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
【摘 ?要】 ?當前,“教育信息化”就像一股不可抵擋的浪潮,迅速席卷了整個教育領域。語文是小學階段最具人文性、情感性、審美性的學科,也是基礎教育課程。將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可謂是當下小學教育的主流趨勢。本文集中探討了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關鍵詞】 ?信息化;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將信息技術運用在小學教育中,既符合新課改的教育趨勢,也符合當下的教育大環(huán)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若能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合二為一,不但可以優(yōu)化教學流程,還能促進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讓學生耳目一新。
一、利用導入,入情入境
如果將教學比作是烹飪,那么導入就如同“熗鍋”,將直接影響后續(xù)“烹調(diào)”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導入的意義至關重要。在某種意義上,導入決定了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率。因此,精心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是每個教師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信息技術作為現(xiàn)代科技產(chǎn)物,具有多重教育優(yōu)勢。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運用信息技術,既能增加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豐富教學過程,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桂花雨》一文時,在課前導入3~5分鐘內(nèi),教師就可以巧妙融入信息技術,從而保證學生能快速專注于課堂上。首先,教師先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很多和‘思鄉(xiāng)主題有關的文章,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來自于臺灣女作家琦君。在她的筆下,故鄉(xiāng)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那些富含情感的詞語、句子,看看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情感,并試著思考標題‘桂花雨的寓意。”在問題導入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qū)W生播放桂花盛開、花瓣墮落的視頻與圖片,營造真正的“桂花雨”場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課文的疑惑再次加深“為什么作者要定下這樣的題目呢”?此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要求學生合作探究文本、找出答案,積極促進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在討論過后,學生意識到“桂花香”正是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感覺,看似寫的是桂花,其實何嘗不是在寫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呢?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既增添了趣味性,也能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
針對任何一門學科,導入都是教學過程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師,不能滿足于現(xiàn)狀,而是需要發(fā)揮教育機智,主動探索更加具有創(chuàng)新色彩的導入形式,讓學生“換新眼目”,如此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二、直觀形象,降低難度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夠扎實、掌握的知識也相對有限,想要全面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所有文章難度較大。如果一味因循守舊、不思創(chuàng)新,教學過程將變得更加枯燥,自然不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解決這個問題,讓教學內(nèi)容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展現(xiàn)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期待,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讓語文教學更加通俗易懂,如此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由于文章具有較強的趣味性,而且涉及了大量小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因此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強。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課文內(nèi)容。針對這一情況,教師第一步是分析學生的潛在學習盲區(qū),找出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不是很了解地球、地球資源相關知識,如果憑借口頭講述,很難讓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收集宇宙天體、地球的視頻資料、圖片等相關知識,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讓學生對地球等宇宙天體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生意識到即使宇宙浩瀚無邊,有很多星體存在,但是地球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對每個人都意義重大。此刻,再為學生播放一些和環(huán)境保護相關的紀錄片,學生將會進一步意識到保護地球資源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些知識相對抽象,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為了彌補學生的知識空缺,教師可以將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集的教學資源補充在課堂上,將能切實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三、化繁為簡,直擊重點
在早期的語文教學中,“板書+口頭陳述”就是教學的主要形式。盡管當時背景下,采取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學不能“原地踏步”。在這種單一、死板的教學模式熏陶下,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會持續(xù)下降,教學效率也會得不到保障。因此,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化繁為簡,還能直擊教學重點內(nèi)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語文教學更高效。
以《圓明園的毀滅》教學過程為例說明,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圓明園的輝煌以及毀滅,旨在讓學生懂得圓明園的歷史文化價值,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與責任感。文章是以歷史事件為背景,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圓明園的毀滅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為了解決這個教學難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李翰祥導演的《火燒圓明園》電影片段,讓學生對清代后期“火燒圓明園”事件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后,教師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圓明園的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圓明園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當學生了解了這些內(nèi)容后,再引導學生回歸課文,重點賞析文章的重要內(nèi)容。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將對圓明園的歷史地位、文化價值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既痛惜它的毀滅,也為它曾經(jīng)的輝煌而驕傲。通過信息技術,學生的學習將會更加深入,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
信息技術的融入可以賦予學習過程更多趣味性。在語文教學中,如果采取“開門見山”的模式很可能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將更加容易,從而保障教學效率。
四、復習鞏固,夯實基礎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要精力只用于教學過程中,很少關注學生的課后復習情況。但是,課后復習同樣非常重要,就算學生在課上學習了100%的知識,如果不注意課下及時復習,很容易流失大量的知識,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效。將信息技術與課后鞏固相結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讓學生更加熟練、扎實地應用語文知識。微課就是一個良好的教學舉措,既能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還能提高復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觀潮》一文時,當課上的教學任務完成以后,教師可以設計微課視頻,旨在讓學生在課后復習鞏固。對于微課制作,我認為教師可以從四個角度進行設計:第一,本文中出現(xiàn)的四字詞語,如“若隱若現(xiàn)、人聲鼎沸、風平浪靜”等,進行綜合梳理,并給出具體運用的語境;第二,文章結構脈絡的精髓,即文章的寫作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作為一項寫作技巧進行再次回顧,并結合文章中的例句進行修辭手法分析,重點講解文章的關鍵句;第三,回顧文章中人們的情緒變化、聲音的特點等,讓學生再次回顧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第四,結合課后習題部分,設計一些練習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通過這四個內(nèi)容,學生將對課文再次梳理,從而有效保障了學生的復習效果。
案例中,教師用微課作為課后復習的主要形式,不但有利于學生完成當日的復習任務,還能夯實其語文基礎。而且,微課不限時間、地點,可以反復觀看,進一步保障了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賦予教學過程更多活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在信息技術輔助下,教學內(nèi)容更加直觀、教學形式更加多元、教學效率更加高效,從而奠定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讓語文教學更加生動、精彩。
【參考文獻】
[1]呂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模式[J].才智,2020(05):97.
[2]陳曉露.重改革,求創(chuàng)新——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課堂綜合實踐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0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