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笠
摘? 要:隨著現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每一所學校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尤其是小學階段,在信息技術的教育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信息技術的教育對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對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文要針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做一個良好的基礎準備。
關鍵詞:小學? 信息技術? 教育改革
隨著現在提倡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小學階段的教育改革有了很大的進步,伴隨著這樣的情況下是種種的限制,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教育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了。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具有創(chuàng)新和能夠對未來提供很好幫助的新技術學科,從小學就需要普及信息技術的培養(yǎng),所以該文主要針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
1? 小學階段信息教育教學的現狀分析
1.1 信息技術教學的形式單一
在小學中,課堂教學依然是傳播知識的主流,雖然一些學校進行了教學形式的改革,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對小學理論教育重視過度,對于信息技術類似的實踐課程重視程度不足,這樣的培養(yǎng)方式是不利于小學教育的發(fā)展的。影響的因素很多,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人們意識到了多方面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升學等方面的壓力,很多理論的課程占用了大量的實踐課程的時間,這對于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學習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1.2 對學校本質性的認知錯誤
在長期的傳統(tǒng)觀念下,我們通常認為學校時唯一的學習場所,離開了學校就不用學習了或者認為學習才是高質量學習的唯一基地,這樣的看法在現在來說已經是非常落伍的觀念了。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我們主要是在學校之內開展信息技術的教育,但是現在學習場所逐漸地不在學校了,學習信息技術并不只是局限于學?;蛘哒n堂之內,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學習體驗,不僅要在學校里面學習,更重要的是在學校之外不斷地完善自我的學習,我們在學校學習的信息技術的知識往往會在現實中顯得那么微不足道,而在學校內部往往在考試或者準備考試階段、還有就是認為學生只要成績好就行等觀念的影響下,對信息技術課程時常地取消和被替代。
1.3 課程劃分的差異性大
在學校教育中,對待課程重視的程度過于偏激,好像沒有了可承接就不知道學習什么了,隨著科技的進步,這樣的觀點是可以做出改變的。在以前各個學科之間是沒有聯系的,都是獨立存在,但是知識是具有相似點的,如果在一節(jié)課程中學到了同樣的知識點那么這樣的效率其實在重復的工作,時間的利用率太低了,這樣就違背了綜合性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但是對于信息技術課程來說,可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單獨地將信息技術課程劃分出去,這樣形成了孤立,這對于日后的發(fā)展形成一個不小的阻礙。
2?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究
2.1 對教學理念的改變
在現在的小學階段教育中,開設信息技術的課程是為了啟發(fā)學生對科學技術的向往,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跟上時代的腳步,所以要從小抓起,同時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只能單一地完成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將學生引進科學信息技術的時代,從內心的深處關注信息技術,從小打好信息技術學習的基礎,對學生未來的道路會產生很多的選擇機會,相反,如果學生從小開始對一門學科沒有興趣,那么他們日后也不會有興趣繼續(xù)的學習了,這對他們的成長會有不利的影響。所以教師應該本著負責任的態(tài)度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教育的觀念應該長遠一些,不能只是局限于最后的期末成績中。
教師應該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小學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中,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形成一種學習是一種過程,不是為了結果或者他人而學的,是為了自己、為了自我的實現而學習的,一旦形成了這樣的學習意識,那么從主觀上學生自愿的進行學習的話,這樣的狀態(tài)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被迫或者被逼的痛苦過程。如果為了應試而教學,那么這樣的理念會影響孩子們的一生,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應該不斷地從小學信息課程中滲入。
2.2 教學中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小學階段中,信息技術這樣的課程在很多學校里還是處于陌生的,相比語數外而言開展信息技術課程需要教師藝術化地實施,不能夠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應該采用生活實踐與理論的相結合,學生在課堂上學會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得到自我的成就感,那么學生會對該課程產生極大的興趣和動力,這也就是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魅力所在。
小學中的信息技術的課程相比其他的學科實踐能力要求比較高,需要將理論和實踐的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注重學生的各個方面,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的同時需要不斷地引導學生主動地練習和探索其中的奧秘,這樣不僅僅能夠學會知識,更能夠提高對知識的鞏固和實踐運用能力,當學生掌握了知識能夠運用到實踐中去的能力后,還需要學生不斷地在實踐中去摸索,探索信息技術中的奧秘,將課堂的學習滲透在實踐中,能夠積極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教學的效率高了,教師的教學壓力自然也就小了。
2.3 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相結合
教學方法是能夠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高低,在傳統(tǒng)教學中,相比其他的學科,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改善教學方法會有明顯的提高。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或者互動的活動形式進行與學生交流,不斷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生動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熱愛,還可以采用分組的形式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凝聚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主的進行交流,發(fā)揮學生自己的獨特的思維模式。同時防止學生在課堂之上沒有聽懂知識的時候,會有同伴相互之間的提醒,大大地增加了學習的效率。
2.4 建立一個小學信息技術學習平臺
隨著現在網絡時代的高速發(fā)展,學校的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利用多媒體等方面的技術進行教學非常有必要,這樣能夠短時間內完成教學,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現在的孩子還是過度地提早和很多時間花在了網絡,所以合理科學地利用網絡技術需要教師和學校建立一個完善的學習平臺。在這樣的平臺下積極地引導學生去完成學習任務,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采用微信或者QQ等形式,建立一個群,讓學生在群里進行交流與學習,利用類似的方式進行傳輸相關的教學素材,這樣既可以符合年輕人的特點,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強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向往,所以通過學生的特點,抓住突破口進行教學,同時在平臺中家長可以進行隨時的監(jiān)督,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現。
2.5 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
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成績的高低,成績只是反映這一學段的知識掌握情況,并不能代表一切,因此評價的體系應該綜合地考慮,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不斷地進行完善自我,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傳統(tǒng)的評價已經不能夠起到促進的作用,應該改變自身,采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例如,教師在評價時,可以結合學生日常的表現來綜合性地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課余時間的表現都是評價的標準,這樣的評價方式更能全面地激發(fā)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
3?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教學的進一步的改革,需要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合理開設,通過教育觀念的改變、教學方式的改善、學校平臺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是時代進步的響應,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做一個良好的基礎準備。
參考文獻
[1] 蔡春燕.關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網絡教學模式的探究[D].揚州大學,2004.
[2] 張繼軍.教育技術學師范生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能力及其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