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良紅
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與培養(yǎng)要依托課程資源,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積累活動經(jīng)驗、感悟數(shù)學思想、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新課程思想蘊含在每節(jié)教材的編排之中,深入鉆研教材,領悟課程思想,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還是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想,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來解讀教材;有的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對課程標準以及教材不夠重視,忽略了教材的深入研究;有的教師習慣拿來主義,書刊、網(wǎng)絡中的教學設計不分析思考,囫圇吞棗、照貓畫虎。凡此種種,導致教材解讀偏頗,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缺失。下面結合具體實例來嘗試分析。
一、幾何直觀、數(shù)形結合、對照聯(lián)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
以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2.筆算除法為例
教材強調(diào)幾何直觀、數(shù)形結合、對照聯(lián)系、理解算理。
口算、擺小棒、豎式是一致的。所以教材的例1著重安排學生思考:口算時是怎么想的,能借助小棒說一說你的思考過程嗎?其目的就是為了下一步對照分小棒,把分小棒的過程用豎式表示出來??梢园才艑W生演示怎么分小棒(核心是先分4捆,再分2根),說一說完整的口算過程(40÷2=20,, 2÷2=1, 20+1=21)。
師生共同回顧分小棒的過程,課件出示下圖。教師介紹分小棒的過程:42÷2,就是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再把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根。把兩部分加起來是21根,所以42÷2=21。
這個計算過程怎樣用豎式表示出來呢?揭示課題:筆算除法。
讓學生獨立筆算,之后反饋交流。
結合分小棒,我們來看看這樣列豎式的道理。對照分小棒圖和除法豎式。分小棒時,我們先分4捆,再分2根。筆算時,我們也是先分掉4個十(板書分掉4個十),再分掉2個一(板書分掉2個一),40分的結果是,每份是20,40里面有2個二十(板書40中有2個二十),2分的結果是,每份是1,2中有2個一(板書2中有2個一),兩次分的結果合起來是21根,所以42÷2=21。
對照分小棒,明白了除法豎式書寫的道理,學會了除法豎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運算能力。
回顧環(huán)節(jié),要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在計算42÷2時,我們可以用小棒分一分,也可以用口算和豎式算一算,那這三者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呢?
在學生思考、交流的基礎上出示下圖。
用幾何直觀的方式將小棒圖口算與豎式表達三者建立聯(lián)系。對抽象的豎式表達進行直觀闡釋,從而明確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除法的基本算理:都是先分幾個十,再分幾個ー。通過這樣的觀察、思考、操作、語言表述等充分體驗筆算除法的運算思路,建立直觀表象,逐步抽象出筆算除法的模型并進行解釋說明。
實際教學存在以下誤區(qū):一是幾何直觀與算理算法兩張皮,二是幾何直觀與算理算法糾纏不清,算理算法缺乏層次。
二、緊扣教材,抓住引導分析的重點,理清分析的層次,讀懂分析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以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四則運算例5租船問題為例。
教材呈現(xiàn)了解決問題的基本流程,用較大的篇幅突顯了分析過程這一教學重點。在分析過程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材呈現(xiàn)了分析問題的層次,分析問題的方法,分析結果的書寫范例。分兩個層次進行分析。第一個層次,思考租哪種船便宜,再引導學生想,需要租多少條大船,怎么想的(5×6=30(人),租5條大船,還有2人,租1條小船;32÷6=5(條)……2(人),所以5條大船,1條小船。兩種想法,以第二種想法為主)。第二個層次,引導學生想,租5條大船1條小船,小船會空出2個座位,如果不空座位或少空座位,該怎樣設計呢?4條大船2條小船。怎么想的(4×6=24(人),租4條大船,還有8人租2條小船,這是試出來的;把小船上的2人和1條大船上的6人合起來是8人,正好坐2條小船,所以是4條大船2條小船,這是調(diào)出來的)。
依據(jù)教材,讀懂教材,有層次、有方法,教學就清晰了,也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重要的是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實際教學存在兩個誤區(qū):
一是隨意改編教材。一些老師是這樣處理教材的:把教材中的一道例題,分解成多個問題,4個人、6個人、12個人如何租船?20個人如何租船?25個人如何租船?多個題目,多次分析,教學沒有了重點。還細致地、煩瑣地總結:大船能坐滿,全租大船;大船不能坐滿,盡量多租大船,還要考慮小船不空位或少空位。
二是低效探究。還有一些老師是這樣處理教材的:
(1)自主設計6分鐘(放任低效的)。在有個別學生回答租4條大船2條小船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學習資料卡上完成最佳租船方案;
(2)展示交流6分鐘。學生結合展示匯報怎么想的,展示匯報的學生說不清解題思路及分析方法,全體學生也聽不清解題思路及分析方法;
(3)教師講解6分鐘。教師講解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時機,教師講解缺少了引導學生分析,注入式講授,教師講解的思考過程呈現(xiàn)煩瑣、不規(guī)范、不具備示范性(如下圖)。導致學生分析能力不能有效滲透與培養(yǎng)。
對教材的不尊重,對教材的解讀不夠,低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沒有了實實在在的引導分析,教學存在這些誤區(qū),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就無從談起。
三、動手操作、觀察思考、空間想象,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
深鉆教材,理解教材編排意圖是小學數(shù)學課堂核心素養(yǎng)有效滲透與培養(yǎng)的前提。例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材的編排是:組織學生把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紙盒展開,在展開圖中分別用“上”“下”“前”“后”“左”“右”標明6個面,再觀察長方體展開圖并回答問題,最后是判斷正方體展開圖練習。通過剪、標、思、辯一系列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再教學表面積的計算。
實際教學時,很多教師忽略了前面一系列活動,忽略了空間觀念的有效滲透與培養(yǎng),只關注了表面積計算方法的教學。忽視教材研究、陳舊的教學觀念,導致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滲透與培養(yǎng)的缺失。
總之,注重教材研讀,領悟蘊含的思想理念,小學數(shù)學課堂核心素養(yǎng)才能有效滲透與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