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偉
分組討論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精神,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接受知識,在觀點的碰撞與親身體驗中提升認識水平與思維能力。在分組討論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可以互通有無、相互啟發(fā),不但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也有助于思維的拓展、升華。因此,分組討論是重要而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有效的分組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就近原則
對于課堂教學中的一般性問題,尤其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絕大多數學生只要稍加思索便會得出答案。面對這種情況,部分學生受惰性的影響可能會失去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教師開展分組討論既可以促使不愿意動腦思考的學生在競爭壓力下不得不主動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又可以使思考結果不科學的學生及時得以糾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從而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教學質量也隨之提高。
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在分組時一般堅持就近原則。教師可選擇以同桌兩人為單位分組,這種分組方式最為簡單、方便,易于組織。或者以某位同學為圓心擴散,5—6人為一組,這種分組方式同樣是以學生的座位為基礎,但人數更多,能充分彌補學生個人思考范圍狹窄的不足。
例如,在關于民族節(jié)日這一知識點的情境設置中可安排如下三個問題:1.一年中有哪些重要的節(jié)日?2.這些節(jié)日有哪些習俗?3.其他民族的節(jié)日習俗與我們的節(jié)日習俗有何異同?對于上述問題,教師可就近分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組內討論得出觀點。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觀點一致原則
現代教學要求將思辨精神貫徹到教學中,讓學生學會用辯證法分析、解決問題。這就體現了在政治教學中開展課堂辯論的必要性。正所謂“理不辯不清,道不辯不明”。學生通過辯論積極探究、主動思考,既能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有助于培養(yǎng)理性精神與公共參與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在有適當辯論主題的背景下,根據學生的觀點傾向先將他們分為正方與反方。然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大膽表達觀點,這樣,既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也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三、固定原則
師生之間相互了解、熟悉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分組后組內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也是進行分組討論教學的必要條件。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任課教師授課的班級往往是固定的。在對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考慮將分組固定化,即將每組的組員固定,確立每個人的職責,優(yōu)化組員結構。固定化的分組有助于學生對各自組織的認同。團隊成員只有對各自組織有認同感,才能夠有效面對各種挑戰(zhàn)。政治教師要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離不開對學生團隊意識、集體觀念的培養(yǎng)。根據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教師在固定化分組中需要注意下面兩點。
1.組內成員結構合理,各組實力相當。
固化分組一般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在進行分組時,要考慮組員的差異性與互補性,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成績、能力等差異來合理分組。這樣的分組不僅使組內成員結構合理,也使得各組實力相對均衡,從而使得競爭更加激烈,課堂討論與合作學習的效果會更好。
2.注重組內的合理分工與凝聚力。
教師在分組時應做到分工合理,引導學生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具體來說,教師可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安排“崗位”,確保人人有活干、人人能夠發(fā)揮特長,設置組長、一號發(fā)言人、二號發(fā)言人、書記員、資料員、統(tǒng)計員等崗位。組長發(fā)揮統(tǒng)籌協(xié)調的領導核心作用,不僅要安排組內的分工與崗位的輪換,還要維護組內的團結與合作。每個固定小組成員一般在6—8人,他們互相合作完成老師的任務。教師可要求每個組成立后取一個組名。在具體操作中,學生會非常踴躍,一個個特色鮮明的名稱誕生了,如“超級賽亞人組”“黃金搭檔組”“最愛科比組”“舍我其誰組”等。學生對本組有了認同感、歸屬感,進一步增強了凝聚力。
以上是我對課堂分組的思考。有效的分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分析能力,增進學生互信,這些恰是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題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