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鳳嬌
陶行知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歷史是一門人文社會功能較強的學科,教育的宗旨是培養(yǎng)“真善美”的社會人。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緊緊圍繞這一教育宗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如何貫徹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體現(xiàn)歷史教學的民主性,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歷史教學模式,將學生從“死記硬背”的歷史學習中拯救出來,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歷史教學中的民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是什么?陶行知回憶自己的教育經(jīng)歷時曾經(jīng)說道:“我開始感覺到民主教育的必要而予以實踐以來,已經(jīng)有了十九年?;叵肫饋恚@是一段壓迫和艱難的歷史?,F(xiàn)在,中國因團結和苦斗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野心。從某種意義上,中國真正的民主教育,可以說到最近才漸入軌道?!笨梢?,陶行知在辦教育的過程中無時無刻都強調(diào)民主教育的重要性。民主教育是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然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學習的民主性,未真正踐行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究其原因,是教師講得過多,占用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時間,未真正讓學生的身心獲得解放、思想獲得自由,導致歷史教學呈現(xiàn)“一潭死水”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要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強調(diào)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民主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將歷史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二、民主之解放:學生身心的“解放”
“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边@是陶行知的名言。然而,傳統(tǒng)的45分鐘歷史課堂,教師的講解占用大部分時間,學生被課堂、課本和老師束縛著,無法獲得身心的解放。因此,踐行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我們要將學生的身心從歷史課堂和課本中解脫出來。
一方面,解放學生的心靈,不拘泥于歷史課本。要補充相應的鄉(xiāng)土史,讓學生既可以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可以了解更多的本土歷史。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歷史七年級下冊中的《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時,在講到大運河的開鑿時,教師可以引入鄉(xiāng)土史,具體介紹江蘇的大運河,讓學生體會原來歷史就在身邊,將學生從固化的歷史課本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解放學生的身體,不拘泥于歷史課堂。陶行知曾提出“社會即學校”的思想,認為學生不應該只從學?;蛘n堂獲取知識,更應該從社會獲取知識。因此,我們要讓學生走出學校,通過開展歷史社會實踐等形式獲取更多的歷史知識。例如,教學北師大版歷史八年級下冊中的《偉大的歷史轉折》時,教師可以制定一份《田間調(diào)查報告》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去采訪農(nóng)民,在社會實踐中了解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
三、民主之自由:學生思想的自由
陶行知曾指出:民主教育要以學生的自由發(fā)展為宗旨,促進學生的自由發(fā)展。此中要義,歷史教學中要體現(xiàn)民主性,就要注重學生思想的自由。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普遍存在著束縛學生思想的情況,“沒有時間”允許學生自由思考。因此,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去思考,去感知歷史事件。
一是學生思想自由,切身感悟歷史情境。歷史教師可以讓學生“穿越”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為學生設定角色,讓學生作為當事人。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歷史七年級下冊中的《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時,關于如何評價“澶淵之盟”,教師可以帶領全班學生“穿越”到公元1005年,隨機采訪“北宋人”、“遼國人”、“現(xiàn)代人”。二是學生身體自由,用生活經(jīng)驗理解歷史。生活中處處都是學問和知識,我們要尋找歷史與生活的結合點,不失時機地將生活中的經(jīng)驗引入課堂,進而消除歷史與學生間的距離感。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歷史七年級下冊中的《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旅游經(jīng)驗,動手制作一份“去宋元旅游”的方案。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歷史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培養(yǎng)良好的歷史素養(yǎng)。因而,作為一線中學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體現(xiàn)民主性,深刻領悟民主教育思想的內(nèi)涵,力圖將呆板固化的模式轉變?yōu)樽灾魉伎寂c探究模式,解開束縛學生身心的枷鎖,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思想獲得自由,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傊?,在歷史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教學的民主性,會讓學生逐步成長為具有民主性的全面發(fā)展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