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了圍繞“三下鄉(xiāng)”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空閑時間,積極組織學生開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二是圍繞專業(yè)特色,定期的開展實踐活動;三是分階段的組織學生深入企事業(yè)單位,大力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為了確保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進行,還必須樹立學校教育管理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政府幫助社會實踐活動的協調作用。
【關鍵詞】 “三下鄉(xiāng)”;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方式
在哲學的范疇里,社會實踐是人類了解及改變世界的一切活動的總和。大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主要指的是大學生參加由學校主辦的集體活動,以及由學生自愿組織的、且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一定影響力的集體活動,持續(xù)的時間較連續(xù)。學習是促進成長和進步的重要動力,社會實踐則是提高個人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青年人對實施“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有很大影響,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核心力量,對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大作用。暑期社會實踐能夠更好的鍛煉學生,提高學生的個人實踐能力,尤其在近年來圍繞專業(yè)特色、就業(yè)、精準扶貧等方面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越來越成為學生提高自己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平臺。
一、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的重要平臺,具有幫助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社會實踐同樣也是大學進行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提高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社會實踐當下已經發(fā)展成為學生課外活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具有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具體表現如下: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學生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理論與教學實踐相互結合,能夠進一步的整合書本中的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培養(yǎng)個人實踐的能力。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進一步提高學生個人的實踐能力。在傳統意義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的方法比較固定且嚴格。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學生只懂得去傾聽,交流方面十分缺乏,而且教學課程不夠生動,因此學生不能夠從自己經歷中尋找知識的影子,從而缺乏更深層次的理解。
2、促使對周圍的事物有正確認知,樹立起正確且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實踐過程是一個了解社會,認識我們國家的經濟現狀、社會情況、民生狀況和教育問題等各個領域的機會,在實踐過程可以感受社會中所存在的真實情況,通過解決一系列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能夠運用在書本和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深入學習和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成長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的精神,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讓學生以青春之我,建功新時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3、拓展知識面,促進全面發(fā)展
在學校范圍的限制下,大學生缺少充分了解社會的機會。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幫助他們提前了解社會。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情況,踴躍的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拓展視野和知識。樹立正確的前進方向,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社會實踐目的及任務不明確,易犯形式主義的錯誤
在社會實踐開始之前,往往由于任務分工不夠明確,沒有責任到人,導致實踐缺乏目的性,盲目追隨大流,因而導致學生實踐的主動性缺乏,進一步對社會實踐活動產生一定的惰性和消極心理,缺乏對調查內容的興趣。產生了很少有學生能夠自發(fā)組成團隊,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現狀。其中大多數學生都是選擇以兼職方式進行實踐,比如兼職工作、中小學生輔導等。他們不能夠很好地組合他們的專業(yè)發(fā)展自己,僅僅想要賺錢。
2、社會實踐調查思維不清晰,實踐步驟混亂
由于前期準備工作不明確、不充分,進而缺乏相應的實踐指導方針,能夠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又相對較少。大多數學生組成小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因為團隊中沒有明確的責任分工,所以工作難落實、不集中,調查的思維也不清晰。實踐步驟不夠清晰,缺乏對實踐工作系統的了解。學生對實踐任務,如何完成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實踐后也沒有什么相關的總結及理解。因此,對學習任務的反饋較少,理論知識的學習不能得到深化。
3、缺乏社會實踐基礎
高校缺乏實驗室,實習場所并不能使所有的實踐活動都能得到保證。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專職教師需要為學生找到適合其專業(yè)實習基地。然而,由于一些專業(yè)自身的特點,他們無法找到相應的實踐基地,導致學生沒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的機會,也沒有展示自己理論知識的平臺。大部分實習基地不成型,缺乏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習效果沒有良好的反饋。導致實踐教育的連續(xù)性無法保證。
三、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空閑時間,積極組織學生去深入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地區(qū),在國家號召下,積極的開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顒拥闹饕獌热莅ㄎ幕?、科技和衛(wèi)生。同時,搭建大學生志愿服務平臺,組織一批大學生志愿服務隊,充分發(fā)揮專業(yè)知識,深入貧困和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開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科技扶貧、關愛留守兒童等多種志愿服務活動。只有在活動中明確責任,我們才能承擔起國家和民族賦予大學生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同時促進地方文明建設,傳播知識,樹立新風尚。
二是圍繞專業(yè)特色,定期的開展實踐活動。充分利用雙休日開展多種體育、科教活動,進一步融入社區(qū),組織學生骨干和志愿者直接參與社區(qū)的服務工作,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認真組織學生深入福利院、敬老院、學校、紀念館、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社會機構,廣泛的開展敬老愛老、義務家教、在職實習、愛國主義教育等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
三是根據專業(yè)特點,分階段的組織學生去深入企事業(yè)單位,大力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為當地經濟及社會發(fā)展服務。在實踐中充分利用所學專業(yè)知識、技能、素養(yǎng),在宣傳學校歷史和學科特色、服務社會的同時,加深對社會的了解,提高自身的能力,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增加社會經驗和體會。
四、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保障措施
1、樹立學校教育管理的主體地位
學校是教育和傳播知識的主要陣地。因此,學校在提高學生活動質量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而正確的模式對教育管理至關重要。托尼·布什教授(英國)將教育管理分為六個主要模式:主觀模式、學術模式、政治模式、正式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因此,要教育大學生相互交流,共同努力,相互支持,而不僅僅是實行單一的行政管理。應運用正規(guī)模式的層次結構和民主討論方法。作為一個擁有教學和管理系統的大型組織,學校也有很多分支機構。領導者可以根據正式模式的權力層次和教育理念“指導學生、激勵學生、分類實踐”,建立分層運行機制。
2、發(fā)揮政府幫助社會實踐活動的協調作用
為了更好地加強社會實踐活動,除了發(fā)揮學校管理的主導作用外,政府還需要給予強有力的支持。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從政策角度保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確保社會實踐的良好發(fā)展。在實踐中,只有以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為保障,學生才能遵守法律,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家長和老師才能讓學生充滿信心地在社會上鍛煉和提高。
五、結語
實踐證明,社會實踐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特別重要方面,目的就是重點的培養(yǎng)社會真正需求的創(chuàng)新人才。因此,高校應發(fā)揮主導作用,改進教學管理方法,提高教學管理質量,不斷探索和找到適合我國的教學管理模式,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我們建議政府應該大力制定相關制度、相關法律、相關資金支持措施,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奠定基礎。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需要學校與政府一同合作,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大學生社會實踐不僅能培養(yǎng)其社會才能,還能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學儉.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 2005(5)30-31.
[2] 盛連喜. 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與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1)103-106.
[3] 李杰. 大學生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以重慶市大學生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為例[D]. 重慶理工大學.2013.
【作者簡介】
王延平(1964.4—)男,漢族,陜西安塞人,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