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初霞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倡導學生綜合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實踐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實現很多的轉變,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從而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既能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又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轉變;更新;調動;樂道;慎行;充實;激發(fā)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0-006-1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石?!吧罴唇逃鐣磳W校,教學合一”三大部分組成的“生活教育理論”影響極為深遠。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大。因此,作為名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去研究并最終解決這一問題,讓語文教學與學語文在現實生活的實際運用中很好地結合起來,從而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
一、觀念的轉變
首先,教師要意識到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有區(qū)別。在教學內容上,綜合性學習強調語文的社會實用性。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常常以必修課教材的教學為中心,不僅內容單調,學生的知識面得不到拓展,而且有時也有點陳舊,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語文綜合性學習則是開放的,其教學內容往往涉及了語文應用的各個領域。在教學方法上,綜合性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實踐性。進入了緊張的學習階段,學生們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閱讀搜集材料。因此,閱讀搜集時要有選擇。如學生們在瀏覽各種書籍時,從電視、廣播、網絡上獲取信息時,一定要有條理的做一做筆記。要關心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動態(tài),使自已的思想不斷進步。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們積累更多知識,更能豐富學生們的生活。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自覺參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往往是學生自我活動為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著重于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體會、理解。
其次,要意識到綜合性學習對教師而言,不單是一種新課題,而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即對教育教學的成功與否不再以書本知識的掌握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更看重是否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的能力,是否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主體看待。這樣的教育理念更新,嚴格來說,就是一種革命。作為教師的角色,一方面要轉變自身觀念,另一方面要發(fā)揮自身影響力,想方設法推動社會特別是學生家長的觀念更新。
再次,自我充實。開展綜合性學習對語文教師而言,并不是事不關已乃至應付過去就可以。要開展好綜合性學習教師本身還必須具備新課程要求的知識儲備,能力素質“綜合性學習”要求教師不但要傳授學生知識,更要做學生自我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對于中學教師而言,不能再滿足于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知識儲備,而是要重視對自身知識的更新,要懂得如何開展科研,要重視關心學校內外的教學資源的綜合利用,要重視語文學科知識與社會實踐以及其他學科的緊密聯(lián)系,講課要有新穎性和創(chuàng)新性,多角度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發(fā)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綜合性學習無疑必須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讓學生自發(fā)“活動”。教育家錢夢龍說過“現在對教師角色的定位有句頗為流行的話,叫做‘平等中的首席”。不錯,教師既然是“首席”就負有引導、點撥的責任。如課前對活動的設計,活動中的組織、引導、點撥,活動結束后的總結、點評等等,都需要教師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
語文綜合性學習要促使每一個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發(fā)揮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而要達到這些目標,落腳點在與激發(fā)其對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精神,積極參加語文活動,決不能僅僅讓一部分學生在“活動”,而讓大部分學生袖手旁觀。作為教師,要組織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幫助他們保持和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課堂氛圍。譬如教師不能高高在上,要善于與同學打成一片,要注重建立與學生的融洽關系。初中有初中的教學特點,不能強求初中學生一定要像大學生那樣深入社會進行實踐、調查,但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去親身感受事物、知識的來龍去脈等等。
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環(huán)境
陶行知先生說:“真的教育是心與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薄敖虒W做合一”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首先,關切學生,做學生的朋友。教師在教學時應當以飽滿的熱情、充分的信任和強烈的責任感面對學生,時時關注學生的反映,并根據不同的反映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和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的思想意識才能打開,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調動起來。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必須改變那種課堂上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聽眾的教學模式。因為,這種課堂教學往往過多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參與,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輕松和諧的數育環(huán)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已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想象的能力。
綜上所述,要保證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使活動有聲有色,又實實在在,讓每個學生都樂意參加,并且在學習活動中既能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又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周升.踐行行知教育思想提升語文課堂效益[J].語文學刊,2016(1):151-152.
(作者單位:合肥市五十五中學,安徽 合肥 2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