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蓓
(廣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各高校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構建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四位一體”的工作格局,把“心理育人”納入高?!笆蟆庇梭w系,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為加強預防干預,眾多高校在新生入學后開展心理健康狀況測評,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并根據(jù)測評結果開展后續(x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癥狀自評量表 (SCL-90) 是廣泛使用的測評工具,元分析和部分高校的研究表明大學生SCL-90的得分逐年緩慢上升,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增加,心理健康水平下降[1-3]。
大部分高校會根據(jù)心理測評的情況預約陽性檢出的學生談話以明確是否有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并針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或轉介工作。依據(jù)工作經(jīng)驗,被關注到的學生基本上都能順利畢業(yè),少部分退學或休學,而突發(fā)心理疾病、自殺未遂或自殺死亡的學生反而不在心理測評陽性檢出名單中,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心理排查和后續(xù)關注的措施是有效的,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學生心理測評遺漏了一部分測試時沒有癥狀卻易發(fā)心理疾病的人群。因此,有必要反思傳統(tǒng)的心理病理學模型,探索能夠甄別心理疾病易感人群的心理健康新模型,以達到高校學生心理問題治“未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置”的現(xiàn)實需求。
傳統(tǒng)的心理病理學模型關注心理病理癥狀指標,認為治療的目的是減少或消除癥狀,但因過度關注癥狀,而忽略了個體自我恢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4]。目前許多研究表明:個體的積極因素對心理疾病有預防甚至治療的效果。2001年,Greenspoon和Saklofske首次正式提出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DFM))的概念,認為:心理健康同時包含心理病理癥狀和主觀幸福感這兩個既獨立又相關的維度,心理健康的個體不僅沒有心理疾病,還有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根據(jù)心理病理學和主觀幸福感維度,將人群分為“完全心理健康”“易感者”“有癥狀但滿意者”和“心理疾病”四組[4]。完全心理健康者具有高主觀幸福感和低病理癥狀,是個體心理健康的最佳狀態(tài)。易感者也叫部分心理健康者,具有低主觀幸福感和低病理癥狀,因心理疾病癥狀未達到心理病理學診斷要求,被傳統(tǒng)心理病理學模型高估,因此不被列為需關注或干預人群,而實際上他們可能需要心理幫助。有癥狀但滿意者也叫部分病態(tài)者,具有高主觀幸福感和高病理癥狀,由于積極因素的影響作用,即使經(jīng)歷有心理疾病被診斷為異常,仍具有較多的個人資源容易自動康復。心理疾病者具有低主觀幸福感和高病理癥狀,不僅有心理病理性癥狀,還對生活不滿,社會和心理等功能均較低。
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不僅強調積極預防,還特別強調對“易感者”和“有癥狀但滿意者”的鑒別、預防和干預。有實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存在并對人群有較好的區(qū)分,不同類型的學生在身心健康、學業(yè)功能、社會支持[5]和德育成績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經(jīng)過十多年的發(fā)展,具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力,國內(nèi)對本科生和中學生的相關研究較多,針對高職學生的實證研究較少,縱向追蹤研究較為缺乏?;诖?,本研究的目的有兩個:(1)探索雙因素模型在高職學生中是否適用;(2)追蹤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探索雙因素模型是否穩(wěn)定。
廣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2019級學生5445人,其中男生3859人,占70.9%,女生1586人,占29.1%,平均年齡19.5歲,標準差0.96歲;城市生源1738人,占31.9%,農(nóng)村生源3707人,占68.1%。
1.測評工具
(1)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 簡稱 SCL-90),有 90 個項目,10個因子, 用于測量調查對象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廣泛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
(2)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有64個項目,對心理問題有較高的分辨率和良好的信效度,常用于大學新生心理普查。
(3)總體幸福感量表,單題:“總的來說,你覺得你生活得幸福嗎?”要求調查對象對幸福程度進行11級評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總體幸福感越高。
(4)自編學生基本信息調查表。主要包括學生的性別、成長環(huán)境、近親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社會支持等具體情況。
2.統(tǒng)計分析工具為Excel2010和SPSS22.0。
3.施測標準為班級統(tǒng)一測試,利用北京心海心理測評軟件進行在線測試。
高職學生SCL-90各項因子分均顯著低于楊海波2010年建立的全國大學生常模[6],和劉媛媛2018年建立的18-29歲全國青年常模[7]相比,除焦慮因子和偏執(zhí)因子統(tǒng)計不顯著之外,其余8項因子均顯著低于全國青年常模。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男生的各項因子分均低于女生并且差異顯著。成長環(huán)境相比,敵對因子和偏執(zhí)因子城市學生顯著高于農(nóng)村學生,其他因子無顯著差異。從近親有無精神疾病情況來看,除軀體化、人際關系和焦慮因子差異不顯著外,其他7個因子近親有精神疾病的學生都顯著高于近親無精神疾病的學生。從社會支持的分類來看,認為自己社會支持多(可得到支持和幫助的親戚朋友人數(shù)在3個及以上)的學生SCL-90所有因子和總均分均顯著低于社會支持少的學生(可得到支持和幫助的親戚朋友人數(shù)為2個及以下)。
高職學生總體幸福感較高,平均分為8.89分,性別、成長環(huán)境及近親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等因素對總體幸福感無顯著影響,社會支持對總體幸福感有較大的影響作用,即認為自己社會支持多的學生的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社會支持少的學生。
可見:高職學生心理相對健康。社會支持多少、幸福感高低、性別這三個因素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較大。
使用SCL-90和總體幸福感量表的測試數(shù)據(jù)來驗證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SCL-90總分等于或高于160分以上的作為高癥狀組,總分低于160分以下的作為低癥狀組;總體幸福感得分在平均值以上的作為高幸福感組,在平均值以下的作為低幸福感組,根據(jù)此分組標準對雙因素模型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檢驗,將受測高職學生分為四類,詳見表1。
表1 基于SCL-90和總體幸福感雙因素模型的心理健康狀況分類
此分類與之前的研究者結果類似[8]。大部分人屬于完全心理健康組,易感者次之,有癥狀但滿意組和心理疾病組的人數(shù)較少,說明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能合理劃分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表2 男女生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分類
從表2可以看出:男生完全心理健康者人數(shù)比率高于女生、心理疾病人數(shù)比率低于女生,這和SCL-90測試的結果相互印證,即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女生有癥狀但滿意者比率高于男生,易感者的比率低于男生。
1.根據(jù)SCL-90和UPI測試,對測試顯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追蹤訪談
測試完成4個月內(nèi),邀請617名學生進行心理訪談,訪談學生至少符合下列兩個條件中的一個:
①UPI測試結果為第一類或第25題做肯定選擇的學生;②SCL-90任一因子大于等于3分以上的學生。
訪談是針對學生當前心理健康狀況的評估,包括學生適應情況、心理健康狀況及其他學生愿意談及的問題。根據(jù)訪談結果,最終有35名學生被列為關注對象,他們有心理疾病或嚴重心理問題或較為強烈的自殺意念。
2.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四種類型學生在4個月內(nèi)主動預約心理咨詢的情況
考慮到心理訪談的局限性,把4個月內(nèi)主動預約心理咨詢的大一學生共40人也列入追蹤研究的范圍。
四類高職學生(表1)中后續(xù)參加訪談、被列為關注和主動預約心理咨詢的人數(shù)見表3。
可見:訪談學生、關注學生和主動咨詢者大部分(比例分別為53.3%,74.2%和35%)屬于心理疾病組,需要關注的學生中完全心理健康者數(shù)據(jù)為0,主動預約心理咨詢的學生中有22.5%屬于易感者,說明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完全心理健康者較為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能夠主動預約心理咨詢(占30%),心理疾病組主動咨詢的比例不高。
表3 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分類中訪談、關注及咨詢學生情況
1.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適用于高職大學生
在傳統(tǒng)心理病理學SCL-90測試中,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高,但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xiàn),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被高估了,他們雖沒有較多的癥狀,卻體驗到較多的負性情緒、缺乏對學業(yè)、生活和社交的投入,進而導致情緒不穩(wěn)定、低自尊、迷茫及人際關系緊張等,這部分學生恰好符合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中易感者的表現(xiàn),他們在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模型中具有低癥狀、被定義為心理健康者,但他們的幸福感水平和生活質量比較低,有研究表明他們學業(yè)成績相對較低、經(jīng)歷更多的生活事件并且罹患心理疾病的比例較高[9]。另外,6.2%的高職大學生屬于有癥狀但滿意者,他們有較多的心理疾病癥狀,在傳統(tǒng)中被歸于疾病者,同時也具有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較高的自我修復和調節(jié)能力,總體心理健康水平常被低估。基于以上討論,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更適宜于高職大學生的實際情況。
在實際生活中,有心理疾病癥狀的人只是少數(shù),對生活是否感到滿意、擁有較多的積極情緒卻是所有人都會考慮的問題,如何增加學生的積極情緒、減少消極情緒、提升主觀幸福感水平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幸福感的提升需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標準,注重統(tǒng)籌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推動多部門形成教育合力,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傳播,充分挖掘學生心理潛能,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
2.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和一定的預測性
對617名學生的追蹤訪談結果表明,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較為穩(wěn)定地劃分了高職學生人群,74.2%被確定為關注對象的學生和53.3%被訪談學生屬于心理疾病者。對心理疾病的學生,不僅要關注癥狀的減輕和消除,還要采取措施提升積極情緒和積極力量,幫助學生學會積極健康的交往方式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
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具有一定的預測性,例如:完全心理健康者在未來一年內(nèi)免受心理疾病的困擾;易感者雖然罹患心理疾病風險大但無明顯癥狀,通常不會成為心理健康服務的對象;有癥狀但滿意者經(jīng)過自我調整,癥狀可能會自動消失;心理疾病者需要重點關注等[9]。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對每個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負責,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注重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分層分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滿足不同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服務需求。
3.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追蹤時間僅為4個月,今后的研究可增加追蹤時間,以利于更為準確地探索雙因素模型的穩(wěn)定性;樣本均為高職大一學生,未來可選取更為廣泛的樣本并對多種心理因素進行更準確的測量。
1.高職學生SCL-90測試各項因子分顯著低于全國常模,心理相對比較健康,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女生,高職學生的總體幸福感也較高。
2.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適用于高職學生,追蹤訪談表明具有較大程度的穩(wěn)定性,訪談后被確定為關注的學生絕大部分屬于心理疾病組,少部分屬于有癥狀但滿意組和易感者。
3.根據(jù)不同類型學生主動預約心理咨詢的情況來看,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還具有一定程度的預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