實現(xiàn)以學生學習需求為主的教學內容選擇,沒有實現(xiàn)學生和教師就選修內容的雙向選擇,仍然是教師按照自身經(jīng)驗和標準對教學內容選擇授課。學生缺乏選擇權,不能從自身的興趣和需求出發(fā)進行教學內容選擇。選修課缺乏選擇權,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沒有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主的新課改教學目標。
2.教學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應當以“欣賞”作為教學核心,以提升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審美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教學目標,應當更注重對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是對語文知識的重復教學。在當前的《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中,一方面,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仍舊采用必修課的教學方法,主要針對課文的背誦、語法、文言翻譯等語文知識點的重復性教學,缺乏對選修課的個性化教學目的的詮釋,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學習需求,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對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培養(yǎng)沒有起到效果。
3.教學目標缺乏審美培養(yǎng)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讓學生通過審美體驗、方法學習、審美評價等教學掌握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精神塑造,應當是語文教學和審美教學并重的教學活動。但目前的《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教師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向相對缺乏,沒有對審美教學的主觀意識或教學能力,沒有對詩歌散文的結構美、語言美、情感美等的教學體現(xiàn),缺乏對學生批判性思想和批判能力的審美教育培養(yǎng),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三、《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策略優(yōu)化
1.明確雙向選擇
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中,首先要明確教師和學生之間關于教學內容的雙向選擇,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實現(xiàn)學生對文章、教學目標、教學方向等的教學內容選擇,以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在對課程內容的充分理解下,對學生的選擇進行合理的指導,要求學生在必修課的基礎上根據(jù)自身的興趣和特長進行教學內容選擇,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具體來說,就是學生根據(jù)自身的學習興趣和需求進行教學內容的初步選擇,然后由教師依照對課程的深入理解和對學生的充分認識進行合理的指導性選擇。
2.改良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可以對學生分析教學內容和目標價值,讓學生了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例如對杜甫的《蜀相》教學來說,先設定教學目標為杜甫的生平精力,杜甫的思想情感內涵和轉變過程,杜甫對后世的文學和思想的影響,《蜀相》的創(chuàng)作根基、時代背景和思想表達等,讓學生組成小組自主查閱相關文獻對其進行學習和分析,并進行組內討論,最后形成文字成果,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并對文章和作者形成充分的認識。
其次,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總結成果進行評價和分析,指出學生認識中的不足和錯漏之處,并推薦相關的文學資料、評價性文章等,幫助學生對課文進行多角度理解。
然后,教師可以通過設問引導學生進行對文章內容的深入思考和討論,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結構、文字、內涵思想、創(chuàng)作原因等進行多角度辯證,一方面幫助學生學會文學欣賞的方法和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知識;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方式,倡導多角度思考和辯證思想,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讓學生深入理解詩詞中的深刻內涵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懷。
最后,組織學生以文章為基礎進行誦讀、討論、感想寫作等活動,以自身對文章的欣賞和理解進行書面總結,題目可以設定為“從文字角度觀《蜀相》”“《蜀相》的審美思考”“杜甫的思想內涵簡述”等,全面深化學習質量,以寫作促進閱讀深入,實現(xiàn)讀寫結合提升的教學成果,全面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3.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多媒體教學的應用,通過相關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加直觀和深入,更好地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chǎn)生共鳴,同時也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詩歌散文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深化教學質量。例如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的紀錄片、朗誦視頻、音頻等進行欣賞教學,讓學生更加直觀的體會詩中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達形式,同時讓學生從自身的角度分析其被稱頌為“孤篇蓋全唐”的原因,以及其“蓋”不下去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多角度思考能力。例如在《六國論》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戰(zhàn)國七雄的版圖改變、吞并順序等形成的視頻對《六國論》的中心思想進行直觀的了解和認識,參照現(xiàn)實資料可以討論其“弊在賂秦”的中心思想是否正確,讓學生學會深度賞析。
4.深化審美教學
首先,要注重語言美的審美教學,讓學生學會品味詩歌散文的語言,從中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表達意境,例如杜甫的《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自”和“空”兩字表達了作者的惆悵和感慨之情,而為何是這兩個字,以及使用這兩個字的好處,需要學生深入品味,感受其中的美。其次是對情感美的審美教學,讓學生通過文章中的思想體會作者的內涵思想和表達欲望,從表象之中看本質,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對蘇洵的《六國論》,作者通過對“六國破滅”的分析和描述,表現(xiàn)了其對南宋朝廷的昏庸無能的諷刺和悲哀心理,其中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憂國憂民之思想情感,如果缺乏了審美的深化教學,難以讓學生對文章的深刻思想內涵進行理解和認識。通過對學生的審美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品位和審美思想,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中的核心內容。
5.拓展整本閱讀
新課標對選修課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要求拓寬學生文學欣賞的眼界,豐富豐富內心感情世界,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yǎng),同時要求學生積極閱讀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詩歌、散文作品,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整本閱讀教學方法是古代傳統(tǒng)文學中的重要教學方法,對當前的《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整本閱讀是提升語文課程文化價值的重要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教師首先要對相關的教學內容和學生進行書本選擇的討論,以課本為基礎選擇合適的整本閱讀對象;其次,由學生進行對書本的初步閱讀,掌握整本書的大致內容和思想,然后對書中的形象、結構、寫作手法、思想內涵等進行指導性的理解和分析,最后學生對整本書實現(xiàn)深度閱讀,形成自身的理解和感悟;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容進行相關的總結和文字成果形成,讓學生以自身對文字和思想情感的體會形成對古詩文的美學表達,全面促進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進行指導性的選題方向、寫作方法和成果總結的方法指導,讓學生通過整本閱讀將對文學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深入感受文學之美,感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并為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融合。
6.完善評價方法
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評價方法提倡出多元化評價,語文的評價應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主要評價學生的能力提高過程,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差異和表現(xiàn)差異,以促進學生能力提升為主要目的,實現(xiàn)以評價促提升的評價目標。
首先,可以從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進行。實現(xiàn)學習小組之內的組員互相評價、小組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以課時內的學習表現(xiàn)、觀點質量、提升效果為主要內容,進行學生之間的主觀評價,教師不能進行過多的參與,最后的評分結果以平均分展示,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并分析學生和學習小組的進步之處和不足之處,以此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這種評價方法更加公平、公開、公正,有利于整體的學習氛圍的提升,也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
其次,要實現(xiàn)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終結性評價往往是以考試成績?yōu)橹饕u價因素,而考試成績收到了多方面的因素影響,難以全面的體現(xiàn)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將過程性評價融入最終評價之中,以合適的比例進行最后的評價總結。例如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進行的即時性評價,表現(xiàn)性評價、單元測試評價和最終的考試成績評價進行統(tǒng)一的評價,明確學生的全方面學習效果、態(tài)度和知識掌握程度以及能力提升程度,實現(xiàn)最終的全面性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清晰學生的學習方向,幫助學生全面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在高中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過程中,通過明確師生的雙向選擇,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深化審美教學、拓展整本閱讀、完善評價方法等教學策略優(yōu)化,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和思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從而為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珍《“少教多學”理念下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探究——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例》,《課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3期。
[2] 陳曉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散文之部教學策略研究》,《五邑大學》2018年。
[3] 王敏、井冠華《學生自主選擇重構選修教材——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之部”為例》,《語文教學之友》2016年第12期。
[4] 卜慧《高中〈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散文之部”教學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年。
[5] 林瀅《電子白板妙引詩歌鑒賞——以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例》,《林區(qū)教學》2019年第2期。
[6] 于貴紅《古詩詞讀寫一體“三部曲”——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為例》,《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年第2期。
(譚詠佳,1991生,女,漢族,湖南衡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