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 深圳市中醫(yī)院
郭 櫻 錢 方 楊玉峰 劉少芬 鐘玲玲(深圳 518033)
提要 目的:研究清熱化痰散結方治療痰瘀互結型痤瘡的療效和復發(fā)情況。方法: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深圳市中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的痰瘀互結型痤瘡患者80例,隨機分為2組,每組40例。治療組給予清熱化痰散結方口服治療,對照組給予鹽酸多西環(huán)素片口服治療,2組同時用藥8周,治療結束后對比2組患者痤瘡綜合分級系統(tǒng)(GAGS)評分積分及臨床療效,并隨訪2組患者治療結束后3個月的復發(fā)率。結果:治療8周后,治療組GAGS評分積分較對照組下降明顯(P<0.05),差異有顯著性;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7.5%,2組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結束后治療組的復發(fā)率2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2.5%,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清熱化痰散結方治療痰瘀互結型痤瘡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復發(fā)率低。
痤瘡是一種炎癥性皮膚病,發(fā)生在毛囊皮脂腺部位。[1]痤瘡作為皮膚科最常見的病種,與個人體質、環(huán)境、氣候、心理、睡眠、飲食結構都有密切關系, 如空氣質量變差、電子產(chǎn)品的廣泛應用及工作學習帶來的壓力,都導致了痤瘡的發(fā)生。且該疾病病程長,經(jīng)常反復,發(fā)病年齡趨于低齡化,不利于青少年成長,尤其是中重度痤瘡,容易遺留瘢痕。本病中醫(yī)病機在于熱、痰、瘀,熱痰互結,病久致瘀,故皮疹黯紅,以面部結節(jié)、膿腫、囊腫為主,治療主要著重于清熱化痰、活血散結,筆者臨床運用清熱化痰散結方治療痰瘀互結型痤瘡,療效頗佳,安全穩(wěn)定,復發(fā)率低。
1.1 一般資料 80例患者均來自深圳市中醫(yī)院皮膚科門診,男性54例,女性26例,最小年齡18歲,最大年齡35歲,最短病程6個月,最長病程8年。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2組,每組40例。治療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齡(26.53±4.75)歲,平均病程(28.40±8.61)月;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齡(25.38±3.64)歲,平均病程(26.98±8.03)月,經(jīng)統(tǒng)計2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可以進行對照研究。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采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2]關于痤瘡的診斷。⑴從青少年開始起病,多見于面部、胸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部位;⑵病變處皮疹多為粉刺、丘疹、囊腫及瘢痕;⑶符合國際改良分級法(Pillsbury)Ⅲ級和Ⅳ級標準:Ⅲ級(中度):大量丘疹膿皰,炎性皮損大于50個,結節(jié)或囊腫小于3個;Ⅳ級(重度):結節(jié)性、囊腫性或聚合性痤瘡,炎性皮損大于100個,結節(jié)或囊腫大于3個。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采用《國家中醫(yī)診療方案》[3](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關于“痰瘀互結證型痤瘡”的診斷。皮疹呈黯紅色,皮損主要以結節(jié)、膿腫、囊腫、疤痕為主,或見竇道,纏綿難愈,舌質黯紅、苔黃膩,脈弦滑。
1.3 納入標準 ⑴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⑵愿意連續(xù)用藥2個療程(8周)并配合醫(yī)囑執(zhí)行;⑶無精神及認知障礙。
1.4 排除標準 ⑴肝腎功能異常、免疫功能障礙及其他影響服藥的慢性疾病患者;⑵近3個月內應用過維A酸類、抗菌素類、類固醇激素及其他系統(tǒng)治療藥物等;⑶對多西環(huán)素類抗菌素過敏的患者;⑷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⑸ 12歲以下兒童。
2.1 治療組 予口服清熱化痰散結方:茵陳15 g,當歸10 g,丹參15 g,金銀花、連翹、黃芩、炒僵蠶、浙貝母、皂角刺各10 g,茯苓15 g,陳皮10 g,甘草5 g。加減應用:若煩躁口苦者,加柴胡、白芍以疏肝解郁;口干咽痛者,可加桔梗、薄荷以清熱利咽;小便短赤者,可加淡竹葉、蘆根以清熱利尿;腹脹便秘者,可加枳實、厚樸以理氣通便;若大便溏稀,可加白術、砂仁健脾化濕;若失眠多夢,可加合歡皮、何首烏藤以安神助眠;若月經(jīng)不調,可加香附、益母草以活血調經(jīng)。中藥均由深圳市中醫(yī)院康美智慧藥房提供代煎。每日2袋,每次1袋,早晚飯后1 h分2次溫服,連續(xù)用藥8周。
2.2 對照組 予口服鹽酸多西環(huán)素片(江蘇聯(lián)環(huán)藥業(yè)生產(chǎn),國藥準字:H32021266,規(guī)格:0.1 g/片)治療,每次0.1 g,日2次,連續(xù)用藥8周。
治療前告知患者用藥期間應忌食辛辣炸烤食物、煙酒、甜食等,作息規(guī)律,心情放松。2組患者均治療4周為1個療程。并于治療結束后觀察皮損改善情況及臨床療效,并于治療結束后3個月隨訪患者復發(fā)情況。
3.1 觀察指標及方法 皮損改善情況采用痤瘡綜合分級系統(tǒng)(GAGS)評分標準:[4]前額、左頰、右頰、鼻部、下頦、胸背部等6個好發(fā)區(qū)域,因素分值分別為2、2、2、1、1、3;每個區(qū)域皮損分值由最嚴重的皮損決定(0分=無皮損,1分≥1個粉刺,2分≥1個丘疹,3分≥1個膿皰,4分≥1個囊腫或結節(jié));區(qū)域分值=因素分值×皮損分值,總積分為各區(qū)域分值之和。
3.2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尋常痤瘡嚴重程度分級和療效判定標準》[5]制定。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GAGS分值-治療后GAGS分值)/治療前GAGS分值×100%。臨床治愈:療效指數(shù)大于等于95.0%;顯效:療效指數(shù)60.0%~94.0%;有效:療效指數(shù)20.0%~59.0%;無效:療效指數(shù)小于20.0%??傆行蕿椋褐斡?、顯效、有效例數(shù)之和除以總例數(shù)。
3.3 統(tǒng)計方法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5軟件,用t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χ2檢驗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分析。2組觀察指標積分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2組臨床療效比較用χ2檢驗。
4.1 2組GAGS評分積分情況比較 治療前2組GAGS評分積分進行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0.05);治療后,2組GAGS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但治療組下降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差異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1。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組20.18±2.41 7.55±1.44?△ 對照組21.40±1.88 11.58±2.29? t -2.538 -9.406P 0.169 0.004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4.2 2組總療效情況 治療8周后,治療組愈顯率為72.5%、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愈顯率為40.0%、總有效率為87.5%,2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32 <0.05)。詳見表2。
表2 2組總療效率比較 (例)
4.3 2組復發(fā)情況 治療2個療程結束后3個月隨訪統(tǒng)計2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治療組復發(fā)率為25.0%,對照組復發(fā)率為62.5%,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治療組復發(fā)率較對照組低。詳見表3。
表3 2組復發(fā)情況比較 (例)
痰瘀互結型痤瘡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中重度痤瘡,即囊腫型痤瘡,主要表現(xiàn)為囊腫、結節(jié)、膿皰等,容易遺留凹陷性疤痕,本病的發(fā)病機制可能與雄激素水平過高,皮脂腺過度分泌與痤瘡丙酸桿菌定植,致使面部炎癥的出現(xiàn)和進一步發(fā)展,[6]除此之外,本病還與皮膚的免疫反應、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有密切關系。[7]西醫(yī)治療主要以溶解角質、抗炎及抗雄激素等為主。但西藥存在治療周期長、副作用大、遠期效果欠佳等問題,且近期有生育需求者、青少年不能應用。中藥治療本病優(yōu)勢明顯,具有療效確切、遠期效果良好,不易復發(fā)、不良反應少的優(yōu)點。
痤瘡屬于中醫(yī)學的“肺風粉刺”范疇,一般認為本病是由肺胃血熱,熏蒸于面部而致?!夺t(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此證由肺經(jīng)血熱而成?!狈螢槿A蓋,主皮毛,熱邪犯肺,肺氣失宣,熱邪炎上,客于肌表,則發(fā)為本病。筆者認為囊腫型痤瘡的病因病機主要為熱、痰、瘀,初期為肺熱熏蒸,肺失宣發(fā),上蒸于面部則發(fā)為粉刺,丘疹。正如《外科正宗》中所述:“粉刺屬肺,血熱郁滯不散所致?!狈螣峋脛t煉液成痰,熱易與痰結,阻滯氣機,致絡脈瘀阻,道路不通,遂發(fā)為囊腫、結節(jié)。很多先賢均重視瘀血在疾病成因中的重要性,溫病學家王士雄曰:“瘀血之為病,病機多幻,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盡也?!鼻宕蠹彝跚迦握摬。瑢>筐鲅?,即 “病久入絡”之義。
國醫(yī)大師徐宜厚認為本病的治療要點是:解毒與散結并重,化瘀與化痰相須而行,治療以外科第一方仙方活命飲為基礎方,取其能散、能潰、能補。[8]本病治療原則為清熱化痰、活血祛瘀,筆者運用清熱化痰散結方治療本病,收效滿意。清熱化痰散結方由仙方活命飲化裁而來,本方出自 《校注婦人良方》,為外科常用方,《醫(yī)宗金鑒》中推崇本方為“此方治一切癰疽,不論陰陽瘡毒,乃瘡瘍之圣藥,誠外科之首方也”。清熱化痰散結方中茵陳、黃芩清熱去濕,濕去則痰熱自無稽留之地。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熱淫于內,治以苦甘,故以金銀花、連翹升散于上,李瀕湖曰:“熱散則三焦寧而表里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闭阖惸?、炒僵蠶化痰散結,僵蠶為治療囊腫性痤瘡的要藥,《本草從新》中記載:“僵而不腐,得清化之氣。故能治風化痰,散結行經(jīng)?!爆F(xiàn)代也有醫(yī)家善用僵蠶治療囊腫性疾病,王鳳杰[6]認為囊腫病癥多痰瘀互結所致,臨床治療中加入僵蠶治療肝、腎、卵巢囊腫等囊腫病,收效滿意。皂角刺軟堅消腫,《本草綱目》記載:“皂角刺能治癰腫,胞衣不下,殺蟲?!碑敋w活血化瘀,丹參涼血消癰,二者并用,祛瘀而通壅。鄒潤安曰:“氣以化而行,血以行而化。”故以茯苓、陳皮健脾理氣,氣行則血通,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化痰、消腫軟堅,活血散結之功效,有效消除痤瘡患者的囊腫、結節(jié)等皮損。
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9],本方中多種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皂角刺均有抗炎殺菌的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減少炎性物質滲出,促進炎灶的分解和吸收。茵陳、黃芩抗病原微生物,浙貝母、僵蠶祛痰抗凝,當歸、丹參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茯苓、陳皮增強肌體免疫力,這些作用正是本方的應用理論基礎。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過2個療程8周的治療,口服清熱化痰散結方組患者GAGS積分改善情況、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隨訪2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治療組復發(fā)率亦明顯低于對照組。清熱化痰散結方是通過抗炎、抑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肌體免疫等方式而發(fā)揮臨床效用。
綜上所述,清熱化痰散結方通過清化痰熱,活血散結,可有效改善痤瘡患者的丘皰疹、結節(jié)、囊腫等癥狀,并減少臨床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