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淡水寄生蟲能穿透人的皮膚進入血液,從而造成血吸蟲病。這些寄生蟲首先必須感染水生螺,變成幼蟲后感染人類。幾十年來,科學家在研究感染水生螺的寄生蟲時總會為微型無脊椎動物——輪蟲污染水生螺樣本而發(fā)愁。但另一方面,不知為何,輪蟲會麻痹血吸蟲幼蟲,阻止后者感染其他生物體。
最近,科學家辨識了由輪蟲分泌、引起麻痹的一種分子。在包含很少量這種分子的水中,—種血吸蟲——曼氏裂體吸蟲的幼蟲在短短30秒內就被麻痹,30分鐘內不能感染尾巴浸在同樣水中的實驗鼠。包括曼氏裂體吸蟲在內的10種血吸蟲影響全球范圍內超過2000萬人,尤其是非洲、中東、南美洲和加勒比人群。如果不及時治療,血吸蟲感染會引起發(fā)燒、慢性肝損傷、腹痛、貧血或血管滲漏。血吸蟲幼蟲在血管里吞噬蛋白、孵化并隨著血流傳播。許多蟲卵最終潛入肝臟,引起炎癥。一些蟲卵隨糞便排出,其他人接觸被這種糞便污染的水后感染上血吸蟲病。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讓轉輪蟲(一種輪蟲)生長于水中的水生螺殼上。當曼氏裂體吸蟲的幼蟲被置于同樣的水中時,幼蟲無法動彈,這表明轉輪蟲在水中釋放了麻痹因子。科學家檢驗水中的什么東西會導致麻痹。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轉輪蟲釋放的這種物質能。他們把它命名為血吸蟲麻痹因子,簡稱SPF。多只實驗鼠接觸被血吸蟲感染但不存在SPF的水30分鐘,結果平均每只感染血吸蟲83條,其中一些實驗鼠的肝臟因血吸蟲卵進入而出現(xiàn)深洞。但如果水中有少量8PF分子,那么實驗鼠就連一條血吸蟲都不會感染,它們的肝臟看起來很正常。
科學家仍不清楚SPF分子怎樣引起麻痹,也不清楚輪蟲為什么會產生并釋放SPF。8PF與神經遞質血清素有部分相似,對SPF的研究有可能讓科學家找到防治血吸蟲病的新途徑。目前用于治療血吸蟲病的藥物——吡喹酮能殺死血吸蟲成蟲,但殺不死幼蟲。令人擔憂的是,血吸蟲已對吡喹酮產生耐藥性。上述新研究再一次表明,動植物制造的化合物能補充人造藥物。
轉輪蟲(顯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