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丹芬
特殊群體的學生普遍心理壓力過大,缺乏自信心。本文簡單介紹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行為表現以及形成因素,并提出有關管理體系、早期預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輔導等方面的維穩(wěn)工作改進方法,以供參考。
現階段,高等教育逐漸普及,使高等院校的學生數量大幅度提升,這也造成校園內特殊群體學生數量增加,經濟困難學生所占比率高。除學習以外的壓力,使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是現階段各高校需要解決的問題。
1 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特點
成為特殊群體的學生基本存有經濟、學習、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由于身處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qū),或是家庭缺少經濟來源,導致學生難以滿足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這類學生需要承受較大的壓力,可能會形成自卑的心理,無法與其他同學正常交往。而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若不及時發(fā)現并適當采取疏導措施,會影響其健康成長。
學習是任何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各學校都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闃藴?,衡量其是否?yōu)秀。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學習問題。學習成績較差,導致課堂學習更加懶散,個別學生還存在掛科的現象。此類學生通?;A薄弱,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差距大,若經過長時間的學習仍無法改善,會使其產生厭學的心理。另外,大部分的學生在經過高考的壓力后,開始放松,缺少相應的學習計劃,導致其成績大幅度下滑。還有部分學生習慣傳統的接受式教學,對學習缺少主動性,而高校的學習以自學為主,使學生產生挫敗感,逐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除此之外,部分學生會因自身的身體殘疾或有網癮而導致身心不成熟,若學校缺少正確的管理方式,會對學生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2 做好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維持工作
2.1 構建管理體系
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以及其他方面都是由本專業(yè)的導員進行管理,使輔導員教師的工作量大。另外,導員的工作內容大多是以傳達為主,缺少對特殊群體學生的專業(yè)管理知識,無法實現對該類學生群體形成有效的引導。所以,高校應構建相應的管理體系,設置專業(yè)的管理人員,也可讓學生組織參與其中。建立特殊群體學生的檔案,并詳細記錄其特殊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保障。
輔導員教師則應引導學生的思想,定期與學生進行交流,掌握其思想動向,親自做好其教育管理工作。高校在實行管理的同時,應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將維持管理工作落到實處。進行高校建時,應體現本校的文化精神,將特有的文化氣息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另外,學??啥ㄆ谂e行大型的校園活動,如運動會、藝術節(jié)等,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使部分不擅長與人交流的學生通過活動融入集體當中,進一步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養(yǎng)成。部分學生是因為自控力不足,成為網癮少年,學校對此應進行嚴格管理,為學生創(chuàng)建正常的網絡環(huán)境,制定網絡使用的相關制度,以規(guī)范其上網時間和行為,避免不良的網絡信息對學生心理造成消極影響。
2.2 完善預防機制
高校應將管理維持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預防機制。學??稍O置相應的學生管理部門,在學生剛入學時,通過其檔案信息以及日常觀察、談話了解學生的家庭和個人行為舉止,以降低學生成為特殊群體的機率。若在觀察階段發(fā)現學生存有某種問題,導員需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并對該學生給予特殊關注。另外,學校應定期對學生做心理測試,以避免學生在校園產生負面情緒。對已經出現問題的學生,建立檔案,并實行動態(tài)管理工作,以便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
輔導員教師應著重管理家庭突遇變故的學生,及時采取行動,與之進行交流或向學校申請適當的經濟幫扶。而對于經濟條件較差、單親家庭的學生,輔導員需給予其更多的關注,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此外,針對學習成績差和癡迷網絡的學生,管理人員需與任課教師和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做好預防工作。
2.3 創(chuàng)新維持模式
大學階段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最后一段系統性的學習時間,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高校需了解學生學習的基礎要求,形成對特殊群體學生的維持培養(yǎng)。同時,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調整管理維持模式,彌補實際管理工作中的漏洞。為實現此目標,需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計劃,形成新型的管理理念,針對管理問題,找尋其工作的規(guī)律,建立適合本校特殊群體學生的維持模式。明確管理目標,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有效控制管理工作的運行,及時向上級領導反映,使其了解特殊群體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管理運行。
學生的行為習慣能夠反映其心理狀態(tài)。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制定合理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標準,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習慣,形成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由于成為特殊群體的學生大多由平時不良行為習慣造成的,例如違反校規(guī)校紀、癡迷網絡等學生群體。因此高校應加強管理力度,引導和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幫助其端正生活、學習態(tài)度,融入集體生活。
2.4 關注心理健康
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多為消極、自卑等負面心態(tài),高校應有針對性地對這類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當前各高校都有獎學金、貧困補助金等經濟扶持項目,但單純的經濟扶持,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會直接影響其未來發(fā)展方向。因此,各高校應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的引導工作,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輔導員是最接近學生的管理人員,便于與學生接觸,密切關注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狀況,并定期進行心理輔導,解決其思想上的困惑。了解近期學生的思想動向,對其難以解決的事情給予引導,樹立其直面困難的勇氣。實際上,特殊群體的學生雖然不經常與他人交流,但比普通學生更加注意同學、教師對自己的看法,而且心思縝密,更習慣自己獨自思考,但其思考結果往往都會為自己增添負面影響。部分學校聘請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但基本上處于“閑置”狀態(tài),現代學生都具有較強的自尊心,不會主動承認自己存有心理問題,導致其問題越來越嚴重,最終無法收拾。
輔導員教師應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定期開班會,以提高學生適應大學生活。此外,導員應讓性格較為孤僻的學生多參與集體活動,以便其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培養(yǎng)其團隊協作能力,感受到集體活動的魅力。另外,各學校為保證其學生就業(yè)率,即使是準備繼續(xù)進修或備考公務員的學生都需要實習,使學生在準備考試以及畢業(yè)論文的同時,還要進入社會進行工作實習,讓學生感到巨大的壓力。學校應適當降低對學生壓迫,使其擁有較為自由的成長空間。
特殊群體學生通常具有相同的心理特性,學校應開展適宜的心理輔導,帶領這類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促進其團體歸屬感的形成,并在日常社團活動中充分認識自我,改善交流溝通障礙。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需要專業(yè)的心理教師,各科的教課教師也應注重對特殊群體學生的關愛,在課前或課后,教師可與這類學生多交流,充分表達自己對其的關注,引導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3 結束語
當前,高校特殊心理的學生群體人數擴大,需要制定科學的維持工作管理體系,給予特殊群體學生幫助,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發(fā)展空間。學生自己也應關注自身的心理問題,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未來。
(作者單位:河南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