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珍
【摘要】在我國古代,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塾,學生都是以整本書為學習對象的。與單篇閱讀相比,整本書閱讀更能提供相對完整的文化場域,承載綜合能力的進階發(fā)展?!镀胀ǜ咧姓Z文課堂標準(2017年版)》要求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推廣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是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推進傳統(tǒng)教學理念與現(xiàn)代教學方式深度融合的要求,也是在閱讀過程中幫助學生完善認知過程、靈活運用閱讀策略、發(fā)展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需要。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優(yōu)化教學指導,以符合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的教學指導方式推動高中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順利展開。
【關鍵詞】高中語文;整本書;《三國演義》;教學策略
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使得文化速食主義盛行,知識碎片化現(xiàn)象嚴重。整本書閱讀是以整本書為閱讀對象,強調閱讀的連續(xù)性和整體性的活動。因此,推廣整本書閱讀不僅可以有效改善高中生虛浮、躁動的學習心態(tài),還能通過系統(tǒng)化的整本書閱讀,加強學生對經(jīng)典文學作品魅力的感知,讓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養(yǎng)成個性化的閱讀習慣,找到適合自己的知識汲取方法。
《三國演義》是高中生必讀文學著作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更是歷史演義中的代表作品。該著作從歷史故事中脫胎而來,包含大量的歷史知識,卻又有著現(xiàn)實歷史中所沒有的精彩和傳奇,情節(jié)跌宕、扣人心弦,完美地契合高中生的階段性學習特征。在本文中,筆者將以《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淺談語文教師如何推進高中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開展。
一、利用影視資源,順利導入課堂
興趣是支持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活動的內在動力。在組織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主動閱讀興趣的激活和維持,這是成功推進整本書閱讀活動開展的需要。作為視覺文化浸潤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影視作品對高中生的吸引力要遠大于名著原文。因此,在推進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教師不妨利用影視資源導入整本書閱讀活動,以超強的視聽刺激引起學生的文本閱讀興趣。
例如,在以《三國演義》為閱讀對象的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如下三個步驟來解決學生對書本閱讀興趣不如電視劇的問題,讓學生可以以更高的熱情投入接下來的整本書閱讀活動中,使學生真正感知到《三國演義》作為經(jīng)典文本的獨特藝術魅力。
首先,教師應從學生喜歡并熟知的影視作品入手,推進《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活動,燃起學生強烈的閱讀名著原文的熱情。例如,利用多媒體展示新版《三國演義》主題曲的視頻,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教師進行隨堂提問,諸如“你們知道這是哪部經(jīng)典作品的主題曲嗎?該作品講述了什么樣的故事呢?你們看過《三國演義》電視連續(xù)劇嗎?你們知道書和電視劇之間的差別嗎?”之類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文本探究之中。
最后,教師利用PPT展示《三國演義》一書中與影視劇出入較大的片段,如曹操橫槊賦詩的片段,然后讓學生閱讀該片段,并說一說新版《三國演義》影視劇是否準確演繹了曹操形象。教師讓學生對名著原文中人物形象和影視作品中人物形象進行對比,使他們在對比中感知以觀看影視作品品讀文學名著的局限性,從而進一步強化自身的文本閱讀需求。
二、優(yōu)化讀前準備,合理規(guī)劃時間
整本書閱讀是以整本書為閱讀對象的閱讀活動,該活動一般在時間跨度上都比較大,需要經(jīng)歷幾星期、幾個月,甚至是一學年,因此,在整本書閱讀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應該先做好讀前準備,擬定長期的閱讀計劃,讓學生在閱讀計劃的指引下,合理地規(guī)劃閱讀時間,持續(xù)、有序地推進整本書閱讀活動。而《三國演義》正是這樣一本長篇歷史演義著作,故在組織該閱讀活動之前,教師應該預留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來給學生做閱讀規(guī)劃。
首先,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根據(jù)學生的整體情況制定的《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目標。
第一步,閱讀文本第一回到第十回,感知文本中重要人物的出場方式和性格特點。
第二步,閱讀到文本第二十八回,概述文本經(jīng)典人物故事和經(jīng)典戰(zhàn)役。
第三步,閱讀到文本第五十回,分析書中人物做出重要選擇的原因,如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
第四步,閱讀到文本第八十回,預測主要人物的最終結局,對文本主要人物進行選擇性評價。
第五步,閱讀到文本第一百二十回,整體評價《三國演義》一書,感受作者的文本組織方式、人物塑造方式和語言描述特點,探究文本主題。
其次,教師應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閱讀能力確定每個步驟所需的時間。
最后,以學生投票的方式確定班級階段性驗收時間,以便于日后分階段的閱讀成果的驗收,督促學生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鼓勵思辨行為,力促百家爭鳴
閱讀是一種將個人主觀意識、生活經(jīng)驗投入文本理解中的活動,具有極強的主觀性和思辨性。故在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學生不是盲目地讀、機械地記,而是有目的地讀、帶著問題讀,邊閱讀邊思考。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人的認知經(jīng)驗是需要被他人認可的。因此,要想鼓勵高中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的思辨行為,教師就要定期為學生組織經(jīng)驗交流和分享活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認知經(jīng)驗表達空間。
例如,在《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活動中,每個閱讀階段完成之后,教師都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閱讀討論活動。比如,在閱讀完文本第八十回之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名為“三國英雄誰最強”的主題討論活動。
第一步,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活動標題,然后根據(jù)自己對學生閱讀情況、總結能力、傾聽習慣、表達能力的了解,將能力可以互補的四位學生分配到同一閱讀討論小組。
第二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問題看法,在相互說服中達成一致認知,再由小組成員以接替發(fā)言的方式展示本組的討論結果。以開放式的“三國英雄”點評活動引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思考,讓學生在與同伴的智慧碰撞中努力總結和利用閱讀所得,形成了個性化的文本閱讀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