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晨杰
摘要:自首制度的設計并不意味著對犯罪分子的無限寬容,而是在法定的條件下減免其所受的刑罰,節(jié)約司法成本的同時,防止犯罪分子繼續(xù)危及社會穩(wěn)定,還社會以穩(wěn)定的根基。本文運用刑法相關理論,就一般自首以及準自首的相關問題予以闡述,希望能夠更好地助益于審判實踐。
關鍵詞:自動投案;準自首;罪行;一般自首
一、一般自首的認定
(一)對“投案時間”的理解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就投案時間予以了詳細的規(guī)定。根據該文件的相關規(guī)定,犯罪事實是否發(fā)覺,都不會影響自首的認定。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該解釋在出臺之前已經充分吸納了學界以及司法實務界的相關意見,但由于司法實踐中部分情況較為復雜,該解釋仍然不能全面解決司法實踐中的相關問題。典型如,犯罪分子被采取強制措施之后,其心理進一步發(fā)生變化并通過多種渠道逃跑,最后又因各種原因主動歸案的,是否還可以認定為自首?解釋并未就該情況予以規(guī)定。筆者認為,該種情況可以參照《解釋》中的相關規(guī)定,從法理上根據“舉輕明重、舉重明清”的理論予以分析。一方面,《解釋》中明確將被追捕、被通緝的犯罪分子主動投案這一情形納入自首的范疇。從語義學上來看,犯罪分子被采取強制措施后逃跑的行為與被追捕和被通緝的行為無異。故此,如果此時犯罪分子主動歸案,司法機關將該種情況認定為自首并無不當。另一方面,從預防再次犯罪的角度,也應當將該種行為認定為自首。有學者認為,將該種情況認定為自首,相當于是鼓勵犯罪分子被采取強制措施后逃跑。筆者對此不予認同,將犯罪分子認定為自首并不必然會在審判階段叢輕或者減輕處罰。
(二)對“如實供述”的理解
司法實踐中,對于如實供述以及合理辯解的關系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犯罪分子不能對犯罪行為的性質予以辯解。同時,既然不允許其進行辯解,同樣也不允許其就相關事實予以補充、更正和上訴。如果犯罪分子有上述合理辯解行為,就不應當認定為“如實供述”。筆者認為,該種觀點將合理辯解與如實供述置于一個對立面是錯誤的,也不符合我國刑事訴訟法程序上的規(guī)定,剝奪了犯罪分子應享有的基本權益。主要理由如下:第一,如實供述屬于客觀上的一種行為,而合理辯解則屬于主觀上的一種思想。犯罪分子受制于文化背景、法律素養(yǎng)等,對于該罪是否是犯罪、屬于何種犯罪并無一個清晰的理解,其只要依照自己記憶供述了自己行為,無論是否有合理辯解,都應當認定為自首。例如,張三對李四實施強奸行為,張三就強奸這一行為的內容明確告知了司法機關,但堅持認為自己只是對被害人的猥褻,此時同樣應當認定為其構成自首。至于是否成立強奸或者是猥褻,則屬于審判機關裁量的范圍。第二,保護人權是《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念,將合理辯解與如實供述置于一個對立面,不利于對犯罪分子申訴權、上訴權以及辯護權的保護。
二、準自首的認定
(一)對“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理解
本文認為,應當從廣義上對司法機關進行理解,即此處的司法機關不僅僅局限于公安機關,還應當包括人民法院、檢察機關等等。除此之外,司法機關與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不是一對等同的概念,即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掌握了犯罪分子其他的罪行,并不代表著司法機關也掌握了犯罪分子其他的罪行。只有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是通過正常的職務行為所掌握的其他罪行,方能等同于司法機關掌握的罪行。
(二)對“其他罪行”的理解
本文認為,對于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其他罪行的理解,核心應側重于對“司法機關還未掌握”這個層面,至于其他罪行,是異種罪行還是同種罪行在所不論。理由如下:第一,從語義學的視角來看,不能利用縮小解釋,將“其他罪行”縮小為“其他異種罪行”。第二,無論是將其限定為同種罪行還是異種罪行,都會導致一部分犯罪分子不愿意供述自己的某些犯罪行為,不利于準自首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適用。因此,現有《解釋》將其限定為異種罪行的做法有待商榷,在未來出臺新司法解釋或者修訂刑法時,相關工作人員還應當就我國刑法理論以及司法慣例予以反思,找出更合理的準自首準則和方式。
三、結束語
自首制度不僅在現代有所體現,古代刑事案件中同樣可以見到自首制度。該項制度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已經成為現代法治國家刑罰領域的一項基本機制,對于實現正義最大化和減輕司法資源的意義明顯。在我國依法治國背景下,就自首制度予以剖析,更好地幫助審判機關提供定案量刑,無疑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尤其是審判實踐中,部分疑難案件自首的認定以及特殊自首的認定較為復雜,給審判人員帶來了較大的困惑,這就更需要從理論上對該命題予以探析。
【參考文獻】
[1]陳廣富.淺析自首的認定[J].法制博覽,2019(17):165-166.
[2]付雪.淺議自首的司法認定及法律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9(08):94-95.
[3]謝承儒.我國自首制度問題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9(02):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