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鑫鑫
文化附加義就是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詞語的文化附加義是指“一個詞在指稱實物的同時所蘊含的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它是在所指基礎上負載的一定的文化信息,既不是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生活中特有的詞語的意義,也不是詞義的構成要素感情色彩、形象色彩、態(tài)度色彩和語體色彩?!闭Z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現(xiàn)象,人類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文化對語言的影響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及語法上,其中對詞匯的影響比較全面,也就是說“詞匯系統(tǒng)中的每個具體的詞語,負載的文化信息都會呈現(xiàn)出差異。而且每個具體的詞語在獲得文化信息時,也會受到不同條件的限制。因此,對詞匯反映文化的情況,應該做具體的分析?!敝参镱愒~匯作為漢語詞匯的一個子系統(tǒng),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其概念的形成受制于漢民族獨特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條件,反映著獨特的漢民族文化。
本文所探討的植物詞匯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本的植物名稱,如:梅、蘭、竹、菊等等。第二類是由基本植物名稱為詞素所構成的詞匯,如:柳暗花明、不稂不莠、瓜田李下等等。為了論述方便,以上詞匯在本文中均稱為植物類詞匯。
植物類詞匯的文化附加義探析
植物類詞匯從靜態(tài)角度看,其內容似乎都是思維和認知文化的內容。但是,從動態(tài)角度看,植物類詞匯是包含有一定的文化附加義在內的,有兩種具體形式:第一、詞匯概念內涵的形成受制于民族的思維模式與認知順序;第二、對具體詞匯的運用過程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色。前者可以通過英漢詞典中詞義解釋以及義項排列的次序看出。如:
【杜鵑】名1常綠或落葉灌木,葉子橢圓形,花多為紅色。供觀賞。2這種植物的花。││也叫映山紅。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用“杜鵑”一詞表示了“植株”和“植株的部分”這兩種意義,但是在英語詞典中,這兩種意義分別用兩個詞條表示,即rhodeodendron azalea,通過查閱《柯林斯合作英語詞典》,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個詞條只表示“杜鵑”這種植物,而并不表示“杜鵑花”
另外,就詞典的義項排列而言,漢語和英語詞典也不相同。如
【杏】1杏樹,落葉喬木,葉子寬卵形,花白色或粉紅色,果實近球形,成熟時一般為黃色,味酸甜。2(~兒)這種植物的果實。
《現(xiàn)代漢語詞典》
【Apricot】1.an orange-yellow soft fruit,resembling small peach.(橘黃色的軟果,像小桃子。)2.the tree bearing this fruit.(結有這種水果的樹。)
《簡明牛津英語詞典》
【蘿卜】名1二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羽狀分裂,花白色或淡紫色。主根肥大,圓柱形或近球形,皮的顏色因品種不同而異,是常見蔬菜。2這種植物的主根。││也叫萊菔。 ??????????????????????《現(xiàn)代漢語詞典》
【Radish】1.a pungent-tasting edible root,typically small,spherical and red,and eaten raw.(一種具有刺激味道的可食用的根,典型的radish很小,紅色,可生吃。)2.the plant of cabbage family which yields radishes.(長有這種根的植物。) ????????????????????????????????????????????《簡明牛津英語詞典》
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植物名稱的釋義采用了“母子型”的方式,詞條的第一個義項先說明“植株”,即“杏樹、蘿卜”,第二個義項說明“植株的部分”,即“果實、主根”。而《簡明牛津英語詞典》的釋義正與上述情況相反,它采用的是“子母型”的釋義方式,是按照人們日常最先認識和熟悉的部分,再到整個植物的認知先后順序來釋義的。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些植物類詞匯概念形成過程中,受到了不同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認知順序的制約,反映到詞典中就是義項排列的先后順序不同,這正是通過詞匯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及飲食習慣等方面的差異。
第二、由于人們長期置身于漢民族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受該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固定的審美方式和審美觀點,如梅、蘭、竹、菊被賦予特殊的意義,分別象征高潔、堅貞、剛毅和氣節(jié),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一種對民族精神的歌頌和贊揚。中國人在面對梅、蘭、竹、菊的字畫時能充分感受到這種民族氣節(jié)。而西方人則無法產生這種聯(lián)想。從一些古詩詞文獻中我們能夠觀察到這一點,如:
【梅】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王安石《梅花》
【蘭】春蘭兮秋菊,常務絕兮終古。 ——屈原《九歌》
【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嵺啤吨袷?p style="margin-left:189.0000pt">【菊】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后更無花。 ——元稹《菊花》
詩人們分別通過詠梅、蘭、竹、菊,贊揚它們的氣節(jié)與精神,以此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抱負,而讀者們也可以從這些植物詞的表層意義中,窺見其深層的文化意義,這樣便可理解詩詞的意旨,體悟作者的胸懷與抱負。
另外,部分含有植物詞素的成語及俗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其具有的文化附加內涵,如:
【按下葫蘆浮起瓢】:按下葫蘆浮起瓢:比喻顧了這頭就顧不了那頭,無法使事情得到圓滿解決。
【不稂不莠】不像狼尾草,也不像狗尾草。原指田中無雜草,今多指不成材。
【藕斷絲連】藕雖折斷,藕絲還連接著。比喻表面上斷絕關系,實際上仍有牽連。
一般情況下,這類植物詞匯文化附加義的產生往往與該類植物的某一方面的特性密切相關,漢民族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該類特性與某一事物現(xiàn)象之間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所以便通過造詞、造句等方式將這種聯(lián)系表示出來,與此同時,也賦予了該類植物詞匯一定的文化內涵。
漢語植物類詞匯文化附加義形成的邏輯基礎
漢語植物類詞匯文化附加義的形成往往與漢族人民的認識及思維方式密切相關,其中隱喻機制在文化附加義的形成過程中期刊很大的作用。隱喻轉義的形成與民族文化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半[喻是一個通過聯(lián)想賦予新事物概念的心理過程,是人類認識客觀現(xiàn)實的認知過程,所以這些過程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實施的。因此,歸根到底,隱喻是一種文化行為,不考慮文化因素的影響,便無法解釋兩個不同事物如何在人的觀念之中聯(lián)系起來,也無法解釋人們對隱喻理解的深層機制,所以文化是隱喻中兩個所指的聯(lián)接紐帶。就言語活動中隱喻的接受者而言,正是民族文化為其提供語境,使其能夠根據(jù)文化迅速體會隱喻的真實含義”。
隱喻的產生往往建立在心理聯(lián)想的基礎之上,一個民族的心理聯(lián)想模式與該民族的文化有著直接的關系。除此之外,人們長期置身于某種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受該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某種固定的審美方式和審美觀點,這在隱喻的使用中也得到具體體現(xiàn)。這一點在漢語植物類詞匯中有很明顯的體現(xiàn),如梅、蘭、竹、菊被賦予特殊的意義,分別象征高潔、堅貞、剛毅和氣節(jié),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一種對民族精神的歌頌和贊揚。中國人在面對梅、蘭、竹、菊的字畫時能充分感受到這種民族氣節(jié)。而西方人則無法產生這種聯(lián)想。
漢語植物類詞匯文化附加義的體現(xiàn)主要有兩大形式:第一,在概念形成過程中,其受到漢民族思維模式以及認知條件的制約,這一點通過對比漢英詞典的釋義便能夠發(fā)現(xiàn);第二,在使用過程中,基于概念中的文化內涵,人們在使用這些植物類詞匯時往往賦予它們一定的象征意義,但是,這種用法并不是言語性質的,而是一種已經固定在漢民族社會中的語言使用習慣。
漢語植物類詞匯文化附加義的形成既表明了語言與文化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聯(lián)系,又體現(xiàn)了語言與思維之間的聯(lián)系。思維及認知為漢語植物類詞匯文化附加義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其中隱喻機制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探究植物類詞匯文化附加義的特點及成因,對于我們深入理解植物類詞匯、正確運用植物類詞匯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張慧晶.試論漢語詞語的文化附加義[J],漢語學習,2003(06)
[2]池昌海.現(xiàn)代語言學導論[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3]葛本儀,曹正義:漢語言文字學專題研究[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4]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0.
[5]徐瑞莉,張莉.漢語動物類詞匯的文化附加義探析[J].高教學刊,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