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梅?梁淑嬌
摘要: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是指在教育系統內部構建協調穩(wěn)定的關系,實現義務教育發(fā)展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是動態(tài)的社會現象,用社會學的視角看待家庭資本對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影響,及時發(fā)現影響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家庭因素。
關鍵詞: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家庭資本;家庭經濟資本
義務教育均衡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自2005年首次提出以來不斷得到重視,目標更加明確清晰,政策保障緊隨其后,在落實方面兼顧區(qū)域間及區(qū)域內的具體情況,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基本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將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作為新目標?!凹彝ァ笔巧鐣幕痉肿?,作為一種結構化的組織,它一方面集中反映著社會變遷與社會結構的脈絡,另一方面將身份、地位等社會化標簽賦予碎片化的社會成員,對家庭成員產生隱性而強烈的作用力。①家庭資本是家庭存續(xù)和發(fā)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指一系列的可利用的代際教育地位獲得或人力資本成長所需的家庭資源。②在社會經濟資源不平衡的狀態(tài)下,家庭作為社會資源分配、階層分化的縮影,城鄉(xiāng)家庭差異明顯,不同家庭的資本占有量及運作資本的能力各不相同,對其子女成長及教育的影響也不相同。
1 家庭經濟資本對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影響
人力資本理論將教育視為人力資本投資,也是家庭對子女的長期投資。家庭經濟資本的占有各不相同,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投資亦不相同,子女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經濟資本的影響。義務教育在教育體系中起著奠基作用,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所占時間最長,父母耗費精力最多,家庭對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的影響尤為顯著。家庭教育投入是一個模糊而籠統的概念,包含有形的教育支出、物質供給與教育資源的獲取,也包含無形的教育期望、教育觀念與精神上的支持等。
家庭經濟資本對子女義務教育的影響最為直觀,是維持整個家庭生存的基礎,家庭經濟狀況穩(wěn)定的情況下,父母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致力于子女的教育和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于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而言,經濟資本保障其子女能持續(xù)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在教育上有足夠的投資資本。家庭經濟匱乏則父母的關注點在于生存,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子女而言,這種經濟資本的短缺,使得他們在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沒有多余的選擇,甚至會給受教育者造成精神壓力,經濟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其學業(yè)成績,致使貧困家庭的孩子萌生輟學的想法,過早放棄受教育的機會。雖然義務教育耗用家庭經濟資本較少,但家庭經濟資本嚴重缺乏甚至觸及溫飽時,父母會選擇背井離鄉(xiāng),或者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子女,導致子女教育得不到很好的關注,因此,家庭經濟資本對義務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
2 家庭文化資本對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影響
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產理論,著重于家庭文化資本的傳承,父母是如何將他們的文化資本傳遞給子女,從而影響子女的教育。就家庭文化資本對子女教育的影響,日本學者天野郁夫認為父母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文化資本的重要積蓄,家庭文化資本不僅影響家庭,還影響孩子的整個教育過程。文化資本不僅包含了教育與學識的沉淀,還包括了家庭文化環(huán)境與父母的行為習慣、生活品味以及為人處世之道等,家庭文化資本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義務教育階段的子女,使文化資本得以在家庭代際間傳遞與內化。
家庭文化環(huán)境是家庭的重要文化資本。父母文化素養(yǎng)較高有能力調解家庭內部關系,為子女提供有生活趣味的家庭環(huán)境,無形中使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得到熏陶。相反,家庭文化程度較低,受制于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父母常為生活而奔波,無力發(fā)展業(yè)余文化愛好,家庭人員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動甚少,較難形成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義務教育階段是整個教育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受教育者生理與心理發(fā)育都不成熟,不僅需要父母為其提供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在心理和情感方面更需要及時的疏導和培養(yǎng),對家庭的依賴較強,也處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需要家庭為其進行社會化提供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因此,家庭文化資本是影響義務教育階段每個受教育者的重要家庭資源。
3 家庭社會資本對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影響
社會資本是指個人或群體,因擁有一個比較持久、且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了解、相互認識的關系網,從而積累的現實和潛在的資源總和。布迪厄最早將“社會資本”概念引入社會學研究,他將社會資本定義為個人通過體制化的社會關系網絡所能獲得的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個人社會資本的多寡取決于其網絡規(guī)模的大小和網絡成員靠自己權力所占有資源的多少,擁有較多社會資本的人能夠更方便地獲取各種利益。③中國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現實生活離不開社會資本,家庭社會資本是家庭成員通過其擁有的社會網絡關系而獲得的資本。父母社會地位的不同,直接體現為家庭在社會網絡關系中所處的位置,家庭社會地位地位越高擁有的社會網絡關系也就更加密集而豐富,家庭社會資本就更加充足。對于農村家庭而言,家庭社會資本占有極少,相同的社會地位,社會網絡關系同質性很高,對社會網絡關系資源的攫取能力較弱,家庭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受教育者提供社會網絡關系資源基本毫無可能。
4 改變家庭資本的基礎,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
家庭經濟資本是家庭存續(xù)所必需的資本,經濟資本充裕,家庭生存狀態(tài)穩(wěn)定,家庭資本的積累才會有可能,經濟資本匱乏必然導致家庭貧困,家庭貧困的狀態(tài)下只會注重經濟資本,無暇顧及文化資本,更不可能再有社會資本的積累。因此,改變家庭經濟匱乏的窘境是改變家庭資本最根本有效的措施,充足的家庭資本是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肥沃土壤。
家庭是孩子生存發(fā)展的核心場域,經濟資本是家庭存續(xù)的基礎,改變家庭經濟資本是改變家庭資本的首要目標。貧困帶來眾多復雜的社會問題,教育問題就是其中一個,教育貧困就是基本的貧困,從現實來看,貧困家庭的孩子缺乏良好啟蒙,貧困的家庭環(huán)境影響性格形成,并影響到其成長發(fā)展,更容易造成貧困代際傳遞。精準扶貧政策旨在幫助經濟困難的家庭脫貧,解決貧困給義務教育帶來的問題,能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可以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④因此,不僅需要代內扶貧,而且更需注重代際扶貧,解決家庭經濟問題的同時,注重對父母教育觀念的引導,讓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深入人心,阻止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否則,教育貧困將繼續(xù)存在,貧困仍會成為教育的擋腳石,我們應以代際扶貧的理念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譚敏.城鄉(xiāng)高等教育機會分化的教育社會學分析——家庭資本的視角[J].山東高等教育,2016(04).
[2] 謝永飛,楊菊華.家庭資本與隨遷子女教育機會:三個教育階段的比較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6(03)
[3] 洪巖璧,趙延東.社會資本與教育獲得——網絡資源與社會閉合的視角[J].社會學研究,2012(05).
[4] 陳茂續(xù).精準扶貧背景下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策略——以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為例[J].教育評論,2018(02).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