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幺
前段時間《錦衣之下》大火,閨蜜迷上了譚松韻,于是拉著我一起考古她主演過的作品。本來是娛樂追星,結果她看《最好的我們》的時候哭了,一副可憐相地向我埋怨:“他們的高中生活也太好了吧!為什么咱們那會兒就那么苦啊。”
我理解她的情緒,因為我們都曾就讀于同一所以管理嚴格出名的省重點高中。如果你問我會感謝高中那段日子嗎?我想我會的,我由衷地感謝那段日子,但我永遠不想再回到那時候。
哪怕到現(xiàn)在,我都依然記得德育主任常掛在嘴邊的“5+2=0”的理論以及路上永遠奔跑著的同學。
一周三考的安排是教學組擠出來的,吃飯、休息的時間甚至洗澡的時間也都被嚴格規(guī)劃。我們老師常以“不喝水不上廁所不耽誤時間”來要求我們,因此保溫杯和礦泉水瓶是不能擺在桌子上的。上課時間若是傳來一兩聲咣當巨響也不要慌,那可能是后排同學誤踢倒了前排同學放在地上的杯子。
我想,如果可以,沒有人會自愿去承受這些,但現(xiàn)實是,我們沒有選擇的余地。
那段日子,我們真的是緊張巴巴可憐得很。我每天拼死拼活地按計劃寫作業(yè)做功課,緊繃到像快要崩斷的弦。我當時常常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嗎?時間到底花在哪里了?我又到底獲得了什么?
于是我倔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步調——每天把時間當作兒時的零用錢一般精打細算地使用。
我以為我可以擔起那些煩瑣的、無奈的學習任務,但我還是在一次月考失利后崩盤了。我不擅長表達情緒,所以我瘋了一樣地寫著奇奇怪怪的故事——寫著我自己都覺得荒唐的暗戀史,寫著關于Q大的那些人那些事……故事的主人公沒有名姓,但所有人都是真實的。在一個短篇成型后,同桌拿去看了很久。她像個專業(yè)的編輯一樣給我校對錯別字,給我誠懇的意見,到最后,她說“你不考慮發(fā)表嗎,我覺得很棒”時,我突然感受到了莫名的幸福。
后來我沒有去成我當初想去的Q大,去了另一所名校的中文系。但我依然慶幸,在那段揪心的歲月里,我知道了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無比地感謝那段滿是塵埃和無奈的荊棘歲月,也無比地喜歡現(xiàn)在清醒的自己。
成長過程中,我們會不可避免地被“安排”,所以有時可能過于忙亂和焦慮。但我們要在這被“安排”的瑣碎歲月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為之不斷努力。我見過剛做完闌尾炎手術便忙著去北京參加藝考的同學,也見過只待到了高二便休學去全中國旅游的“怪女孩兒”,我敬佩他們,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天寒地凍,路遠馬亡,可他們的心永遠清明。
成長是個動詞,會折磨你,也會安慰你;成長是個名詞,釋義是美好,也是揪心。成長之路難免泥濘不堪,會有陰溝暗渠,但,愿我們都能身在溝渠,心向明月。也許若干年歲后,我們回憶那時成長中的自己,可以說一句,日月不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