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本文主要是對《歷代名畫記》卷二中的《論畫體工用拓寫》加以評析。從表面上看,“畫體工用拓寫”這個題目似乎并非對其中內容邏輯嚴密的表述;縱覽全文,卻在更深的層面回答了題目中所涉及的幾個方面的內涵。“畫體”是畫的好壞,什么樣的畫是好的,什么樣的畫是差的?這是“畫體”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繪畫審美價值尺度問題;“工用”就是作畫的用具,其實也就是繪畫的媒介問題;“拓寫”是畫家的臨摹問題,彥遠在文中論述了“拓寫”對于畫家的重要意義?,F(xiàn)將《論畫體工用拓寫》原文錄于茲:
夫陰陽陶蒸,萬家錯布,玄化亡言,神工獨運。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飄飏,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誶。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
夫畫特忌形貌采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識其了,是真不了也。
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為病也,而成謹細。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中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謹而細者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貫眾妙。其間詮量,可能數(shù)百等,孰能周盡?非夫神邁識高,情超心惠者,豈可議乎知畫?
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齊紈、吳練,冰素霧綃,精潤密致,機杼之妙也。武陵水井之丹,唐嵯之沙,越嶲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上品石綠)蜀郡之鉛華(黃丹也,出《本草>>)始興之解錫(胡粉),研煉,澄汰,深淺,輕重、精粗。林邑、昆侖之黃(雌黃也,忌胡粉同用)。南海之蟻鉚(紫鉚也,造粉、燕脂、吳綠,謂之赤腭也)云中之鹿膠,吳中之鰾膠。東阿之牛膠,(采章之用也。)漆姑汁煉煎,并為重采,郁而用之(古畫皆用漆姑汁,若煉煎,謂之郁色,于綠色上重用之)。古畫不用頭綠大青(畫家呼粗綠為頭綠,粗青為大青)。取其精華,接而用之。百年傳致之膠,千載不剝。絕仞食竹之毫,一劃如劍。
有好手畫人,自言能畫云氣。余謂日:“古人畫云,未為臻妙,若能沾濕綃素,點綴輕粉,縱口吹之,謂之吹云。此得天理,雖日妙解,不見筆蹤,故不謂之畫。如山水家有潑墨,亦不謂之畫,不堪仿效。
江南地潤無塵,人多精藝,三吳之跡,八絕之名,逸少右軍,長康散騎,書畫之能,其來尚矣?!痘茨献印吩啤八稳松飘?,吳人善治”(治,賦色也)。不亦然乎?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以備摹寫。(顧愷之有摹拓妙法。)
古時好拓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亦有御府拓本,謂之官拓。國朝內庫、翰林、集賢、秘閣,拓寫不輟。承平之時,此道甚行,艱難之后,斯事漸廢。故有非常好本拓得之者,所宜寶之,即可希其真蹤,又得留為證驗。
遍觀眾畫,唯顧生畫古賢,得其妙理,對之令人終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謂畫之道也。顧生首創(chuàng)維摩詰像(見第四卷),有清贏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陸與張效之,終不及矣。(張墨、陸探微、張僧繇,并畫維摩詰居士,終不及顧之所創(chuàng)者也。)
這篇文字不短,不準備一一解讀之??梢阅槌銎渲袔讉€意思:一是“運墨而五色具”的價值尺度;二是“以自然為上”的五品論;三是關于繪畫的物質性材料要素;四是拓寫的重要意義。
繪畫雖是畫家所為之造象,其實也是陰陽造化的產物。宇宙造化的陶鈞,也是繪畫形而上的依據(jù)。這似乎有著玄學的色彩,但確乎又是張彥遠的繪畫本體觀?!爱嬻w”之論,正是體現(xiàn)于茲。他認為“運墨而五色具”的則是好畫,而“意在五色”者,必然是“物象乖”,當然難稱好畫。彥遠論“畫體”,道家哲學和玄學的影子是明顯存在的。老子即以“自然”為萬物之本根,如其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這個“自然”,既是本根,也是“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老子又認為“道”是生成萬物的本源,其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ā独献印返谒氖拢┬W講“本末有無”,“貴無”一派則以無為有之本。如王弼釋《老子》四十一章中“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時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于無也?!睆┻h本節(jié)之說,深浸于此中?!靶鲅?,神工獨運”,是以無言無形的“玄化”,為生成萬物的根本?!安菽痉髽s,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飄飏,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之類,都是說萬物氣象,都有自然為其生成之基。由此,彥遠在繪畫上提出“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正是玄學“得意忘言”的理路。接下來,他就直接指出“畫特忌形貌采章歷歷具足”,只在形色方面下謹細工夫的畫法為劣等。在他看來,“甚謹甚細,外露巧密”絕非上乘。這與“用筆”那節(jié)中所說的“守其神,專其一,合造化之功,假吳生之筆,向所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也”,是一脈相承的。
關于“了”與“不了”。這個說法有深意所在。一般的解釋,“了”就是了結、完畢之意,也有解釋為“全然”。俞劍華先生釋之曰:“《爾雅·序》‘其所易了。了,曉解也,又畢也?!稌x書·傅毅傳》:‘官事未易了也。了了,也是曉解之意。黃庭堅詩:‘念君胸中真了了。謂胸中洞達?!睖Y源清晰。結合彥遠文意,“了”在這里,既指畫之謹細完備,又指畫理洞察明曉。如欲譯之:繪畫不怕不夠完備謹細,恰恰怕的是過于謹細完備;既知此理,就不必如此謹細完備,這并非真的“不了”啊。如果不懂此理,那才是真的“不了”!徐復觀先生脫開其表層的文意這樣詮解:“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畫者不患所畫的不形似,而患專用力于形似。既真知物之形似,則形似中有神;傳神即得,又何必在于形似。這并不是否定了形似,而表現(xiàn)了神形相融的真形似?!庇兄谖覀冊诟畹膶用嫔侠斫鈴垙┻h的本義。
接下來的五品論畫,與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以“神、妙、能、逸”四品論畫有直接聯(lián)系,但張彥遠在這里明確提出了獨特的價值尺度,以“自然”為最上,以“謹細”為最下。褒貶之間,判然分明。彥遠將“自然”“神”“妙”這三等作為上品之上、中、下,將“精”為中品之上,“謹細”為中品之中。彥遠“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余皆不足論也。這種品第詮次,從張懷璀開始,“神、妙、能”依次排列,朱景玄加了“逸品”,后來黃休復則將“逸”置于“神、妙、能”之上,都體現(xiàn)了不同的價值取向。彥遠以“自然”為上品之上,也就是無以復加的。這與本文前面關于畫體的論述一脈相承,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同時,也是一種具有最高審美價值的藝術風格?!白匀弧痹闯鲇诘兰艺軐W,如晉人所說:“圣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保ā稌x書-阮瞻傳》引王戎語)老子的話語系統(tǒng)中,將“自然”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白匀弧痹诤芏鄷r候,是自己如此之意。如《老子》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等,都是“自己如此”之意。在玄學領域,“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論題。王弼解釋《老子》“道法自然”時說:“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玄學家郭象主“獨化”說,也即是“塊然自生”。郭象也多及“自然”,如說:“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爾耳?!保ā吨庇巫ⅰ罚膶徝赖慕嵌瓤矗白匀弧睆奈簳x到唐代,越來越成為具有普遍意義和根本屬性的重要范疇。如劉勰《文心雕龍》中的開篇《原道》,即以“自然之道”作為文章的根本:“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他認為作品之妙,也應是自然發(fā)生的產物,如說:“故自然會妙,譬卉木之耀英華;潤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綠。朱綠染繒,深而繁鮮;英華曜樹,淺而煒燁?!辩妿V(《詩品序》中力排雕琢之風,以“自然英旨”為審美標準,這段話多為人知:“若乃經(jīng)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乎吟詠恃性,亦何貴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jīng)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顏延、謝莊,尤為繁密,于時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鈔。近任防、王元長等,辭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寢以成俗。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拘攣補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辩妿V對“自然英旨”的提倡,是具有時代性的意義的。
迄于唐代,“自然”更是成為文學藝術的普遍審美標準。如李白詩中所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保ɡ畎祝骸督?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懷贈韋太守良宰》)中唐李德裕主張:“文之為物,自然靈氣。惚恍而來,不思而至。杼軸得之,淡而無味。琢刻藻繪,彌不足貴?!痹娬撝幸浴白匀弧睘樯姓咭泊笥腥嗽?。如著名詩論家皎然論詩也主“自然”,如“詩有六至”中有“至麗而自然”,認為詩中對句都是“自然”產物:“請試論之:夫對者,如天尊、地卑,君臣、父子,蓋天地自然之數(shù)。斤斧跡存,不合自然,則非作者之意?!敝娬摷宜究請D有《二十四詩品》,其中有“自然”一品:“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與不奪,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雨采蒴。薄言情悟,悠悠天鈞?!边@是一種體道的境界。無刻意雕琢,不假人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在繪畫領域,標舉“自然”為其最高審美標準的就是張彥遠。五等論畫,自然為上?!白匀弧弊鳛榫哂斜倔w性質的根本范疇,可以“以貫眾妙”。
“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一段,是題目中關于“工用”的論述。彥遠論畫,以“自然”為上,頗具形上色彩,但他并非空談義理,而是深諳畫道,精通筆墨。這一部分就是論述繪畫的藝術媒介問題。這里所說的“齊紈吳練,冰素霧綃”,是作畫的畫布;各種丹青,是作畫的顏料;鹿膠、鰾膠、牛膠等,是調和顏料使之歷久而不脫落。這些“工用”之器,都是繪畫用的物質材料,但卻對繪畫作品在時空中得以長久保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史的一個基本事實便在于作品是以物的形態(tài)得以流傳的,經(jīng)典也以其物性為其基本保障。海德格爾曾這樣指出:“一切藝術品都有這種物的特性。如果它們沒有這種物的特性將如何呢?或許我們會反對這種十分粗俗和膚淺的觀點。托運處或者是博物館的清潔女工,可能會按這種藝術品的觀念來行事。但是,我們卻必須把藝術品看作是人們體驗和欣賞的東西。但是,極為自愿的審美體驗也不能克服藝術品的這種物的特性。建筑品中有石質的東西,木刻中有木質的東西,繪畫中的色彩,語言作品中有言說,音樂作品中有聲響。藝術品中,物的因素如此牢固地現(xiàn)身,使我們不得不反過來說,建筑藝術存在于石頭中,木刻存在于木頭中,繪畫存在于色彩中,語言作品存在于言說中。音樂作品存在于音響中。”不同的藝術門類,都有各自的藝術媒介,這種媒介都有自己的物質屬性,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物質材料。藝術媒介不等同于物質材料,但又必須是以物質材料作為基本元素的。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曾經(jīng)這樣論述過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基本事實,他說:“藝術表示一個做或造的過程。對于美的藝術和對于技術的藝術,都是如此。藝術包括制陶,鑿大理石,澆鑄青銅器,刷顏色,建房子,唱歌,奏樂器,在臺上演一個角色,合著節(jié)拍跳舞。每一種藝術都以某種物質材料,以身體或身體外的某物,使用或不使用工具,來做某事,從而制作出某件可見、可聽或可觸摸的東西?!彼囆g媒介離不開物質材料,但其實又能等同于材料。我對“藝術媒介”做過這樣的界定:“藝術媒介是指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憑借特定的物質性材料,將內在的藝術構思外化為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品的符號體系。藝術創(chuàng)作遠非克羅齊所宣稱的‘直覺即表現(xiàn),而有一個由內及外、由觀念到物化的過程,任何藝術作品都是物幽的存在,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沖動、藝術構思和作品形成這一聯(lián)結,其主要的依憑就在于媒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二《論畫體工用拓寫》中這一部分,講得非常清楚,此處所介紹者,都是繪畫所需材料中的名產。關于“畫體工用拓寫”這個文章題目,所見諸家注釋,都無正面解釋,大概并非疏忽,而確有難度所在。有學者以為是“錯簡無疑”。這算是一個無可奈何的解釋吧。其實,看這一段論述,講“工用”何其扣題!對于畫家而言,如無這些“工用”之具,繪畫又如何完成?
彥遠對于謝赫之“繪畫六法”,最重“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二條。其所以強調“工用”,也與他的重“用筆”直接相關。彥遠主張“意存筆先”“畫盡意在”,認為“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但又認為應該落實在用筆上,故云:“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對自稱能畫云氣者,即所謂“吹云”,彥遠認為這根本不能算是繪畫,因為它“雖日妙解,不見筆蹤,故不謂之畫”。從而可以看到彥遠對于“工用”的重視。
后面這部分所談重在“拓寫”對畫史的意義。江南乃人文淵藪,史上名畫家眾多,并以王羲之、顧愷之為其代表,昭示了江南書畫傳統(tǒng)所系,因而也就有著拓寫臨摹的傳承方式。古時著名畫家的真跡可能大多佚失,而通過后來畫家的拓寫臨摹,得以留存者居多,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藝術史的形成過程,又是很多作品的經(jīng)典化過程。好的拓寫臨摹能夠“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拓寫臨摹的重要性,如彥遠所言,乃是“既可希其真蹤,又可留為證驗”,一方面可以觀賞到原作,另一方面還可能留下古畫存在過的證據(jù)。征之于藝術史實,承平歲月,畫家們做拓寫臨摹者盛行,而動蕩時代,此事便衰落式微了。因此,彥遠認為有條件時,應該非常珍重這樣的機會,多做些拓寫臨摹的工作。從很大程度上講,這是對歷史的負責。
對這些拓寫臨摹的畫家及作品,彥遠最為推崇的便是顧愷之。顧氏的拓寫臨摹,非但能有古畫之原跡,而且還能“得其妙理”,使觀者對之終日不倦。如何是“臻于妙理”的審美經(jīng)驗呢?即如所言:“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鳖檺鹬嫷木S摩詰像,“有清贏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其他的畫家即如張墨、陸探微、張僧繇這樣名畫家所畫的維摩詰像,也都無法與顧愷之比肩。因為顧氏所畫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在其中的。且看俞劍華先生對《畫體工用拓寫》后邊這部分的闡發(fā):“他(張彥遠)在批評了吹云潑墨的不堪仿效而后,就論述了拓寫的重要?!瓤上F湔孥?,又可留為證驗。最后對于顧愷之所畫摩詰像大為推崇,以為有‘清贏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這與敦煌壁畫上維摩詰正相反。敦煌壁畫自隋代起至晚唐止,維摩經(jīng)變有六十壁之多,但都是豐面多髯,絕無清贏示病之容;睜目張口,絕無隱幾忘言狀。蓋只體會了維摩的能言善辯,法力無邊,忘記他是在生病,只夸張了他的外表,忘記了內心的刻劃,所以不及顧愷之所畫的高妙?!鄙鯙橹锌稀?/p>
四
卷二尚有《論名價品第》一節(jié)文字,也體現(xiàn)了張彥遠的品鑒觀念。為了節(jié)省篇幅,這里不擬錄出全文,而隨文評述。“名價”指作者當時為前代所收藏存留的繪畫作品的價值定位(包括文物價值和商品價值);“品第”指對畫家或作品的品評等級,如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的“神、妙、能、逸”四等,及張彥遠的五品論畫?!懊麅r”和“品第”自然是聯(lián)系密切的,但也不能等同。
張彥遠論繪畫的名價,與書法作品相比較。作者設問:“昔張懷璀作(《書估》,論其等級甚詳,君曷不詮定自古名畫,為《畫估》焉?”作者認為:“書畫道殊,不可渾詰。書即約字以言價,畫則無涯以定名。況漢、魏、三國,名蹤已絕于代,今人貴耳賤目,罕能詳鑒;若傳授不昧,其物猶存,則為有國有家之重寶。如其偶獲方寸,便可械持。比之書價,則顧、陸可同鐘、張,僧繇可同逸少。書則逡巡可成,畫非歲月可就,所以書多于畫,自古而然?!蹦甏焦?,存畫越少,越加珍貴。另外還有一個傳統(tǒng)的觀念,就是崇古賤今,今不如古。這是一種在藝術領域中普遍的價值觀。像謝赫所說的那樣“亦有巧拙,藝無古今”的思想,實屬難能可貴!張彥遠也指出書畫存留數(shù)量不均衡的原因,書法作品可能很易寫成,而繪畫則特費時日。因而,“書名于畫,自古而然”。
張彥遠將繪畫藏品分為三個時期,也即所說的“三古”,其言:
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褎、蔡邕、張衡(以上四人后漢),曹髦、楊修、桓范、徐邈(以上四人魏),曹不興(吳)、諸葛亮(蜀)之流是也。以晉、宋為中古,則明帝、荀勖、衛(wèi)協(xié)、王廙、顧愷之、謝稚、嵇康、戴逵(以上八人晉),陸探微、顧寶光、袁倩、顧景秀之流是也(以上四人宋)。以齊、梁、北齊、后魏、陳,后周為下古,則姚曇度、謝赫、劉填,毛惠遠(以上四人齊),元帝、袁昂、張僧繇、江僧寶(以上四人梁),楊子華、田僧亮、劉殺鬼、曹仲達(以上四人北齊)。蔣少游、楊乞德(以上二人后魏),顧野王(陳)、馮提伽(后周)之流是也。隋及國初為近代之價,則董伯仁、展子虔、孫尚子、鄭法士、楊契丹、陳善見(以上六人隋),張孝師、范長壽、尉遲乙僧、王知慎、閻立德、閻立本(以上六人唐朝)之流是也。
張彥遠將由漢至唐的諸多畫家分為上古、中古、下古這“三古”來定其貴賤。上古因其畫作沒有留存,不可具見,只能是徒有其名;而中古即有一流畫家為世所重,如顧愷之、陸探微,其價值即可同于上古;其所言“下古”之重要畫家如張僧繇、子華等,可同于中古;而在他看來,唐朝的著名畫家如尉遲乙僧、閻立德、閻立本等,其價也可同于中古。由此可見,張彥遠所分之上古、中古和下古,并非僅僅是一個時代概念,而是以時代為框架的價值系統(tǒng)。正因如此,張彥遠主張不能全以時間概念來詮次畫家。對于同一畫家的具體作品也應做具體分析:“夫中品藝人有合作之時,可齊上品藝人。上品藝人當未道之日,偶落中品。唯下品雖有合作,不得廁于上品。在通博之人,臨時鑒其妍丑。”彥遠并不同意完全以一個畫家的檔次來確定具體作品的價值,認為中品藝人也有好的作品可以比肩上品藝人,而上品藝人創(chuàng)作不在狀態(tài)時,其作品也會落人中品之列。所謂“合作”,指創(chuàng)作狀態(tài)發(fā)揮最佳的機緣;“未遒之日”,指作畫時缺乏意興的狀態(tài)。張彥遠主張“臨時鑒其妍丑”,就是不囿于畫家聲名地位而根據(jù)具體情況來臨機地分析作品的審美價值,這既是具有豐富藝術經(jīng)驗的鑒賞家的態(tài)度,也是一種重要的審美觀念。對于裴孝源的《貞觀公私畫史》,張彥遠表示深致不滿,認為是“都不知畫,妄定品第,大不足觀”,自有其標準所系。他又主張“畫之臻妙,亦猶于書,此須廣見博論,不可匆匆一概而取”。這就要求鑒賞家要有更為廣博的藝術經(jīng)驗和理論見識。張彥遠出身世家,對于繪畫藝術有強烈的興趣和責任感。收藏經(jīng)典名畫,是其先祖及本人所尤為珍重的事業(yè)。如其所說:“彥遠家代好尚,高祖河東公、曾祖魏國公相繼鳩集名跡?!睂τ跉v代畫家在畫史上的品第詮次,他有著自覺的衡定標準。對于繪畫藝術作品經(jīng)典化,張彥遠是有著了不起的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