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成剛,安徽省寧國市城南學校教師,教育部中央電教館cose中華傳統(tǒng)文化高級講師。近幾年,在省級以上雜志發(fā)表論文5萬字,到包括閩南師范大學、臺灣臺中教育大學、中科院老專家技術中心在內(nèi)的各級各類教育機構(gòu)及企業(yè)做講座100多場。指導學生在報刊上發(fā)表多篇作品。
一、“學生講堂”的產(chǎn)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如何實現(xiàn)這一思想?我想到,我們教師從備課到上課,就是先主動地對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然后激發(fā)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設計出教學方案,再表達出來,這表達就是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那么,我們能不能讓學生完成這個過程呢?于是,2015年春季,我聯(lián)合我們學校2012級三個班的語文教師開設“學生講堂”,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學生講堂”的四個版本
1. “學生講堂”1.0版
我們“學生講堂”的第一個項目是“走進美麗的古詩世界”。
我們提出的“美麗的古詩世界”包括兩個層面的意思:
一是內(nèi)容層面的。我們讓學生走進的不是“古詩”,而是“古詩世界”。單就一首古詩來說,我們讓學生涉獵的范圍不僅僅是古詩的內(nèi)容與思想,和該詩相關的一切學生都可以自由進入。范圍越大,學生探究的興趣點就越多。
二是方法層面的。我們的方法主要有兩點:①為學生打造一個學習美麗的古詩的班級環(huán)境;鼓勵家長打造學習美麗的古詩的家庭環(huán)境。我們不僅根據(jù)班級學生實際編“班本教材”,還鼓勵家長根據(jù)自己孩子的實際編“家本教材”。教師、家長和孩子共同探究“美麗的古詩世界”,共同成就自己的“美麗的古詩世界”,并使之越來越美麗。②讓學生走上“學生講堂”,表達出自己的“美麗的古詩世界”。
以上僅僅是方案,從方案到鋪開,中間需要一個樣板,誰來做成這個樣板呢?正巧,2012級1班彭劉同學的母親是3班的語文教師,這對母子主動承擔起這個任務。確定好這些時,剛過清明小長假,這對母子就一起走進了杜牧的《清明》。
2015年4月17日,才三年級的彭劉走上講堂。他從《山行》導入,帶領大家了解作者,然后用各種方式朗讀這首詩。接著他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面對著配圖,用講故事的形式解釋了這首詩。之后他和大家聊起了清明節(jié)的風俗:植樹、掃墓、踏青、放風箏、蹴鞠等,最后重點和大家交流了我們當?shù)厍迕鞴?jié)的特色食品清明粑粑的制作過程。
這個流程用時13分鐘,接著,教師主持評價,同學們講到了“小老師”的風采,講到了“小老師”的講課內(nèi)容,講到了對這些內(nèi)容的認識,講到了自己也想這樣上講堂……然后,教師又把主持權交給“小老師”,讓他督促同學們背下這首詩,先背下的協(xié)助“小老師”檢查背誦。
這堂課完全達到了我們的目的。課后,我們團隊成員總結(jié)沉淀,形成了我們“學生講堂”的1.0版。
選題:學生和家長共同選課題,報老師同意。
備課:學生和家長共同探究,“備課”,做課件,學生拿家長當學生“磨課”。等學生和家長認為可以上課了,再報告教師,教師安排時間讓學生上課。
上課: “小老師”講課不超過15分鐘;接下來教師主持評價,約10分鐘;剩余時間由“小老師”督促同學們背下所講的詩,先背下的協(xié)助“小老師”檢查背誦。
彭劉同學的一堂課,讓他成了班級的明星,也成了學校的明星,好幾個班級請他去上課,每次上課,我們都通知家長,不少家長趕來聽課,于是,“學生講堂”風風火火起來。
2.“學生講堂”2.0版
2016年春季,“學生講堂”漸漸淡下去了。我們分析原因,是很多家長的古詩素養(yǎng)跟不上。怎么辦?我們團隊成員經(jīng)過討論認為:“學生講堂”非常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表達能力,依靠家長不行就依靠同伴。于是,我們利用“同伴教育”理念,將“學生講堂”升級到2.0版。
選題:教師確定一個大項目,學生組建研究小組,從大項目中認領一個小項目。
備課:小組成員共同探究,“備課”。
上課:各小組一起到大項目的特定地區(qū)上“學生講堂”。
2016年9月初,我們設計了一個項目:10月7日到山門洞景區(qū)給游客當導游,小景點共16個。學生組建了16個研究小組,每組認領一個小景點。各小組成員先獨立查閱相關資料,再到一起整合成解說詞,再對全體同學說出來,請大家?guī)椭尳庹f詞更加口語化,然后分工解說,再合為一體。10月7日那天,我們把學生帶到山門洞景區(qū)給游客當導游,所有學生侃侃而談,游客稱贊不已。
3.“學生講堂”3.0版
2017年,我們“學生講堂”升級到3.0版。
選題:教師隨機地給全體學生各自一個課題。
備課:學生獨立探究、“備課”,自我“磨課”。
上課:所有學生同時上“學生講堂”。
2017年12月1日,我們把學生帶到寧國市興宏工藝標本有限公司,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學習標本的制作。整整一天,所有人都完成了一件標本作品,有動物,有植物,除了小白兔,其他他們都不認識。之后我們布置任務:所有人研究自己親手做的標本,準備向全校同學解說。
同學們一頭扎進網(wǎng)絡,幾天后,一份份解說詞出來了,有長有短,有好有差。有些是純粹的網(wǎng)絡語言,學生不會把網(wǎng)絡語言變成自己的口語,我們幾個教師幫其修改刪減。
我們先安排學生模擬解說。等學生準備得差不多了,我們安排好幾批其他班級的學生來參觀。這幫孩子每一次接待都是一次磨煉,之后又是一次提高。
2017年12月28日,來自寧國市各中小學的50多名教師來參觀了。學生個個自信滿滿,陽光燦爛,和各位教師互動自如。反饋時,教師們給的評價是:驚嘆、神奇、如果不是親身感受簡直不敢相信……
4.“學生講堂”4.0版
在“學生講堂”3.0版實施之初,我們就啟動了“學生講堂”4.0版的實驗。
選題:學生自主。
備課:學生自主,教師和家長是絕對的助手。
上課:學生自主。
2017年12月28日,2012級1班的張如一同學向全班56名同學和前來參觀的50多名教師做了一場講座——《百年近代》。她用實例向大家介紹了中國從虎門銷煙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歷史,在講抗日戰(zhàn)爭這段歷史時,她列舉了好幾位我們寧國市的英雄。在準備這堂課時,她去了寧國市革命烈士紀念館,還拜訪了兩位健在的抗日老戰(zhàn)士,一位90歲,另一位92歲。這堂課最后,她邀請全體起立高唱國歌,全場所有的人無不昂揚振奮。那是一直壓抑后的豪邁宣泄?。?/p>
這堂課證明,我們4.0版的“學生講堂”實驗成功了。
三、結(jié)語
1. “學生講堂”的四個版本的適用年級
2018年后,我們在學校推廣這種做法,好些三年級以上的班級參與進來。我們發(fā)現(xiàn):三年級適合用1.0版,用2.0版就有難度了;四年級用1.0版、2.0版都適合,再高就有難度了;五年級四個版本都適合;六年級適合用后三個版本,1.0版幼稚了。
2. “學生講堂”的三個作用
(1)牽引作用
每個人都希望成功,我們將上“學生講堂”作為學生成功的標志,激勵學生去積極探究。
(2)交流作用
學生一旦獲得了上“學生講堂”的機會,就可以自由地表達出自己的探究,讓同學了解到他的探究成果。
(3)評價作用
讓學生上“學生講堂”本身就是一種評價。“小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和同學的互動也是評價。上課之后的評議指導更是評價。這些評價會激勵所有的孩子都努力走上“學生講堂”, 這些評價會指導所有的孩子更好地走上“學生講堂”。
3. ?“學生講堂” 起于探究,終于表達
這“探究”是目標驅(qū)動下的主動閱讀,其中涉及了識字;這“表達”是口語交際,要完成好這個口語交際,必須將查閱的資料進行處理,還要將文本語言轉(zhuǎn)化為口語,這要寫作。探究的過程,是自主的,也是合作的。從探究到表達,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了全方位的發(fā)展,即“學生講堂”是“綜合性、實踐性”的。
(作者單位:安徽省寧國市城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