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有一個視頻很有意思——一個外國人在回國之前,對中國的朋友表示感恩,認真地說:“要把白開水帶回去,分享給自己的伙伴?!痹瓉?,他在中國期間,感覺到“白開水”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凡是生病,大家就不斷勸他要多喝開水。日常保健,給出的最多建議就是多喝開水。所以,在他的意識里,多喝開水,就是保健良方,也是養(yǎng)生寶典。這只是一個幽默視頻,大家都知道為了搞笑。平時多喝開水,沒有問題,確實是一種好習慣。但真要有病了,除了多喝開水,還得吃藥治療。
突然想到我們的作文教學,課堂上青年教師似乎也經(jīng)常讓學生“多喝開水”。只不過,多喝開水轉(zhuǎn)變?yōu)椋憾嘤^察,多聯(lián)想,多寫一點,多表達真情,多寫真實的……毫無疑問,這些提示都是正確的,但至多屬于平時要養(yǎng)成的習慣。例如,養(yǎng)成細心觀察的習慣,養(yǎng)成面對現(xiàn)實展開聯(lián)想的習慣,養(yǎng)成抒發(fā)真實情感的習慣,等等。但是倘若面對一道作文命題,面對一個寫作有困難的學生,我們不斷提示他多觀察、多聯(lián)想、多寫具體等,有用嗎?
教學現(xiàn)實告訴我們——真沒用!作文,真要有了病,“喝白開水”沒用,要下藥治。教學,就是良方。該怎么教,如何治呢?
其一,瞄準難點,突圍
每次寫作都有難點。青年教師在指導學生的時候,都應該瞄準這些難點,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指導要有針對性,要落到實處,要有操作感。
例如,統(tǒng)編四年級語文下冊的《我的“自畫像”》,看起來就是讓學生“寫自己”,感覺很好寫。但真的寫起來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有難度,“寫得不像自己”。教師鼓勵學生“寫得像一點”,就是空洞的說教,應該具體教學生如何寫得“像”。比如,可以讓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寫。同樣寫自己的眼睛時,對比自己的眼睛和別人的眼睛有什么不同,哪怕是細微的差別,也值得提出。同時,指導學生寫出眼睛部位微小特征。例如,“我的眼睫毛特別長,向上翹,眨眨眼,忽閃忽閃的?!薄拔业难劢桥杂幸活w微小的痣?!薄拔业耐缀蛣e人的不同,不那么黑,略帶一點點棕色。”這樣的句子,就刻畫出了眼睛的特質(zhì),讓人一下子認出了“我”,也就寫得“像”了。
還以《我的“自畫像”》為例,此次寫作是有一定的情境需要的——向新來的班主任做自我介紹,讓其認識自己。難點就是如何讓班主任優(yōu)先認識自己。教師在指導時,可以讓學生注重突出“自己能為班級服務”的這方面特長;也可以讓學生寫出“自己需要得到幫助的地方”。這樣,在寫作的功能性發(fā)揮上做好指導,學生寫的時候更有目標,更有側(cè)重點,達成目標的同時,也寫出了與眾不同的“我”。
其二,過程輔助,解困
當我們布置好命題,瀟灑地說一句“開始寫吧”后,不要以為學生能一路順暢寫下去。其實真要開始寫時,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也同時開始“懵圈”。只要有寫作經(jīng)歷的都知道,真正的困難都是在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而這個時候,是學生最需要教師的時候,如果我們做了甩手掌柜,學生只能順其自然,即便是寫出來了,也是被逼出來、擠出來、壓出來的,缺乏創(chuàng)意,不是真實性寫作。
真到了開始寫后,教師不應離場,應時刻在場。困難時時出現(xiàn),教師要提供過程性輔助。比如統(tǒng)編五年級語文上冊的《我想對您說》,要求學生和爸爸、媽媽說真心話,寫心里話??雌饋砗芎唵危簧俳處熅妥寣W生自己寫,提出“喝白開水”一類的指導要求: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寫。其實,真開始寫了,學生遇到的問題很多。例如,覺得無話可說,覺得難以啟齒,覺得想說又不好說,不知道該怎么說……此時,就是教師給予輔助的關(guān)鍵時刻。伴隨著寫作中的困難,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用書信的方式完成習作,給爸媽寫信,借助書信特有的交流性,讓表達產(chǎn)生互動感,促進學生寫出心里話。再如,借助繪本《媽媽你好嗎?》進行輔寫。讓學生讀繪本,借助繪本回憶生活細節(jié),模仿繪本中的表達內(nèi)容,發(fā)出自己內(nèi)心的吶喊。繪本就成為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寫作支架,幫助學生即刻解決寫作困難。
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無法全部被預計到的,是千奇百怪的,是和學生的具體學情相關(guān)的。教師如果離開,又怎么能提供更好的幫助?而完全靠“編”,靠“擠”,靠“寫空話、大話”來應對作文,即便寫出來,價值也不大。
其三,作后提升,上位
修改對習作提升的作用自不用多說。真正要讓學生的寫作進步,修改環(huán)節(jié)的指導必不可少。特別是在克服困難寫出來之后,此時再在修改環(huán)節(jié)下功夫,效果更加明顯。
我們提示大家,在修改時提出諸如“使用更加精準的語言”“替換好的修辭方法”等,指向語言文字潤色方面的要求,無異于“多喝開水”。因為語言質(zhì)量的提升,依托的是閱讀,經(jīng)歷的是長時間。此時修改,即便能改出來,更多是外力作用——教師給予的詞匯,同學分享的方法。修改的指導要想真正有效,不應停留在字詞、語句的層面,不要總滿足在文章的“神經(jīng)末梢”撓癢癢,這其實還不屬于修改范疇,在全程寫作中,這是修改之后的校正環(huán)節(jié)。
修改,應有更為上位的設計。寫作后的修改指導與教學,應該讓學生在文章構(gòu)思、素材選擇、謀篇布局等方面做出改動。這樣的改,改變了文章的格局、品質(zhì),能顯著提升文章質(zhì)量,效果是很明顯的。同時,這樣的修改也必須在教師的輔助下完成,因為這樣的修改,具有教的意味,有教的需求。
再思考之前談到的針對字詞的修改,應該是學生在長期的閱讀中緩慢變化的,還真屬于“多喝開水”一類的習慣養(yǎng)成,是有益于作文提升的“養(yǎng)生寶典”。
如同不斷提醒別人要多喝開水,這真的是一種好的習慣培養(yǎng)。但是,也要區(qū)分情況。真正到了有病時,該治要治,只喝開水,是沒用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