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童道就是讓兒童快樂。也許我的認識很膚淺,但我決定帶著膚淺的想法走下去。本文主要從快樂從班名開始、班徽里的快樂、班歌里有快樂、班級標識文化的快樂滲透四個方面對班級文化建設中的童道作探討。
【關鍵詞】班級;標識文化;童道;快樂
有一天下午,應音樂黃老師的邀請,我準時來到二樓的舞蹈室去觀看她的兩個音樂劇的驗收工作。也正是那天下午,正愁于不知如何為自己的班主任經(jīng)驗交流材料寫一個恰當?shù)念}目。當我看到曾經(jīng)一直陪伴孩子訓練到比賽,直到拿獎的《龍舟夢》時,又讓我想起昔日里大家奮斗的身影。當看到劇中的老師說:“哎!你們怎么都不明白呀?你們只有考起功名才有出息呀!”而劃龍舟的學生說:“老師!您怎么不明白,我們只是喜歡劃,讓我們劃吧!”在劇尾時,這位老先生終于明白了說:“哎,我怎么可以用我的夢想而抹殺了你們的夢想呀!”于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同心協(xié)力地劃著龍舟。雖然我不止一次地看《龍舟夢》,可不知為什么昨天才真正內(nèi)心有了觸動。是呀,劇中的老師真的是一個好老師,他是愛學生的。而他起初卻未明白孩子所需要的是什么。當他明白孩子需要的就是實現(xiàn)自己的龍舟夢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大錯誤。然后他找到了童道,同時回到了童道上,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四年級時,我?guī)е约含F(xiàn)在的六8班開始了“學分激勵”的嘗試。最初時,只是無可奈何地被派去做了四年級的學分激勵的試點班參加會議,會議未開始前,我還滿肚子的不在乎,可當劉校長不停地向我們解釋什么是學分、什么是激勵、什么是學分折等新鮮名詞之后,我漸漸地有了興趣,并被他所說的內(nèi)容深深吸引。我激動萬分地離開了會議室,來到了教室,開始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指定學分激勵方案,設計學分折,設計啟動儀式。周六我都回到教室布置學分庫。雖然很辛苦但我樂意去做,當我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時,當我把學分折發(fā)到他們手上時,當我要他們設計自己的組名時,我看到了一張張驚喜但又快樂的臉。我想:這就是童道!帶著這個理念,我不斷豐富著班上的標識文化,讓快樂彌漫在班級任何一件班級事務上,任何一個角落里,任何一位孩子的心里。
一、快樂從班名開始
要想快樂就應該從班名開始,把這種快樂的滋味讓班級開始。我希望學生一走進我們的班就會看到我們班的班名而快樂。讓他一天在這個班上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快樂的。也希望班上的孩子一想到自己的班就覺得是快樂的。因為有了這一份快樂比什么都快樂!于是,我們班有了新名字:快樂家族班。
二、班徽里的快樂
我和學生一起設計本班的班徽,學生你一句,我一句,一個學生說道:班徽一定要讓別人知道我們是快樂的才行。是呀,每個學生都贊成這個觀點。他們說:那怎樣才是快樂呢?又一位學生說:能像鳥兒一樣飛翔是快樂!能擁有全世界的愛那叫幸福。我看到學生真厲害,真會說。現(xiàn)在想想:這就是孩子眼里的快樂,這就是童道。于是我們的班徽設計就是中間一只展翅飛翔的鳥,在一個心形的環(huán)抱下,向著心目中的太陽飛去。很開心,我們班有了學生自己的班徽。如下圖。
三、班歌里有快樂
快樂在哪里
快樂在哪里呀?快樂在哪里?
快樂在美麗的校園里
這里有紅花呀,這里有綠草
還有那手牽手的小伙伴
滴哩滴哩滴哩滴,滴哩滴哩滴
滴哩滴哩滴哩滴,滴哩滴哩滴
快樂在那美麗的校園里,還有那手牽手的小伙伴
快樂在哪里呀?快樂在哪里?
快樂在明亮的教室里
這里有歡聲呀,這里有笑語
還有那清脆響亮的讀書聲
滴哩滴哩滴哩滴,滴哩滴哩滴
滴哩滴哩滴哩滴,滴哩滴哩滴
快樂在那明亮的教室里,還有那清脆響亮的讀書聲
這首歌讓學生更明白快樂的真正的含義。在學校里,學習是快樂的,讀書是快樂的。
四、班級標識文化的快樂滲透
為了更好的把班級的標識文化貫穿整個班,我在自己班上先試點設計班級手語,起初學生不明白是什么。后來,和學生一起討論時,他們才明白是設計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級手語。于是,我根據(jù)我們班的班名設計了本班手語。一位學生用手做出笑臉,另一位學生做出房子的手勢。合起來就是:快樂家族。如下圖。
記得班上學生一直都喜歡在教室放花瓶來養(yǎng)花和插花。他們給這些花叫做快樂生靈。一位女孩偷偷帶回一只小烏龜回來,小烏龜又被學生起了新名字:樂龜。放不下了,我把兩個課桌拼起來上面再蓋上一塊花布,放在教室的后角落。班上的學生又把這個不起眼的小角落叫做“快樂農(nóng)莊”。如下圖。
我把這所有代表我們班的特色文化都在即將畢業(yè)的六8班的教室里以板報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讓他們永遠記住他們的小學是在快樂中度過的。
一切都似乎順其自然,一切都似乎合乎童道。我對班主任這份工作又有了全新的認識。我要讓學生快樂,首先要學會做一名童道班主任。
參考文獻:
[1]丁榕.班級管理科學與藝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1-124.
[2]俞劼.班主任心理輔導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6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