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正檜
一、無疑處設疑
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上進?!庇辛藛栴}、疑問和驚奇,兒童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告誡我們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shù)學上或實驗室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闭n堂中,學生能否產(chǎn)生實質性的問題,是學習是否真正發(fā)生的標志之一。
【片段一】
師:4個人到飯館AA制吃飯,付了100元,找回3元。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1:每個人應付多少錢?
師:怎么解答?
生1:(100-3)÷4=24(元)……1(元),答:每個人付24元,還余1元。
師:這里面有“問題”嗎?
(學生面面相覷。)
師:錢剛才是我出的,現(xiàn)在我收錢了,你準備給我多少錢?
生1:24元。
師:我好像不大認同,你就給我24元?
(生1遲疑。)
師:你到底給我多少錢?
生1:25元。
師:那你虧了。
生2:在24到25之間。
師:這種感覺挺好,既不是24元,也不是25元,應該比24元還多一點。過去我們學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時,算到這里就打住了。今天有事了,問題出在哪里呢?
生3:余下的1元,由誰出呢?
生4:1元能不能再4個人分?
師:請試一試。
【賞析】在學習小數(shù)除法之前,學生理解的除法是在整數(shù)范圍內進行的,當除到被除數(shù)的個位不能整除時,那么就會用商和余數(shù)的綜合形式來表示結果。在他們看來,“每個人付24元,還余1元”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結果了,沒有任何可疑的地方。沒有了疑問,產(chǎn)生不了問題,思維就不會展開。教師借助情境來還原現(xiàn)場“你準備給我多少錢”,讓學生在具體的付錢活動中感知到問題的存在。原本學生認為“沒事”,結果被教師“找出了事”“發(fā)現(xiàn)了問題”。付24元不對,付25元也不對。余下的“1元”究竟應該由誰來付?怎么付?學生已有的認知平衡被打破,他們認識到:最后的余數(shù)還得繼續(xù)分下去,直至分完為止。一個新問題的產(chǎn)生,不知不覺地就將學生的視線拉向了更小的單位(角、分),“小數(shù)”呼之欲出,思維由此被激活,探究成了學生的內在需求。
二、無路處引路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薄胺矠榻?,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币龑W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自主分析,解決問題,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學生不是一個將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點燃的火把。只有把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潛能激發(fā)出來,他們的成長才具有生命的意義,如種子一般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片段二】
師:她(生1)寫了半天,又劃掉了(如下圖)。誰懂她?
生2:她是把1元換成10角,10角除以4,每人2角,還是有余數(shù),還是不好分。
生1:你理解我的意思。
師:你最懂她。先說這件事(把1元換成10角),我有沒有告訴她?
生(眾):沒有。
師:(對著生1)特別巧,咱倆想到一塊兒去了。這是10角,你來分一分。
(生1把10角分給4個人,每人2角,還剩2角。)
師:又出事了。出什么事了呢?
生1:剩下的不夠分了。
師:所以這個時候,你怎么辦?
生1:我把寫的全劃掉了。
師:那么這個2角怎么辦呢?
生3:2角還可以換成20分。
生1:我知道了,20÷4=5(分),每人再分5分。
師:你特別想說什么?
生1:我想說,我遇到了困難沒有去解決,不像這個同學遇到了困難就仔細去想,以后我也要這樣。
師:做著做著出現(xiàn)了新問題,這個時候不要害怕,沒關系,我們順著這個思路慢慢去解決。
【賞析】一個學生在求解的過程中遇到了障礙,她本能地放棄了,她自認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想躲卻沒躲成,還被教師亮了相,多丟人?。÷犝n的教師也是一驚,為了成就教師的出彩而無視當事學生的感受,這不應該是有情懷的教師所為??!可隨著后續(xù)交流的開展,我們明白了教師的真正用意。把1元換成10角,這是重大的創(chuàng)舉,教師大力表揚,先找她的“同盟軍”,再把自己加進去說“咱倆想到一塊兒去了”,并提供材料讓她分一分,讓她盡情享受成功的樂趣(雖然她先前沒有意識到)。然后話鋒一轉,指出學生劃掉答案的內在想法,并求助“這個2角怎么辦呢”。經(jīng)別人提醒后,學生迅速找到了下一步解題的方法。她明顯感覺到這其實就是自己上一步方法的延續(xù),1元不夠分換成“角”,2角不夠分再換成“分”,這種頓悟是何等珍貴啊!更為精彩的是,教師還讓學生發(fā)表感想,“以后我也要這樣”雖是只言片語,但影響深遠。在這里,學習某個具體的知識不再是唯一目標,獲得分析、解決所有問題的普適性策略成了至上追求。沒事找事,跳出數(shù)學教數(shù)學,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這是我們所有教育者都應具有的情懷。
三、無知時致知
對學生來說,學習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學會數(shù)學思考。對教師來說,數(shù)學教學的思考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讓學生去體悟數(shù)學的智慧與美。課堂中,當學生沒能明晰知識的內涵時,我們要適時地“沒事找事”,格物致知,讓他們在已有問題解決的基礎上提升認識。
【片段三】
師:每個人應付多少錢?
生(眾):24元2角5分。
師:這里面還有事嗎?解決了嗎?
(學生面面相覷,似乎提不出問題了。)
師:那以后凡是花錢的事,我們就畫一畫、分一分,可以嗎?
生1:不方便,麻煩。
師:這不就是事嗎?學習之中總得有新的事!你們想怎么解決?
生2:把分的過程合在一個豎式里。
(學生根據(jù)整數(shù)除法列豎式的經(jīng)驗,補充成下圖。)
師:看到這個豎式,你們有新的事嗎?
生3:容易看成是“2425”元。
師:怎么辦呢?
生(眾):點上小數(shù)點。
師:點在哪兒呢?
(學生根據(jù)元、角、分的意義把上圖調整為下圖。)
師:小數(shù)點為什么要點在這兒呢?
……
【賞析】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看,當學生得出“24元2角5分”時,已經(jīng)算是解決了問題。但這顯然不是數(shù)學教學的真正目的,數(shù)學課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而是以解決問題為載體,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觀察、探究、嘗試、抽象、推理、驗證等活動中,獲得數(shù)學知識的擴充、能力的提升,以及素養(yǎng)的達成。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以形式化的符號語言呈現(xiàn)思維結果。算法是直觀的,但算理卻是抽象的,是高階思維的集中體現(xiàn),小數(shù)除法的計算最終必須落實到抽象的豎式之中。借助“元、角、分”情境,學生感悟到了“當有余數(shù)時,可以換成小一點兒的單位再繼續(xù)除”,這是后續(xù)理性認識的基礎。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反思。以后分錢,全部用操作(分、畫)的方法嗎?豎式中的結果會被當成整數(shù),怎么辦?豎式內部的小數(shù)點有沒有必要加?沒有了元、角、分,怎么思考97÷4?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在不斷“找事”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實現(xiàn)了由前運算到具體運算,再到形式運算的遞進。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濱海國際合作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