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朝武?謝俊輝
摘要:瓷器發(fā)展至宋代,已達到高峰。以純凈素雅的釉色取勝的汝瓷,其釉色主要有豆綠、天青、蔥綠三種,它們或濃或淡、或深或淺,而都離不開青綠色這一基調。宋人尚青,當一種色彩上升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手段并能給人愉悅的審美感受時,汝瓷器物便實現(xiàn)了由實用到審美的跨越,由物質到精神的飛升。因此,從藝術視角解讀汝瓷的釉色,更有利于發(fā)掘技術層面以外的民族文化心理與時代審美風尚等因素對汝瓷的影響,從而為汝瓷之所以能在各色瓷器中獨領風騷給出一個更趨近本源的解答。
關鍵詞:汝瓷;釉色;青綠;技藝
在中國古代燦搭的陶瓷文明史中,青色瓷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青瓷,因器物逐體表面的一層透明或半透明的青色釉而得名。釉是從陶到瓷轉變的關鍵,其成色主要是釉中所含的鐵元素發(fā)生化學反應所致。在早期的燒造過程中,受技術條件限制,不可能將原料中鐵分子剔除,加之鐵元素普遍存在于一般的巖石和土壤中,因此,不得不說青瓷的出現(xiàn)是偶然之中的一種必然。及至宋代,汝窯的工匠創(chuàng)造性發(fā)明了高硅低鋁的瓷土配置方法,合理的控制了窯溫,使青色釉的出現(xiàn)穩(wěn)定在一個相當高的區(qū)間,這就逐步擺脫了青瓷出現(xiàn)的偶然性因素。當人們開始刻意追求那一抹青色,將瓷器的發(fā)展方向限定于青色時,青色的涵義便超越了顏色的范疇而延伸到了精神文化領域,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和審美符號。
汝瓷作為“棄定用汝”的新寵,不僅僅是因為其采用滿釉支燒的技術,彌補了定窯有芒口的工藝缺陷,更重要的是其以瑪瑤入釉,使青色在瓷器中穩(wěn)定下來。這種青色,正如清代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所講;“土細潤如銅體,有厚薄,色近雨過天青。汁水董厚若堆脂,有銅骨無紋,銅骨魚子紋二種?!彼{浦說汝窯“色近雨過天青”,充分強調了汝窯獨特的釉色。因此,品鑒汝瓷首推釉色就自然而然。
汝窯的基本特征、本質或者特色,或者說汝窯之所以成為汝窯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汝窯獨特的釉色。那一抹青色的出現(xiàn),不但打破了自唐代以來形成的南青北白的格局,而且為陶瓷業(yè)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審美道路。當一種色彩上升為一種藝術的表現(xiàn)手段并能夠引起身也的愉悅時,對于它的解讀,無疑應該加入對民族文化心理的研究。色彩是觀念的、歷史的,又是現(xiàn)實的、審美的,它不僅訴之于視知覺,同時還受到文化傳統(tǒng)的制約,青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多種指示性意義。首先,青色并不是一種特定的顏色,古人往往將青、綠、藍三種顏色統(tǒng)一為“青色”,這正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所說的那樣:“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劉子芬《竹園陶說》中也說:“青色一種,常與藍色相混。雨過天青,鈞窯、元窯之青,皆近藍色?!毕鄳?,汝窯的代表色就有天青,豆綠,豆青,天藍等,并且有“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盛彌足珍貴”之說。其次,青色來源于中華先民對于大自然現(xiàn)象的描繪與總結?!扒啵病O笪锷鷷r之色也”;“赤,赫也。太陽之色也”;“黃,晃也?;位稳展饷瓷病?“白,啟也。如冰啟時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咳之色也”;中國古代視這五色為“正色”,而暗含了吉祥之意。久而久之,青色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就成了萬物復蘇,生生不息的象征。只有順應色彩的象征性、寓意性才是吉祥的、審美的。這樣一來,色彩觀念就作為一種富有特殊涵義的認知圖式影響了人們的審美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對青色的喜愛及對青色的認識和運用正體現(xiàn)了民族對色彩的審美。將送樣一種觀念投射到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即顯現(xiàn)為對青色釉的偏愛。再次,在中國古代,青色還關聯(lián)了特殊的涵義,引發(fā)了獨特的解釋。青色,既蘊含豐富的色彩,又與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審美觀相契合,從而,青色釉的內涵變得豐富而穩(wěn)定。當我們的眼睛與這個“青”的世界接觸時,當我們滿懷疲意的心靈與遠古的青瓷進行交流時,那一抹青色能引領我們進入雨過天晴,纖塵不染,不以物累,自然純真的境界。
釉的發(fā)明是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一項引人注目的成果,中國的瓷器則將這一靈感演繹的淋漓盡致,給人類的審美創(chuàng)造留下了豐富多彩,優(yōu)雅高貴的審美形式。據(jù)考證,古陶瓷的釉色大抵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強調光澤美與色彩的燦爛,以低溫鉛釉為代表,由綠、黃、藍幾個主要原色組成;第二類為典型化的釉色欣賞,強調色澤上的強烈對比;第三類釉色光澤上的取向單色釉,在色彩上講究顏色的微妙變化敏感體察,即通常所說的“灰顏色”。汝瓷即為第三類釉色的杰出代表,它的釉色并不是十分透明,其所孜孜以求的是蠟淚痕的乳濁,類冰似玉的質感。例如汝官窯在燒制青瓷時為了追求美玉的質感,在燒造工藝上一方面先燒氧化焰,后燒還原焰,另一方面,又控制在較低溫度(1125°C-1225°C)下燒成,并有一段保溫慢冷時間,以催化析晶,使釉中有大量鈣長石的短針狀晶體析出,送樣一來,其釉面不僅呈現(xiàn)出淡淡的天青色,還產生出一種玉石般的乳濁感。為了追求似玉的質感,據(jù)南宋人周輝《清波雜志》中的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含有瑪璃末油”,將瑪瑙粉摻入釉料當中,足以見得工匠為了追求玉的質感所付出的代價之大。然而,宋人對于瓷器似玉質感的狂熱追求不僅僅在于工藝上的執(zhí)著,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渴望。
宋代是一個重文抑武,以文為尚的時代,文化氣息非常濃郁,從而將人格修養(yǎng)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個社會氛圍為青色釉的選擇與保持提供了文化助力。因此,宋代瓷器對玉的追求不僅表現(xiàn)在制瓷工藝技術的實踐上,而且還表現(xiàn)在觀念和理想上。宋代諸帝皆精研美術,徽宗趙佶倦于政事,卻對藝術情有獨鐘。正是這樣的治世理念給予審美和藝術的倫理教化功能以前所未有的強調和重視,甚至直接把藝術作為“明道致用”、“垂教于民”維護封建秩序的手段。宋代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文化藝術最發(fā)達的時期,上自皇帝本人,官僚臣宦,下到各級官吏和地主鄉(xiāng)紳,構成了一個比唐代遠為龐大也更有文化教養(yǎng)的階級或階層。汝瓷的悠悠清韻,既不像五彩那么奪目,也不如青花那么顯眼,卻能集中體現(xiàn)上層社會在藝術欣賞上所追求的幽玄蒼古之美。
如果說過去人們對汝瓷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的物質層面,那么,今天,我們更應該把汝瓷作為中國古代藝術和傳統(tǒng)工藝的杰出代表,一種可與唐詩、宋詞比肩的文化符號。用汝瓷純凈、素雅的天青色為現(xiàn)代人的也靈保留一片自然美的天空。
參考文獻:
[1]黃金谷.光澤與象征——中國傳統(tǒng)瓷釉的精神內涵研究網.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