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宗杰
摘要:隨著新時期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進行,高中歷史教育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zhàn)。一方面,《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突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的基礎上,提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概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也是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與歸宿,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方向指導。另一方面,教育信息技術發(fā)展對于傳統(tǒng)課堂模式及教學理念產生一定的沖擊?!靶畔⒓夹g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苯逃畔⒓夹g與歷史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教師教學輕松有方法,學生學習快樂有實效,讓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于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落地生根,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落實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策略
隨著新時期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進行,高中歷史教育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zhàn)。一方面,《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突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的基礎上,提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概念。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也是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與歸宿,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方向指導。另一方面,教育信息技術發(fā)展對于傳統(tǒng)課堂模式及教學理念產生一定的沖擊?!靶畔⒓夹g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苯逃畔⒓夹g與歷史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教師教學輕松有方法,學生學習快樂有實效,讓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于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落地生根,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落實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以時空為經緯建構立體歷史時空,培養(yǎng)時空觀念
歷史新課標明確提出:“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lián)系和空間聯(lián)系種種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奔磿r間和空間是任何歷史事物必備的具體特點。華東師范大學聶幼犁教授也強調:“時間或時序不僅是歷史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也是正確反映、表達客觀歷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坐標?!边@說明了歷史事物時空性是特定的、獨一無二的,只有把視角放在特定的時空中,才可能更透徹地了解、把握史事。但學生缺乏時空概念,對于時間與空間的理解不夠深,往往停留于課本,缺乏對歷史的深度理解。因而在歷史教學中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科學客觀的時空體系,成為培養(yǎng)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關鍵。
以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學設計中第一目“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tǒng)一”片段為例,幫助學生構建秦朝統(tǒng)一的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觀念。教學導入時,以李白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導入,結合多媒體展示“秦統(tǒng)一示意圖”,標注秦滅六國而統(tǒng)一中國的動態(tài)歷史進程,以不同的顏色標注秦國先后滅掉的諸侯國的時間及所占的區(qū)域,最終展示“秦疆域示意圖”,秦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tǒng),配以文字敘述:我們學習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展現中國古代人民的政治智慧,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秦國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這樣的導入設計著眼于學生時空觀念的形成,在整體史觀基礎上形成歷史的時空概念,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也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本課教學設計多媒體展示構建歷史事件的時空,直觀清晰,學生也能夠將歷史史實放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下,認識歷史發(fā)生發(fā)展的脈絡與規(guī)律,只有如此才能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歷史學習的時空觀念。
二、展示圖文、視頻等多形式史料,涵養(yǎng)歷史思維
高中歷史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和理念,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歷史的證據意識、邏輯意識和科學意識。這與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一脈相承。張耕華教授認為:“通過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不僅要描述出來,還要解釋其對象的因果關系。”因而我們理解歷史思維以唯物史觀為靈魂,以歷史史料為依據,在此基礎上,對歷史事物進行客觀的歷史解釋,形成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進而進行家國情懷教育。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16課《抗日戰(zhàn)爭》的教學中,教學主題擬定為現實與抗戰(zhàn)歷史緊密結合,緊扣課堂教學主題。教學中結合現實展示問題,除了反思戰(zhàn)爭主流的歷史解釋之外,還存在日本右翼勢力極力美化戰(zhàn)爭、否認南京大屠殺的錯誤認知。如何回應、駁斥謬誤,維護歷史的正義?我們需要在歷史意識指導下來駁斥,以鐵的事實及實證的精神多形式、多角度地培養(yǎng)歷史思維。而現代技術手段的發(fā)展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多種方式方法。教學中可以展示當時保存下來的老照片;可以展示多條典型史料,例如當時中外新聞報道,戰(zhàn)爭參與者、幸存者的日記,學術研究等;也可以借助于影視視頻等方式,盡力復原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原貌,還歷史以真實。在回應“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偽造的”的謬誤時,引用學者的語言,指出:為什么那么多當事人、幸存者證明了這一事實?為什么英、美、德、法、意、俄、西等國檔案館和圖書館留下了大量的關于日本在南京進行屠殺暴行的原始文獻材料?在甄選史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真地解釋歷史、反思歷史。歷史教學借助于信息技術所展現的多形式、多樣化的史料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引導學生探究解釋其表現背后的原因,以客觀真實的歷史解釋,接近歷史實際,涵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
三、創(chuàng)設可視化情境滲透情感教育,升華家國情懷
“教育是一顆心溫暖另一顆心,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家國情懷是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學科素養(yǎng),是歷史學科素養(yǎng)中的價值追求,也是歷史教學的落腳點與靈魂。歷史新課標也明確提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因而把家國情懷滲透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引領、主題教學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以人教版必修三第19課《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學設計為例,筆者圍繞本課教學核心進行梳理,確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教學主題,設計成如下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抉擇之艱難:要不要核武器;第二環(huán)節(jié),成就之輝煌:成果豐碩;第三環(huán)節(jié),為復興之奮斗:我能做什么。教學主題的構建過程就是教師重構知識體系及歷史教學立意甄選、確立價值觀的過程。
教學導入中以多媒體展示視頻材料《輝煌中國2》部分片段,截取當代中國取得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視頻材料氣勢磅礴,直觀入心,全面介紹當前中國科技成就,視覺沖擊性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油然而生,同時以現實關聯(lián)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歷史導入新課。
為落實家國情懷教育,在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艱難之抉擇:要不要核武器”中,通過材料呈現,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學生思考問題:為什么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要發(fā)展核武器?你怎么看?問題設置引領學生辯證思考利弊得失,長遠與眼前取舍。學生也明白了當時“兩彈一星”決策的英明與高瞻遠矚,對當時及后來產生的深遠影響。在教學第三環(huán)節(jié)“為復興之奮斗:我能做什么”中,通過多媒體展示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們的事跡與圖片,學習他們拳拳的愛國心及不畏困難、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討論提供開放的空間,把家國情懷實實在在地落實于歷史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積極進取、為國爭光的歷史情懷。
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新課程改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教師要學懂悟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以生為本,借信息技術之利讓歷史學科素養(yǎng)落地生根,把現實與歷史緊密結合,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愛好與興趣,在歷史教與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科的價值與魅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聶幼犁.盯住試題的關鍵詞:何時(一)[J].歷史教學(中學版),2020(06).
[4]張耕華.歷史哲學引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