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洋,李孝國,侯章貴,米曉彤,尉琳琳
(中海油煉油化工科學(xué)研究院,北京102209)
ZSM-5 自Mobil 公司在1972 年首次合成以來[1],因其獨特的孔道結(jié)構(gòu)被廣泛應(yīng)用于催化裂化、芳烴烷基化、芳構(gòu)化等反應(yīng)中[2-5]。 與微米ZSM-5 相比,納米ZSM-5 具有反應(yīng)活性強、抗積炭能力強、水熱穩(wěn)定性好、負載金屬組分分散度高等特點[6-9]。 低硅鋁比ZSM-5 分子篩具有較高的低溫催化活性,C4裂解反應(yīng)產(chǎn)物中苯和甲苯的收率均高于高硅鋁比ZSM-5 分子篩;酸性表征結(jié)果表明,低硅鋁比ZSM-5分子篩具有更多的B 酸酸量、L 酸酸量及總酸酸量[10]。在水熱合成體系中,過高的鋁含量很可能導(dǎo)致前驅(qū)體提前水解、凝膠濃度過高,導(dǎo)致雜晶形成[11],使得水熱合成低硅鋁比納米ZSM-5 存在一定的難度。筆者以水玻璃、硫酸鋁、正丁胺等為原料,使用水熱合成方法,通過優(yōu)化鈉硅比、陳化時間、晶種添加量等條件, 合成了具有低硅鋁比的納米團聚體ZSM-5,為下一階段的研究提供材料基礎(chǔ)。
水玻璃(SiO2質(zhì)量分?jǐn)?shù)為27.6%,Na2O 質(zhì)量分?jǐn)?shù)為8.9%);硫酸鋁(分析純);硫酸(分析純);正丁胺(分析純);氯化鈉(分析純);純水(實驗室制備);晶種(實驗室自制,硅鋁物質(zhì)的量比為30)。
以水玻璃為硅源、硫酸鋁為鋁源、正丁胺為模板劑,按照硅鋁比(SiO2與Al2O3物質(zhì)的量比)為50混合各原料,加入一定質(zhì)量的晶種(按總SiO2質(zhì)量計算)和氯化鈉,加入硫酸調(diào)變體系鈉硅比(物質(zhì)的量比)。 將混合溶液在室溫下攪拌1 h,然后轉(zhuǎn)移至帶有機械攪拌的晶化釜中,在100 ℃陳化若干時間,在170 ℃晶化48 h。晶化完成后用純水洗滌至中性,在120 ℃干燥12 h,在540 ℃焙燒6 h。
使用Smart Lab 系列智能型X 射線衍射儀分析樣品的物相。 使用ASAP2420 型比表面積與孔隙度分析儀測定樣品的N2物理吸附。 使用SU8220 型場發(fā)射掃描電鏡和Talos f200s 型透射電鏡觀察樣品的形貌。使用ZSX Primus II 型X 射線熒光光譜儀測定樣品的元素組成。
2.1.1 XRD 分析
在陳化時間為12 h、晶種添加量為3%條件下,考察鈉硅比對合成分子篩的影響。 對不同鈉硅比體系合成的ZSM-5 進行物相結(jié)構(gòu)表征, 結(jié)果見圖1。由圖1 看出,4 種樣品均在2θ 為7.8、8.8、23.0、23.9、24.4°處出現(xiàn)特征衍射峰,說明合成的樣品均為結(jié)晶度良好的ZSM-5 分子篩。 鈉硅比為0.06 時,衍射峰強度較弱且有其他雜峰,說明樣品中有雜晶。 鈉硅比為0.11、0.13、0.16 時, 樣品衍射峰強且無其他雜峰。 以樣品c在2θ 為23.0°處的衍射峰峰高為基準(zhǔn)計算4 種樣品的相對結(jié)晶度分別為68%、88%、100%、97%,隨著鈉硅比增高樣品相對結(jié)晶度逐漸增大,而鈉硅比超過0.13 以后樣品相對結(jié)晶度降低。
圖1 不同鈉硅比體系合成ZSM-5 的XRD 譜圖
2.1.2 SEM 分析
圖2 為不同鈉硅比體系合成ZSM-5 的SEM 照片。 從圖2 看出, 鈉硅比為0.06 時, 樣品中出現(xiàn)ZSM-5 晶體團聚體, 同時伴有大量片狀結(jié)構(gòu)物質(zhì),說明雜相物質(zhì)較多,這與XRD 結(jié)果相一致;鈉硅比為0.11 時,樣品均為小晶粒團聚體,晶體平均尺寸為160 nm;鈉硅比為0.13、0.16 時,樣品晶體尺寸增大,這可能是過高的堿度使晶核的形成受到抑制,提高了晶體的生長速率,晶粒變大[12]。
圖2 不同鈉硅比體系合成ZSM-5 的SEM 照片
2.1.3 N2物理吸附結(jié)果分析
圖3 和表1 為不同鈉硅比體系合成ZSM-5 的N2物理吸附曲線、孔徑分布曲線及物性參數(shù)。從圖3看到,鈉硅比為0.11 體系合成的ZSM-5 樣品物理吸附曲線有脫附滯后環(huán),說明其顆粒間堆積孔較多。 另外,從物性參數(shù)看到,鈉硅比為0.11 體系合成的ZSM-5 外比表面積為44 m2/g, 均大于其他樣品的外比表面積, 這也從側(cè)面說明該樣品的晶粒尺寸小于其他樣品。 從孔徑分布曲線看到, 鈉硅比為0.11 體系合成的ZSM-5 有10~20 nm 的孔徑分布,說明樣品存在大量的晶體堆積孔, 和掃描電鏡結(jié)果一致。
圖3 不同鈉硅比體系合成ZSM-5 的N2 物理吸附曲線(A)及孔徑分布曲線(B)
表1 不同鈉硅比體系合成ZSM-5 的物性參數(shù)
2.2.1 XRD 分析
圖4 不同陳化時間及晶種添加量體系合成ZSM-5 的XRD 譜圖
在鈉硅比為0.11 條件下考察了陳化時間和晶種添加量對合成分子篩的影響。圖4 為不同陳化時間和晶種添加量體系合成ZSM-5 的XRD 譜圖。 從圖4看到, 各樣品在2θ 為7.8、8.8、23.0、23.9、24.4°處均出現(xiàn)具有MFI 拓撲結(jié)構(gòu)的特征衍射峰,說明合成的樣品為ZSM-5。 以樣品c在2θ 為23.0°處的衍射峰峰高為基準(zhǔn)計算各樣品的相對結(jié)晶度,4 種樣品相對結(jié)晶度分別為98%、95%、100%、98%, 樣品c結(jié)晶度最好。
2.2.2 SEM 分析
圖5 為不同陳化時間及晶種添加量體系合成ZSM-5 的SEM 照片。 從圖5 看到,隨著陳化時間延長, 樣品晶粒尺寸減小, 同時晶體尺寸分布逐漸均一。 陳化12 h 時晶粒最小、晶體尺寸分布均一性較好, 此時樣品晶粒的平均尺寸約為160 nm。 由圖5還可看出,晶種添加量由3%增加到4%時,樣品晶粒尺寸無明顯變化, 說明添加3%晶種即可合成出小晶粒的ZSM-5。
圖5 不同陳化時間及晶種添加量體系合成ZSM-5 的SEM 照片
2.2.3 N2物理吸附結(jié)果分析
表2 為不同陳化時間及晶種添加量體系合成ZSM-5 的物性參數(shù)。從表2 看出,隨著陳化時間增加,樣品BET 比表面積從305 m2/g 增加到344 m2/g,外比表面積從36 m2/g 增加到44 m2/g,陳化12 h 時樣品物性參數(shù)最佳;增加晶種添加量,樣品外比表面積增加較少,但BET 比表面積和微孔比表面積下降較多, 分別從344 m2/g 和300 m2/g 下降至323 m2/g 和277 m2/g, 由此可知添加3%晶種條件得到的樣品物性參數(shù)最佳。
表2 不同陳化時間及晶種添加量體系合成ZSM-5 的物性參數(shù)
2.2.4 TEM 和XRF 結(jié)果分析
選取陳化12 h、3%晶種添加量條件下合成的ZSM-5 進行TEM 表征,結(jié)果見圖6。從圖6 看出,大顆粒是由小晶粒聚集形成的團聚體,說明合成的樣品為納米團聚體,與掃描電鏡結(jié)果一致。對樣品元素組成進行分析,結(jié)果為93.2%SiO2/5.7%Al2O3。根據(jù)元素組成結(jié)果計算樣品硅鋁比為28。
圖6 陳化12h、添加3%晶種條件合成ZSM-5 的TEM 照片
1)合成體系的鈉硅比影響分子篩的晶化。 當(dāng)鈉硅比高于0.11 時樣品完全晶化, 但是鈉硅比高于0.13 時樣品晶粒變大。 鈉硅比為0.11 是最佳合成條件。2)低溫陳化有利于小晶粒的合成。隨著陳化時間延長,晶粒尺寸變小、均勻度增加,最佳陳化時間為12 h。 晶種添加量為3%~4%時,對樣品晶粒尺寸及均勻度的影響較小。3)優(yōu)化合成工藝,確定了鈉硅比為0.11、陳化時間為12 h、晶種添加量為3%的最佳合成條件, 合成出了晶粒尺寸為160 nm 左右、SiO2與Al2O3物質(zhì)的量比為28 的團聚體ZS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