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檔案工作者的文化自覺是指檔案工作者對檔案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檔案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把握、對發(fā)展檔案文化歷史責任的重要擔當。本文分析了新形勢下強化檔案工作者文化自覺的現(xiàn)實意義,并從多主體角度出發(fā),提出了構建檔案工作者文化自覺的若干路徑。
關鍵詞:檔案工作者;文化自覺;邊緣化
“文化自覺”是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他認為“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向……”。換言之,文化自覺就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chuàng)建[1]。檔案工作者的文化自覺是指檔案工作者在認識檔案的地位及其檔案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將發(fā)展檔案文化的歷史責任作為自身的擔當[2]。檔案工作者文化自覺的提出有利于檔案職業(yè)的轉型,也給檔案的發(fā)展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1 檔案工作者文化自覺的現(xiàn)實意義
1.1 檔案工作者的文化自覺有利于拓展檔案的文化價值
檔案作用的第一次被認識是其具備工具價值,真實的保存了人類最原始的記憶。當檔案價值轉移到其他文獻或者載體后,人們一般就不再利用檔案原件了。檔案價值轉移了,但仍有憑證和文化價值,而增大的價值是它的文化價值[3]。哈維巴斯遷先生也曾論證了檔案具有與文化同等的價值這一事實,他認為“如果未被忘卻的唯有文化,那么未被丟失的唯有檔案”。由此可見,檔案作用的第二次認知是其具備了與文化同等的價值,即檔案具有了文化屬性。
增強檔案工作者的文化自覺有利于拓展檔案的文化價值。文化自覺能幫助檔案工作者轉變服務理念,增強傳播意識,實現(xiàn)從被動的保存到主動傳播檔案文化的轉變。在這種文化自覺的驅動下,檔案能被社會各界更好地認識和使用,檔案的影響力變大,檔案的文化價值得到了傳播。
1.2 檔案工作者文化自覺有利于避免檔案職業(yè)的“邊緣化”
“檔案職業(yè)邊緣化”意味著檔案職業(yè)被放到邊緣去了,即不受重視,無人在意,甚至受到排擠[4]。檔案職業(yè)從封建時期的輔佐君王再到如今的衰落和消退,除了大環(huán)境的影響,更重要的原因是檔案學“后繼無人”。
“后繼無人”不是指檔案工作者數(shù)量變少,而是指真正把檔案工作當做一項事業(yè)、把檔案文化的傳承視為己任的人越來越少。在檔案工作者對檔案職業(yè)缺乏自信和認同感的情況下,檔案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在文化多元背景下,檔案工作者需要自覺地理解檔案工作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職業(yè)道德、服務理念、管理策略、行為規(guī)范[5]等檔案文化內涵,逐漸形成對檔案文化的認同,才能真正主動地、自覺地傳承和發(fā)揚檔案文化,使檔案在多樣化的文化中找到自身的立足點,避免被邊緣化。
1.3 檔案工作者的文化自覺有利于檔案館的轉型升級
具備文化自覺的檔案工作者會在熟悉、了解檔案,掌握社會各界多樣化利用需求的基礎上提供多元化服務。比如在高校,不少高校檔案館在進一步完善各類專業(yè)檔案管理辦法的同時,依據(jù)職能和業(yè)務的需求,制定了電子、實物、榮譽等更多門類的專業(yè)檔案管理方法,不斷延伸和拓展業(yè)務范圍[6]。由此可見,檔案工作者的文化自覺能讓其站在用戶需求的角度開展檔案工作,提升了服務的質量,也加速了檔案館的轉型升級。
1.4 檔案工作者的文化自覺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的連續(xù)性發(fā)展
檔案作為社會實踐的原始記錄,其文化作用不言而喻。檔案記錄的不僅是國家的遺產,更是文明的演進過程。檔案工作者有文化自覺,就能在海量的檔案信息資源中,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并通過整合眾多檔案資源,形成豐富的文化產品。這些文化產品能讓社會公眾更容易地了解到檔案中所蘊含的歷史,從而促進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
2 構建檔案工作者文化自覺的若干路徑
2.1 加強檔案基礎理論的學習,深刻了解和認識檔案
文化自覺形成的前提是對檔案有深刻了解和認識。檔案工作者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應該在專業(yè)基礎理論上“補補課”。正如周林興所說,在當前學科多元化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檔案學要做好本質理論問題的研究,保持自身的特殊性,維護學科自身的純潔性,只有這樣才能在豐富學術理論的同時,又不使檔案學科淪為其他科學的附屬學科,讓檔案學術成為其他學術的附屬學術[7]。
2.2 學習和借鑒國外檔案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
正如費孝通所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且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多元文化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檔案學要學習和借鑒國外檔案學科發(fā)展的理論和經驗,并將國外的理論與國內的檔案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摸索出自身適用的檔案理論體系。
檔案學與眾多學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檔案學不像文史哲等學科具備完備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也沒有圖書館學那種對時代發(fā)展的敏銳感知力。但是檔案學完全可以學習文史哲的研究方法和圖書館學的技術應用,不斷提高檔案學學科的理論深度和廣度。
2.3 構建社會大環(huán)境的文化自覺
加強檔案工作者文化自覺的重要一點是要構建大環(huán)境下的文化自覺。大環(huán)境下的文化自覺包括社會公眾對檔案的認可和國家層面對檔案工作的重視。只有社會公眾熟悉檔案,方便利用檔案,檔案的影響才得以傳播。同時,檔案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因為學術資源的獲得對于研究者開展學術研究至關重要[8]。因此要構建大環(huán)境下的文化自覺,不僅需要檔案人的努力,也需要國家的政策和資金幫助。
3 結語
檔案工作者的文化自覺是檔案工作社會化的基礎,也是提高社會檔案意識的必由之路,在多元文化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要加強檔案工作者的文化自覺研究,為檔案學科的發(fā)展拓寬空間和注入活力。
參考文獻
[1]陸陽.檔案文化自覺論[J].檔案學通訊,2013(04):13-16.
[2]陸陽.檔案文化自覺論[J].檔案學通訊,2013(04):13-16.
[3]劉東斌.論檔案價值的轉移[J].山西檔案,1999(04):11-13.
[4]饒圓,朱慧濤.走出困惑:“檔案職業(yè)邊緣化”的質疑與反思[J].北京檔案,2007(12):26-28.
[5]邱娜.加強檔案文化建設從心開始[C].國家檔案局.建設與文化強國相匹配的“檔案強國”論文集.國家檔案局:中國檔案學會,2014:204-209.
[6]高建博.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檔案服務策略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6(08):183-184.
[7]周林興.中國檔案學術生態(tài)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8.
[8]周林興.中國檔案學術生態(tài)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8.188.
作者簡介
艾云(1979-),女,漢族,四川,大專,檔案助理館員,昆明市盤龍區(qū)人民政府東華街道辦事處,研究方向:社會保障、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