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編碼與解碼”理論對武術跨文化傳播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解讀

      2020-06-08 15:21孟濤路君燮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中國武術跨文化傳播一帶一路

      孟濤 路君燮

      摘? ? 要:從“編碼與解碼”理論與“二度編碼”理論視角,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分析武術跨文化傳播的障礙,認為需消除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文化傳播的障礙:1)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背景進行解讀;2)解決傳播主體編碼的現(xiàn)實難題;3)化解受眾解碼與“二度解碼”的困境。由此得出啟示:強化武術跨文化傳播主體的“編碼”意識;建立武術“二度編碼”的專業(yè)性社會組織;培養(yǎng)專業(yè)武術“二度編碼人”。

      關鍵詞:中國武術;跨文化傳播;編碼與解碼;二度編碼;“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G 852? ? ? ? ? 學科代碼:040304?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coding & decoding and re-encoding,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dilemma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Wushu. It is believed that to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to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Wushu in the“Belt & Road” countries. Firstly, the culture of the“Belt & Road” countries should be interpreted.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 of the propagation subject coding. Thirdly, the dilemma between the audience decoding and re-decoding should be resolved.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encoding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of re-encoding, and train qualified re-encoders of Wushu.

      Keywords:chinese wushu;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ncoding & decoding; re-encoding; “belt & road”

      跨文化傳播研究以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社會成員間進行文化傳播、文化交流為研究對象,隨著人類社會活動范圍的日趨擴大、文化交流手段和交流工具的日益豐富,不同社會成員間的文化交流活動日趨頻繁,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樣、內(nèi)涵豐富的跨文化傳播現(xiàn)象。武術的緣起、發(fā)展與華夏文明的發(fā)展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與重要載體。從傳播學角度而言,武術的國際推廣是跨文化傳播的一個典型案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民間交往、經(jīng)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漸趨緊密。在這一背景下,武術進行跨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武術的跨文化傳播必須重視不同文化對傳播方式、傳播行為和傳播效果的影響。因此,武術的跨文化傳播研究具有理論意義。

      1? ?跨文化傳播理論與武術的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是傳播學研究的一個領域,源起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由帕克和赫伯特等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發(fā)起,并于20世紀70年代逐漸形成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研究范式,是國際傳播協(xié)會認定的傳播學研究的18個分支之一??缥幕瘋鞑パ芯款I域不僅指向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個體、社會、組織、國家之間交往的特點和規(guī)律,不同文化的意義闡釋,人類文化的創(chuàng)造、變遷和發(fā)展進程分野,還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心理的差異、跨文化語用研究、文化沖突與解決途徑等諸多方面[1]。

      武術的跨文化傳播由來已久,但多數(shù)屬于孤立的、不連續(xù)的、被動傳播行為。武術的跨文化傳播現(xiàn)象是伴隨部分移居海外的中國習武者而產(chǎn)生的,中國近代以來,伴隨“淘金熱”“契約華工”“下南洋”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數(shù)以百萬計的中國人移居海外。武術也隨著部分移居海外的華人習武者流傳到了東南亞、北美洲、非洲、南美洲等的一些國家。其中,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中,早已有了武術民間交流活動。而中國的武術代表團在1936年就曾參加過柏林奧運會;1974年,中國武術代表團出訪美國,以精彩絕倫的武術技藝在美國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開啟了武術跨文化傳播的先河。再如一些“功夫”影星主演的電影也使武術具有了國際影響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發(fā)展,同時,國際性的體育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繁。1982年,全國武術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自此,武術邁開了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步伐。

      然而,歷經(jīng)40余年,綜觀武術在國內(nèi)的傳承和在國際上的傳播,無論從中國武術協(xié)會自覺地將武術事業(yè)融入體育強國的建設中,還是通過人文交流平臺傳播武術,都在不斷深化武術在國內(nèi)外的交流與合作[2]。但是,武術的普及程度依然難以與跆拳道、空手道等相提并論,在這一背景下,必須要深入分析武術跨文化傳播面臨的文化障礙與如何講述中國武術故事的問題。

      2? ?基于“編碼與解碼”與“二度編碼”理論的武術跨文化傳播分析

      “編碼與解碼”理論是由英國的霍爾基于結構主義、符號理論等理論提出的,該理論的提出對于重新認識傳播過程、傳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及不同文化對傳播行為的影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熬幋a與解碼”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信息中的主要意義并非經(jīng)由線性的、直接的符號傳遞,而是通過隱含的編碼,信息的被傳送不等于被接收?;魻査缘摹熬幋a”是傳播者基于特定世界觀、價值觀和文化背景對傳播信息內(nèi)容進行符號化加工的過程,是賦予符號以“含義”的過程;所謂“解碼”則是指受眾在接受符號的過程中,遵循特定規(guī)則、依照特定方式對符號承載的含義加以闡釋與解讀。霍爾假定電視受眾存在以下3種不同的解碼方式:主導—霸權立場,即編碼者的符號含義被受眾完全接收;協(xié)商立場,即編碼者的含義被受眾以自己經(jīng)驗和立場加以分析揚棄而部分接收;對立立場,即編碼者的含義被受眾以完全相反的立場或角度進行解讀,得出了與原意完全相悖的含義解讀。

      霍爾的“編碼與解碼”理論為從跨文化傳播角度探討如何開展武術在不同國家的普及與推廣提供了理論工具和分析視角。從霍爾的“編碼與解碼”理論而言,受眾是具有主動性和選擇性的。在“編碼與解碼”理論中,含義的產(chǎn)生并不是傳播者在編碼過程中就可以完成的,它更多地依靠解碼過程。在解碼過程中,受眾可訴諸不同解碼方式,不同解碼方式又意味著傳播內(nèi)容的含義對受眾而言是多樣化的。而造成解碼方式多樣化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受眾來自不同的文化空間?!熬幋a與解碼”理論與文化緊密相關,編碼和解碼是存在于信息傳播過程中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的連續(xù)過程中,而編碼和解碼只有傳播主體和受眾存在共有的符號含義和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傳播主體意欲傳播的主要含義才能有效傳播,并被受眾接收,而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產(chǎn)生的障礙、誤解很多是編碼和解碼的參照符號含義差異引起的,其中包括文化差異、價值觀分歧等諸多因素,要實現(xiàn)傳播內(nèi)容的有效傳播,從編碼和解碼角度而言,傳播主體與受眾存在共同的符號含義至關重要。

      “編碼與解碼”理論包含2個緊密相關的環(huán)節(jié):一方面?zhèn)鞑ズx被傳播主體編碼后形成符號,另一方面符號被受眾解碼形成含義,由此形成由含義到符號再到含義的轉換,而這種轉換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是編碼和解碼存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符號含義體系。而對于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傳播,鑒于符號本身尚需經(jīng)過翻譯或中介轉換,符號含義的生成、傳播、接收也需經(jīng)歷2次不同的轉換過程,這就與“二度編碼”理論相關,即傳播過程變成“(傳播者)編碼——(翻譯者/職業(yè)編碼人/中介)解碼——(翻譯者/職業(yè)編碼人/中介)二度編碼——(受眾)解碼”,即“含義——符號——含義——二度符號——含義”的延長式二度轉換?!岸染幋a”是在編碼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造,是“修橋”的過程,也是尋找文化接近性、價值趨同性的過程。在“二度編碼”中,編碼者“根據(jù)需要,在一般性編碼、釋碼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二度編碼,不僅意味著要將一類信息轉換成另一類信息,還意味著要以異國受眾能夠接受的傳播方式和表現(xiàn)形式進行傳播” [3]。

      在武術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對于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受眾而言,武術要表達的一些文化含義、審美意蘊、價值觀往往是令人費解的,例如:“青龍?zhí)阶Α薄把嘧映薄柏傌埳蠘洹钡忍N涵中華文化內(nèi)涵的形象化語言符號,而武術是否有“克敵制勝”“一招制敵”的技巧才是其他文化背景受眾關注的重點。因此,避免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對立性解碼”,構建編碼與解碼的符號含義共有體系是關鍵,并且要消除武術跨文化傳播的多重障礙。

      3? ?基于“編碼與解碼”理論的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文化傳播的障礙消除

      “一帶一路”建設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也是使中國走向世界的良好契機。武術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元素,其悠久的歷史和社會影響力使武術成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代表性項目。當前,面對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落實中國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時代任務時,武術具有了在國際上進行跨文化傳播的優(yōu)勢。武術兼具健身、運動、娛樂、教育諸多功能于一體,是極具文化傳播性的“熱媒介”形態(tài),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普及與推廣,將會成為架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橋梁和文化連接的紐帶,從而減少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失語”現(xiàn)象和文化隔閡與文化沖突。依據(jù)“編碼與解碼”理論,武術跨文化傳播要產(chǎn)生預期的傳播效果,首先需要找到不同文化間的共性,減少編碼、解碼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做好“二度編碼”,才能將武術全面地、準確地傳播出去,使其成為文化交流的手段。由于地理環(huán)境、人文歷史傳統(tǒng)、文化背景、社會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文化傳播在“編碼與解碼”過程中尚存在諸多文化障礙。

      3.1? 需構建武術跨文化傳播“編碼與解碼”的共有含義體系:解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背景

      從廣義而言,始于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在唐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同步發(fā)展[4]?!敖z綢之路”延續(xù)千百年,成為亞歐非幾大文明史冊中的光輝篇章。2 000多年來,亞歐大陸的人民通過“絲綢之路”實現(xiàn)了貿(mào)易和人文交流,沿線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由此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5]。當今的“一帶一路”建設,秉承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在此背景下,武術跨文化傳播將是“民心相通”工程實現(xiàn)互聯(lián)互通、互學互鑒的一個文化交流平臺,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間友好往來創(chuàng)造堅實的“壓艙石”,但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的分析和文化解讀是武術跨文化傳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有迥異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人文歷史、體育價值觀等,這些都成為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跨文化傳播的文化障礙?!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覆蓋亞歐非多個國家、不同人類文明和上百個語種。這意味著,武術傳播主體在信息編碼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受其所屬國家的文化、社會、歷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且受眾在信息解碼過程中也將會受其所在國家的文化場域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文化的沖突與隔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武術跨文化傳播中將成為極大的挑戰(zhàn)。因此,以武術為載體進行跨文化傳播時,必須明確如何進行“編碼”才能更加適宜于受眾“解碼”,在建立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根據(jù)“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選擇相應的武術跨文化傳播的形式。以土耳其為例,其橫跨歐亞大陸,又具有多元文化,武術跨文化傳播時要注意受眾的文化心理,例如象形拳中的“蛇拳”易冒犯土耳其人民,這就與受眾的文化背景有關。因此,在“編碼”環(huán)節(jié)就要針對“解碼”人的不同文化背景選擇適宜的武術跨文化傳播內(nèi)容和形式。

      3.2? 解決武術傳播主體編碼的現(xiàn)實難題

      武術的跨文化交流與傳播離不開傳播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領悟和理解,也離不開傳播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傳承與展現(xiàn),對于傳播主體而言,積極主動地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意義[6]。武術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東方文化與智慧,與中國古代人的生存環(huán)境、生存狀態(tài)、生活方式、生命哲學緊密相關,具有“抽象化”“內(nèi)省性”的外在形式和“復雜化”“多元化”的文化內(nèi)涵,這些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在對武術符號理解和接受方面形成了較高的“認知門檻”。武術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在武術哲學、武術思維方式及武術的價值觀,屬于精神的、潛意識的,并需要通過實踐訓練、生活經(jīng)驗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理解,才能有所感悟。因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武術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深邃的哲學思想是令人費解的,如果不經(jīng)一番研究,是難以理解它的本質(zhì)的[7]。武術傳播者如何巧妙地進行“編碼”,使抽象的、復雜的武術文化符號具有“可見、可感、可聽”的形式,從而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這就對傳播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有學者認為武術跨文化傳播產(chǎn)生的障礙表現(xiàn)為:偏重運動技術的“競技化”,忽略武術文化主體性構建,核心問題是武術文化內(nèi)涵在傳播過程中缺失[8],這恰是傳播者在對武術進行“編碼”時應著重加強的方面。也有學者認為:武術普及面臨著武術深層文化過于抽象的穿透力障礙、重內(nèi)在而輕外向傳播的滲透力障礙、重領會而輕實踐的認同力障礙、重禮儀而輕細節(jié)的形象力障礙、重傳承而輕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力障礙等各種障礙[9]。這就對傳播主體進行“編碼”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農(nóng)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武術具有2個特點:其一是內(nèi)向性,其二是以人為本,重視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追求順天應時,表現(xiàn)出“中庸”“中和”的價值取向。武術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將人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訓練,追求“內(nèi)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武術動作要動與靜結合,心與身相通。中國近代以來,以太極拳為代表的傳統(tǒng)武術,更加強調(diào)“養(yǎng)生”的功能、“意念”的追求和“境界”的提升。太極拳中的典型動作“云手”,蘊含著“虛實轉換”“連綿不斷”等眾多的手法變換,其拳理也是源于《易經(jīng)》中的陰陽變換思想。武術的拳法遵循“六合”理念,即“內(nèi)三合,外三合”,內(nèi)在強調(diào)“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在強調(diào)“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這是對“身心一體”“內(nèi)外相合”思想的詮釋。傳統(tǒng)武術中的一些知識很難僅憑理論講解來習得,唯有通過對身體的認知或身體的感悟才能理解,這就是常說的“體悟”。武術跨文化傳播離不開人,武術文化的精深更是對傳播主體提出了極高的編碼要求,對傳播主體的武術文化素養(yǎng)形成了嚴峻挑戰(zhàn),對傳播效果的實現(xiàn)也確定了嚴格的標準。武術傳播者在傳播初始階段如何選擇適宜的武術文化符號,以恰當?shù)姆绞郊庸そM合,確定武術符號的最終傳播形式,是跨文化傳播者亟需解決的首要難題。這就依賴于完善的專業(yè)化、國際化武術傳播人才培養(yǎng)機制,有賴于武術跨文化傳播人才全面素質(zhì)的提升和“走出去”渠道的暢通。

      3.3? 化解受眾解碼與“二度解碼”的困境

      受眾對武術的解碼過程可以分成2個步驟:“一度解碼”,即理解,強調(diào)受眾接收的是武術符號所傳遞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受眾的“含義解讀”影響其對武術符號的理解,理解得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武術符號的傳播效果;“二度解碼”,即解讀,著重在武術符號與受眾之間建立文化共鳴、形成含義共識。理解和解讀2個前后相繼的環(huán)節(jié)構成了受眾的解碼過程,在此過程受眾還會受社會背景、文化知識、認知水平等文化符號之外的因素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對同一武術符號會有不同的解讀或不同的理解,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受眾文化背景的不同將導致其對武術符號的解碼結果與編碼本意不一致,甚至產(chǎn)生相悖解碼。

      對于武術的跨文化傳播來說,受眾對武術符號含義的解碼除受文化背景的影響外,可能產(chǎn)生的“解碼”困境還有以下幾個因素。

      1)刻板成見??贪宄梢娪址Q定勢和定型觀念,即選擇并且建構簡化的、泛化的符號,用來構建刻板印象的原始符號,一般與個體的價值觀、教育背景等[10]相關。20世紀70年代,李小龍的“功夫片”風靡一時,在海外掀起了一股“中國功夫”熱潮,一些受眾因李小龍的電影開始了解“中國功夫”。隨著武術題材影視作品的增多,受眾可選擇觀看的武術題材電影越來越多。有些電影中以飛檐走壁、騰云駕霧、起死回生等渲染武術的功能,這也容易造成一些受眾對武術形成“刻板成見”,從而在武術跨文化傳播中,因受眾對武術文化與功能的誤讀而已經(jīng)形成的刻板成見,造成受眾對武術符號含義的解碼障礙。

      2)語境差?!罢Z境差”一詞來源于修辭學,原指影響創(chuàng)作者語言表達的語境因素和影響鑒賞者對作品進行賞析的接收語境之間的差異,即信息傳播者的傳播語境與信息接收者的接收語境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會直接影響受眾對傳播符號含義的準確與全面理解。武術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很容易使受眾形成將武術與拳擊、散打等體育項目進行類比與聯(lián)想:拳擊突出的是攻擊性,強調(diào)力量速度與肌肉力量,側重擊垮對手;武術則側重以柔克剛、剛柔相濟,追求克服困難的不屈精神和“止戈為武”的精神境界。由于“語境差”的存在和武術符號共有含義體系的缺失,一些受眾很容易以格斗項目來類比解讀武術,這一解碼參照的文化符號含義體系無疑會使受眾對武術的理解流于表面化。

      3)影視媒介形象。眾多受眾對武術的感性認識來源于影視作品,縱觀近年來一些武術題材的中國電影作品,其選取的中國社會背景較多是中國古代民不聊生的戰(zhàn)亂時期,影片中的一些血腥殺戮鏡頭或爭強斗狠場面,與當前武術傳播弘揚的要塑造昂揚向上、奮發(fā)進取、自強不息、內(nèi)省自律的文化形象相背離,會引起部分受眾對武術的錯位聯(lián)想,一些中國武術題材電影塑造的武術文化媒介形象會造成受眾解碼武術符號的混亂。而應以武術題材電影塑造的武術文化正面媒介形象來對武術所蘊涵的文化含義、哲學意蘊進行全面而準確地展現(xiàn),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文化產(chǎn)業(yè)資本化。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武術成為一些動作電影、動漫影視作品等的常見題材,隨之也出現(xiàn)了國際資本對中國武術文化的西化、娛樂化、消費化的解讀傾向。當前,海外一些中國武術題材的文創(chuàng)作品是以西方文化視角對中國武術符號進行篩選、拼裝、嫁接之后形成的拼盤式、快餐式的文化消費品。其中有些文創(chuàng)作品存在的娛樂化、消費化甚至顛覆或肆意曲解武術的現(xiàn)象,無疑也會對受眾解碼中國武術符號產(chǎn)生消極作用與不良影響。

      4? ?啟示

      4.1? 強化“源頭活水”——加強武術跨文化傳播主體的“編碼”意識

      編碼是信息傳播者對符號進行選擇、組合、加工的過程,傳播者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會受到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另一方面要預測和評估受眾對符號的接受程度和解碼效果。對于武術的跨文化傳播,武術的跨文化傳播者主動進行“編碼”是在為武術跨文化傳播提供源頭活水。

      1)文化移情。文化移情是為跨文化傳播的順暢進行和達到良好效果而有意識地進行的認知轉換、情感遷移、思想體驗活動,旨在超越受眾語言、文化背景與思維定勢對認知的局限,是一種站在受眾立場與角度思考與追求“傳受一致”的心理。武術跨文化傳播“編碼”的重要前提是充分理解與呈現(xiàn)武術符號的多種形式和文化內(nèi)涵,避免思維定勢和封閉思想,擺脫“以我為主、先入為主”的思想束縛,細致入微地體驗受眾的感覺,善于從受眾的立場與角度進行編碼,形成傳播者與受眾的編碼與解碼的“合拍”,通過適度而巧妙的文化移情,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實現(xiàn)武術文化與受眾文化背景的轉換和連接,減少由于文化差異而形成的認知障礙。

      2)全球本土化。即“全球化思維,本土化行動”,是指全球化背景下,武術只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本土文化有機結合時才能取得良好傳播效果,這種“放眼全球,立足本土”的傳播模式為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思路:“全球化”意味著將信息廣泛地傳播出去,體現(xiàn)了跨文化傳播的視野與范圍;“本土化”則是堅持“文化接近性”原則,將信息傳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受眾,著重指實現(xiàn)武術跨文化傳播可采用的傳播形式與傳播策略。當前,全球化與本土化有機結合應當成為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文化傳播的遵循,突出文化共性,加強武術的“善適性”,尋找武術符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背景的契合點、充分發(fā)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本土文化資源,根據(j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水平、文化背景傳播有針對性的、合理的武術符號,從“求異疏同”轉向“求同存異”,實現(xiàn)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間武術文化的互鑒互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土武術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是實現(xiàn)武術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之一,可通過在華留學生教育,開展武術教學,從中篩選并重點培養(yǎng)武術專業(yè)人才,這將會為武術跨文化傳播與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普及奠定人才基礎。

      3)借鑒和吸收。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世界文化逐漸多元化,不同國家的社會成員的民間交往日益增多。隨著交通與通訊工具的日益多樣與便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民間文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不同文化互融與互鑒、相互影響與相互促進。在這一背景下,武術的跨文化傳播應順應歷史潮流、把握時代機遇,以開闊的胸懷與開放的氣魄,吸收借鑒其他運動項目文化的精髓并對其“再編碼”,例如對跆拳道的推廣模式的借鑒,做到合理甄別、揚長避短、為我所用,不斷豐富武術的文化內(nèi)涵與外在形式,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能夠領略到武術的風采。

      4.2? 建立武術“二度編碼”的專業(yè)性社會組織

      在傳播媒介形式日益豐富和飛速革新的今天,武術跨文化傳播者應從媒介融合的視角豐富武術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例如形成包括影視業(yè)、動漫產(chǎn)業(yè)、體育旅游業(yè)等在內(nèi)的武術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通過武術跨文化傳播“二度編碼”專業(yè)性社會組織,實現(xiàn)“二度編碼”的系統(tǒng)化、組織化,將武術文化全面地、暢通地、高效地向受眾傳播。將武術轉化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通過“以武會友”“以武結緣”開展國際性民間文化交流活動,減少文化沖突與文化隔閡,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間文化互通互利、和諧發(fā)展。截至2016年底,中國已經(jīng)與“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xié)定[11]。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文化傳播是在中國文化外交戰(zhàn)略下開展的民間文化交流,要進行全局性的統(tǒng)籌規(guī)劃,而且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駐外新聞媒體、國際性旅游組織、國際性文化交流中心等各類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組織。因此,建立武術“二度編碼”的專業(yè)性社會組織是與中國各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組織進行對接的途徑。

      4.3? 培養(yǎng)專業(yè)化的武術“二度編碼人”

      實現(xiàn)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文化傳播還需要培養(yǎng)既精通武術又兼有中外文化教育背景,并能夠?qū)ξ湫g進行“二度編碼”的專業(yè)性“二度編碼人”,以與“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本土文化具有接近性的武術符號,進行武術跨文化傳播與推廣。要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復合型武術人才,在中國的專業(yè)性體育院校中有計劃地、分步驟地培養(yǎng)一些具有深厚中國文化底蘊,并深諳武術文化,具備一定武術專業(yè)技能,且精通外語、掌握跨文化傳播相關知識的武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和招收武術專業(yè)留學生,尤其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大學合作;建立健全武術跨文化傳播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議中國公益文化組織設立武術國際推廣基金,創(chuàng)新武術跨文化傳播機制,鼓勵文化組織、藝術院團、媒體從業(yè)人員“跨界”開展武術文化傳播;充分挖掘武術蘊涵的可傳播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以能夠彰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個性的、具有文化共性的跨文化傳播符號,探索武術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同時,培養(yǎng)一些與武術跨文化傳播相關的職業(yè)化與專業(yè)性的“二度編碼人”。

      5? ?結束語

      “一帶一路”建設今后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12]。而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間交往中的跨文化傳播也將扎實推進、走深走實?!熬幋a與解碼”理論為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視角和實踐路徑?!皩で笞畲蠊s數(shù),畫出最大同心圓”,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文化傳播不僅對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架起一座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橋梁。在“編碼與解碼”理論視角下,進行武術的跨文化傳播時,要善于在武術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構建武術符號含義“共享空間”,實現(xiàn)不同文化背景下武術符號含義的“無縫對接”,在符號內(nèi)容和符號形式上互相借鑒,同時要重視“編碼”環(huán)節(jié),減少誤解。使武術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橋梁,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

      參考文獻:

      [1]? 孫英春. 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11.

      [2]?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新春致辭[EB/OL]. (2018-02-18) [2019-10-26]. http://www.chinesetaijiquan.com/xinwenzhongxin/2018-02-18/138.html.

      [3]? 程曼麗. 國際傳播學學科體系建立的理論前提[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3(6):120.

      [4]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 (2015-03-29)[2019-10-26]. https://www.yidaiyilu.gov.cn/

      wcm.files/upload/CMSydylgw/201702/201702070519013.pdf.

      [5]? 高峰. 從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建設[J].北方經(jīng)濟,2015(4):31.

      [6]? 孟濤,唐芒果. 文化符號與責任擔當:中華武術國際傳播的話語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14,38(3):53.

      [7]? 蔡仲林,湯立許. 武術文化傳播障礙之思考:以文化軟實力為視角[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9 ,24(5):379.

      [8]? 孫鴻志,王崗. 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的核心問題:理念的缺失[J]. 中國體育科技,2011,47(3):80.

      [9]? 蔡仲林,湯立許. 武術文化傳播障礙之思考:以文化軟實力為視角[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9,24(5):379.

      [10]? 利薩,安德魯.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M]. 吳靖,黃佩,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7.

      [11]中國已與“一帶一路”60多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交流協(xié)定[EB/OL]. (2017-05-15)[2019-10-26]. http://www.ce.cn/culture/gd/

      201705/15/t20170515_22804658.shtml.

      [12] “一帶一路”,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的生動實踐[EB/OL]. (2019-04-23)[2019-10-26].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9/04-

      23/8817282.shtml.

      猜你喜歡
      中國武術跨文化傳播一帶一路
      中國武術,中國魂
      中國武術幫助古巴人民應對新冠肺炎封城
      澳門:古代與現(xiàn)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節(jié)點
      中西文化差異下影視傳播的現(xiàn)狀與對策
      中國武術有哪些派別
      都市電影中正面形象所帶來的跨文化傳播
      大同县| 朝阳市| 三都| 拉孜县| 福建省| 甘德县| 布拖县| 海原县| 且末县| 阿克苏市| 叶城县| 华亭县| 营口市| 垦利县| 玉林市| 甘肃省| 迁安市| 太原市| 隆回县| 九寨沟县| 阿坝县| 眉山市| 泸州市| 沐川县| 凤山县| 阜阳市| 沂水县| 巨野县| 宽甸| 镇康县| 咸丰县| 岳西县| 图们市| 南京市| 马公市| 汶川县| 微博| 新兴县| 牙克石市| 连山| 周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