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介紹了潁河生產圩的概況,針對生產圩存在防洪標準較低、影響河道泄洪能力等問題,結合生產圩的具體情況,提出分類治理方案。
關鍵詞:潁河;生產圩;分類治理
中圖分類號 X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1-0077-02
1 流域概況
沙潁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發(fā)源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脈,在安徽省沫河口入淮,全長620km,流域總面積為36651km2。安徽省境內稱為潁河,河道長207km,河槽寬100~180m,河深8~12m。流域面積為4112km2,流域內人口455萬人,耕地28.27萬hm2。經(jīng)過多年治理,目前潁河防洪能力基本達到20年一遇。但受歷史上黃泛影響,潁河彎曲河段多,兩岸灘地淤高,堤距寬窄不一,堤外灘地生產圩眾多,居住大量人口,嚴重影響河道泄洪能力。
2 生產圩形成與現(xiàn)狀
潁河灘區(qū)生產圩堤眾多,大多形成于新中國成立前。歷史上生產圩為潁河河灘洼地,因元、明、清歷代洪水多次入潁,漫溢成災,當?shù)厝罕姙榉篮樗睾又鞑坌拗谭?。特別是1938年黃河花園口南堤扒口,潁河沿岸群眾為抵御洪水,于1939年修筑干堤(即現(xiàn)有的潁河左、右干堤),采用截彎棄洼,堤線順直,導致沿岸堤防與左、右干堤之間相距甚遠,形成了2道堤防。
潁河灘區(qū)水土條件較好,土地肥沃,加之沿線人多地少,經(jīng)當?shù)厝罕姴粩嗯嘈蘩系?,圍圩保地,又因保麥爭秋的需要逐年加高,逐漸在潁河灘區(qū)形成眾多生產圩。1976年調查時,2堤間形成生產圩87處,保護耕地5246.67hm2,其中太和縣9處,保護耕地266.67hm2,阜陽縣31處,保護耕地3140hm2,潁上縣47處,保護耕地1840hm2。1990年代,潁河灘區(qū)生產圩仍為87處,圩內耕地近5333.33hm2,居住人口多達10萬人。近年來,通過沙潁河近期治理、淮北大堤潁左堤加固、潁河綜合治理水環(huán)境等工程實施,廢棄、退建了部分生產圩堤,但多年來灘區(qū)生產圩一直缺乏系統(tǒng)治理。目前潁河生產圩為52處,面積63.17km2,耕地面積4766.67hm2,居住人口10.7萬人。
3 存在問題
3.1 缺乏系統(tǒng)治理,影響河道泄洪能力 多年來,潁河灘區(qū)生產圩一直缺乏系統(tǒng)治理,堤身單薄,堤頂較窄,防洪標準較低,一般不足10年一遇。而且因臨近河岸,阻水嚴重,部分圩堤高程甚至超過設計洪水位,影響河道泄洪能力。
3.2 居住人口多,安全、發(fā)展、環(huán)境問題突出 潁河生產圩居住人口眾多,圩內居住群眾10.7萬人,當遇阜陽閘下泄流量接近3000m3/s的較大洪水時,這些生產圩將依次破圩行洪。群眾生產生活不穩(wěn)定,防洪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居住環(huán)境條件較差,區(qū)域發(fā)展更是受到嚴重限制。
4 分類治理措施
治理生產圩應當服從流域防洪大局。生產圩堤保護區(qū)人口10.7萬人,耕地4766.67hm2;潁河大堤保護區(qū)人口455萬人,耕地多達28萬hm2。按照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同時兼顧局部利益的原則,當生產圩影響到河道泄洪能力及潁河大堤保護區(qū)的防洪安全時,應服從整體防洪大局,因此生產圩需因地制宜,分類治理,以滿足潁河的排洪需要,同時解決群眾安全、發(fā)展及環(huán)境問題。
4.1 生產圩分類 潁河生產圩采用分類治理措施,結合河道整治對生產圩實施聯(lián)圩并圩。按照“還河一批、限制一批、提高一批”的原則,根據(jù)生產圩面積大小、居住人口數(shù)量、生產圩阻水程度和所處位置河勢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對具備條件的生產圩實施退田還河,給洪水以出路,結合河道整治需要,實行生產圩分類治理、分級設防。
4.1.1 提高類生產圩(I類) 耕地面積333.33hm2以上、居住人口5000人以上或具有重要保護對象的,或具備實施聯(lián)圩并圩條件的,且對行洪基本無影響的生產圩,按照10~20年一遇防洪標準對堤防進行加高加固。保護對象特別重要的生產圩,防洪標準可適當提高。
4.1.2 限制類生產圩(II類) 耕地面積66.67~333.33 hm2或居住人口1000~5000人的生產圩,實行萎縮性管理,不宜布局建設村鎮(zhèn)及其他重要基礎設施,主要利用圩內耕地進行農業(yè)耕種。按照分級設防的原則,生產圩實施單退,圩內人口逐漸外遷。
4.1.3 還河類生產圩(III類) 非法圍墾、影響行洪、頻繁受淹的生產圩,面積不大、無人居住或居住人口很少的生產圩,實施退田還河。
4.2 生產圩治理 潁河生產圩治理按照Ⅰ類生產圩提高標準、Ⅱ類生產圩限制發(fā)展、Ⅲ類生產圩退田還河原則,治理措施包括聯(lián)圩并圩、退建加固、維持現(xiàn)狀、退田還河等。
4.2.1 提高類生產圩(I類) Ⅰ類生產圩現(xiàn)共有18處,保護面積為44.41km2,圩內耕地為3273.33hm2,居住人口為7.89萬人,分別占總圩數(shù)、保護面積、耕地、居住人口的34.6%、70.3%、68.7%、73.8%。保護面積大,耕地多,居住人口多。規(guī)劃茨河圩、上竹園圩、宋渡口圩、梨園圩等14處聯(lián)圩并圩,退建邢集圩、蘆華圩、肖莊圩3處,加固口孜集圩1處。治理共需退出面積9.21km2,耕地713.33hm2,遷移人口1.54萬人。生產圩數(shù)量減少為9處,防洪標準提高到10~20年一遇,共保護面積35.20km2,耕地2560hm2,人口6.35萬人。
4.2.2 限制類生產圩(II類) Ⅱ類生產圩共有7處,保護面積為7.60km2,圩內耕地為633.33hm2,居住人口為1.38萬人,分別占總圩數(shù)、保護面積、耕地、居住人口的13.5%、12.0%、13.3%、12.9%。生產圩數(shù)量少,保護面積小,居住人口較多。陳營圩四周地勢較高,洄流集圩、劉集圩位于回水區(qū),居住人口多,該3處生產圩維持現(xiàn)狀、不退堤;史王圩、管莊圩、李青下灣圩、顧嘴子圩4處生產圩因河道堤距寬度控制,實施局部退建。Ⅱ類生產圩實行萎縮性管理,居住的1.38萬人逐步外遷。
4.2.3 還河類生產圩(III類) Ⅲ類生產圩共有27處,保護面積為11.16km2,圩內耕地為860hm2,居住人口為1.42萬人,分別占總圩數(shù)、保護面積、耕地、居住人口的51.9%、17.7%、18.0%、13.3%。生產圩數(shù)量多,保護面積較小,居住人口少,主要分布在潁上縣境內。規(guī)劃季渡口圩、東平圩、江口集圩等27處生產圩廢棄退還河道。該類生產圩在未實施廢棄退田還河前,嚴格限制區(qū)內發(fā)展,不能新增工企業(yè)設施,人口只遷出不搬入,宅基地只退出不新增??紤]到灘地高程較高,一般都超過2年一遇,很多接近5年一遇,實施退田還河后,應研究合理利用灘地進行一般農業(yè)耕種的可行性,提高土地利用率。潁河生產圩治理后,生產圩數(shù)量減少36處,退田還河面積22.56km2,退出耕地1753.33hm2,遷移人口4.34萬人,分別減少69.2%、35.7%、36.7%、40.6%。治理前后變化詳見表1。
5 結語
潁河灘區(qū)生產圩數(shù)量多,居住人口多,影響流域防洪且自身防洪標準較低,發(fā)展空間不足,生活環(huán)境差。構建潁河水安全保障體系,需要從安全、發(fā)展、環(huán)境等方面實施潁河綜合治理,特別是治理灘地生產圩十分關鍵。在實施生產圩治理后,潁河生產圩由原來的52處減少為16處,提高了圩堤防洪標準,減輕了防汛壓力,擴大了河道過流斷面,增加了泄流能力。結合河道疏浚,潁河干流設計洪水位維持不變條件下,河道泄洪能力可達到50年一遇。
參考文獻
[1]陳平.安徽省淮河干流生產圩處理措施分析[J].江淮水利科技,2013(6):8-10.
(責編:徐世紅)
作者簡介:高強(1977—),男,江蘇揚州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水利規(guī)劃設計工作。? 收稿日期: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