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
(山東省淄博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山東 淄博 255067)
乙型肝炎主要是由乙肝病毒引起,而乙肝病毒是一種嗜肝病毒,能導致肝細胞損傷,引起肝硬化,增加發(fā)生肝癌的危險[1]。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是比較特殊的人群,其治療難度比較高,且在肝硬化失代償期階段,患者極易引發(fā)感染、消化道出血、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等并發(fā)癥。目前,臨床上多以核苷類藥物治療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核苷類藥物對乙肝病毒DNA合成有較好的抑制作用[2],為證實這一觀點,現(xiàn)對我院2018年80例采用核苷類藥物治療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進行研究分析,并報道如下。
擇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診治的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3]:①臨床診斷符合關于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合并嚴重肝腎功能及合并感染者;②對此次研究藥物過敏者。研究組中對照組性別組成男25例,女15例;年齡42~80歲,中位年齡(39.83±12.4)歲;對照組中成男22例,女18例;年齡48~77歲,中位年齡(47.28±13.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未見顯著性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護肝、利膽以及降酶的常規(guī)治療方式,研究組加以核苷藥物治療,即在臨床指導下,選擇恩替卡韋(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18,1.0 mg*10片),單片/d進行口服治療,患者出院后進行肝功能相關隨訪并進行記錄。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相關病癥變化及不良反應情況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各相關指標比較,研究組HBeAg轉(zhuǎn)陰率及HBV-DNA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后期隨訪中,研究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病癥變化及不良反應率[n(%)]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一類由乙型肝炎病毒,引發(fā)肝臟出現(xiàn)慢性、彌漫性以及進行性病變。乙肝病毒,其致病作用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且貫穿整個形成過程,進而誘發(fā)慢性乙型肝炎轉(zhuǎn)化為肝硬化,故而臨床多給予抗病毒治療以改善患者身體素質(zhì),也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手段[4]。由于干擾素副作用較大,現(xiàn)臨床上治療此病的主流藥物為核苷類藥物,主要有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酯、拉米夫定等。核苷類藥物在進入人體后,被三磷酸化為核苷類似物,其通過選擇性的抑制病毒的聚合酶,并代替底物與酶結合,進而達到阻止病毒復制的目的。
據(jù)表1結果顯示,各相關指標比較,研究組HBeAg轉(zhuǎn)陰率為4%,對照組HBeAg轉(zhuǎn)陰率為35%,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對HBV-DNA觀察中,研究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后期隨訪中,研究組不良反應率(2.5%)明顯低于對照組(22.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核苷類藥物對乙肝病毒DNA合成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