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琪
[摘要]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第一視角,設計《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一節(jié)的教學,采用自主學習、活動探究、小組合作等教學策略,強調學生的課堂參與、親自感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促進學生有效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
[關鍵詞]主體;核酸;體驗;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70092-02
一、教材分析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它承接上一節(jié)《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學習,也為必修2《遺傳與進化》中關于DNA、RNA結構與功能的詳細介紹奠定知識基礎。該節(jié)內容緊扣結構與功能觀,包含豐富的科學史材料。學生通過閱讀、探究并搭建核苷酸長鏈模型,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體驗遺傳信息的多樣性。聯(lián)系社會相關問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和觀察細胞染色實驗現象,概述出核酸的種類及其在細胞內的分布情況,模擬核苷酸長鏈的形成過程,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2.通過對科學史材料的分析,歸納總結出核酸的組成元素和基本單位,區(qū)分DNA和RNA在化學組成上的異同,培養(yǎng)科學思維。
3.通過演示模型,探究核苷酸的種類及核苷酸長鏈的形成過程,理解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即為遺傳信息,培養(yǎng)合作探究的能力。
4.通過對DNA相關技術的了解,體會科學、技術與社會三者相輔相成、互相發(fā)展的關系,培養(yǎng)科學精神,形成社會責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核酸、核苷酸的分類和組成結構。
教學難點:模擬形成核苷酸長鏈的過程,概述核酸的功能。
四、課前準備
PPT課件;若干卡紙模型;磁鐵。
五、教學過程
1.類比舊知,激發(fā)興趣?;貞浀鞍踪|的結構、功能及種類等知識點,即蛋白質作為一類生物大分子,是由單體——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的,引出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細胞內的另一種大分子物質——核酸。拋出問題:生物大分子核酸也是由單體組成的嗎?所謂“核酸”,是存在于細胞核中的一種物質嗎?“核酸”是一種“酸”嗎?讓學生帶著疑問閱讀課本,進行討論交流。
2.自主閱讀,學習核酸分類。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得出:“核酸”并不是僅存在于細胞核中的一種物質,而是分為兩大類,即DNA和RNA?;诟拍钷D變原理,糾正學生頭腦中原有的“核酸=DNA”的錯誤觀念。 3.觀察實驗現象圖片,對核酸的分布建立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回憶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質和蛋白質檢測所運用的顏色反應原理,向學生介紹兩種新的染色劑:甲基綠和吡羅紅,及其染色原理。提問:核酸在細胞內是怎樣分布的?學生結合課本中的兩幅細胞染色圖,得出: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教師簡要說明:葉綠體和線粒體中也分布有少量的DNA。
教師課件展示原核生物細胞和病毒的結構圖片,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原核細胞的DNA位于擬核中。
4.基于科學史資料探究核酸發(fā)現歷程。創(chuàng)設情境①:1934年,德國生物學家列文(P.A.T Levine)發(fā)現核酸可以水解為含有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脫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堿基的片段,并把這個組合稱為“核苷酸”。教師進一步展示核苷酸、磷酸、五碳糖和堿基的化學結構圖。并提出問題:核酸作為生物大分子,它的基本單位是什么?核酸有哪些基本成分?它的組成元素有哪些?至此,學生可根據資料得出: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磷酸、糖類物質和堿基構成;核酸的組成元素是C、H、0、N、P。教師結合PPT簡單介紹堿基的種類及核苷酸以五碳糖的2位碳上連接-H或-OH區(qū)分為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創(chuàng)設情境②:列文的老師德國生物學家科賽爾在此之前水解核酸發(fā)現,腺嘌呤、胞嘧啶和鳥嘌呤是兩種核苷酸共有的堿基,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堿基,尿嘧啶是RNA特有的堿基。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結構上的區(qū)別,進而總結出兩者在五碳糖結構和堿基種類上有所不同。
5.小組合作建核酸苷酸結構模型及核苷酸長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歸納核苷酸的結構和種類,邀請一組學生上臺用卡片展示核苷酸的類型及其名稱,概述兩類核苷酸的異同,其余學生進行評價和補充。
教師結合實物模型說明:兩個核苷酸的連接方式是一個核苷酸3位碳原子上的羥基與另一個核苷酸5位碳原子連接的磷酸基團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嘗試畫出兩種核苷酸長鏈的模型圖,并進行展示描述。
教師就各小組所畫核苷酸的堿基排列順序各有不同進行引導:核酸中堿基排列順序的多樣性決定遺傳信息的多樣化;DNA是由兩條脫氧核糖核苷酸長鏈構成的;RNA是由一條核糖核苷酸長鏈構成的。
6.學習相關生物學史實,理解棱酸功能。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時會脫去蛋白質外殼,只注入DNA,但在大腸桿菌體內卻能形成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新的噬菌體,為什么噬菌體的DNA具有怎樣的功能?為什么父代的外貌特征會在子代發(fā)生變化?引導學生總結核酸在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7.了解DNA技術的應用案例,樹立科學意識。教師展示DNA在親子鑒定、輔助破案、基因治療等方面的應用,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無處不在,培養(yǎng)學生相信科學、熱愛科學的精神。 8.遷移拓展,課堂總結。教師布置任務: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核酸保健品,號稱能補充和修復人體的受損基因,因此食用該保健品能達到消除疾病、延緩衰老的作用。請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該保健品廣告中的邏輯漏洞。學生從核酸的結構和功能的角度出發(fā)討論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核酸進入人體后不能直接被吸收利用,而是水解成各個小分子物質,如核苷酸、五碳糖,堿基等,無法修補受損基因。
六、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以蛋白質的相關知識切入,激發(fā)學生對核酸的探究欲。讓學生通過對細胞染色現象的觀察,直觀感知兩種核酸的分布。運用科學故事引出核酸的基本單位和組成元素,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通過制作模型來思考和探究核苷酸的類型、核苷酸長鏈的形成過程,在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體驗到遺傳信息的多樣性,并通過一系列的生物學史實理解核酸的功能。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都得到了提高,高效地完成了學習目標。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