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志成
(淄博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心醫(yī)院普通外科,山東淄博 255120)
結直腸癌是一種較為多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心腫瘤,其發(fā)病率隨人們飲食結構、 生活習慣變化而不斷提高。 目前,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方式并輔以放化療、藥物治療。 隨著近年來整體醫(yī)療水平逐漸進步,微創(chuàng)技術理念應運而生。 微創(chuàng)手術因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恢復快等優(yōu)勢而被廣泛應用于外科手術領域中,并取得理想療效[1]。 但因手術使該類患者生理結構發(fā)生改變,且對正常排便產生影響, 因而容易產生身體不適、心理焦慮、睡眠障礙、社交障礙等一系列應激反應[2]。 以往常規(guī)護理模式具有一定盲目性、片面性,已難以再滿足現(xiàn)代醫(yī)療服務要求。 快速康復外科是一種圍術期護理模式,且經有關研究證實可降低并發(fā)癥率,減輕圍術期應激反應,加速康復[3]。 鑒于此,在該次研究中,研究對結直腸癌患者微創(chuàng)治療后實施快速康復外科的臨床應用價值及對其胃腸功能和應激反應的影響。以2018 年1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為研究時段,結果如下。
抽選于該院共收治的60 例結直腸癌患者, 均已接受微創(chuàng)治療。 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對照組(n=30)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有 19 例、11例;年齡 43~61 歲,平均年齡(57.22±1.36)歲;腫瘤部位:結腸癌 13 例、直腸癌 17 例;對照組(n=30)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有 20 例、10 例; 年齡 43~60歲,平均年齡(57.10±1.49)歲;腫瘤部位:結腸癌 12例、直腸癌18 例。 所有患者均已知情同意,自愿接受,且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兩組的基線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作對比研究。
對照組(n =30)實施常規(guī)護理,術前向患者介紹護理措施及圍術期相關注意事項;同時,加強腸道準備工作。 術前3 d,告知患者進食流質食物,給予新霉素片劑、甲硝唑。術前1 d,給予甘露醇250 mL 混合糖鹽水500 mL;術前12 h 禁食、術前4 h 禁水,晨起肥皂水進行灌腸。 術中行全身麻醉,術畢,常規(guī)留置導尿管、胃管。 術后,肌肉注射哌替啶、曲多馬進行鎮(zhèn)痛干預;待腸通氣后,指導患者開始少量進食流食,循序漸進,逐漸增量。 術后3~4 d,將尿管拔除,鼓勵其適當早期下床活動。
研究組(n=30)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術前向患者詳細講解結直腸癌病因、臨床癥狀等相關知識、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圍術期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提高其對自身疾病的知曉度,同時緩解患者緊張、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 術前3 d,給予10%葡萄糖500 mL;術前1天無渣飲食;術前12 h 不進行腸道準備,不使用抗生素,可給予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術中行硬膜外麻醉聯(lián)合全身麻醉,做好保溫措施,避免出現(xiàn)術中低血壓現(xiàn)象。 如將液體、腹腔沖洗液加熱,合理控制手術室內溫濕度,采用保溫床墊;控制輸入體液量為1 500 mL。 術后采用靜脈自控式鎮(zhèn)痛模式,不給予阿片類止痛藥。術后24 h,指導患者開始少量進食流食,循序漸進,逐漸增量,并將尿管拔除,鼓勵其適當早期下床活動。
評價及對比兩組的(1)胃腸道恢復情況,記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進食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2)應激反應情況,記錄術前、術后 24 h、術后第 7 d 的C-反應蛋白(CRP)、白介質-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指標變化;(3)并發(fā)癥率,包括切口感染、腸梗阻、肺部感染。
將該研究所得數(shù)據納入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計數(shù)資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對比檢驗;計量資料使用()表示采用 t 對比檢驗,當P<0.05 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進食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腸道恢復情況對比[(),h]
表1 兩組患者胃腸道恢復情況對比[(),h]
組別 腸鳴音恢復 開始進食 首次排氣 首次排便研究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32.93±2.47 36.20±2.66 4.934 0.000 7.51±1.40 8.27±1.29 2.187 0.033 46.82±5.68 52.51±6.77 3.527 0.001 50.09±6.44 56.06±7.29 3.362 0.001
術前,兩組的 CRP、IL-6、TNF-α 水平比較均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 24 h、術后第 7 天,研究組的 CRP、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指標對比()
注:與研究組術前相比,*P>0.05;與研究組術后相比,#P<0.05
組別 時間CRP(mg/L)IL-6(ng/L) TNF-α(ng/L)研究組(n=30)對照組(n=30)術前術后24 h術后第 7 天術前術后24 h術后第 7 天4.18±0.47 60.02±3.66 37.95±2.75(4.12±0.50)*(71.88±3.42)#(54.01±6.29)#8.90±1.65 23.21±0.93 9.25±1.60(9.11±1.90)*(26.35±1.42)#(10.01±1.55)#16.76±1.01 44.38±2.67 16.75±1.32(17.03±0.97)*(73.69±3.01)#(17.22±1.45)#
研究組的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率對比[n(%)]
隨著醫(yī)療水平、 器械技術等不斷提高與進步,微創(chuàng)治療方式應運而生。 外科手術是結直腸癌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雖然通過采取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可有效確保療效,但圍術期容易引起一系列應激反應,對手術治療效果產生影響,不利于術后恢復。 目前,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已受到廣大醫(yī)師及患者的日益關注,并對大多數(shù)外科領域學科發(fā)展產生影響[5]。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是在以往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措施上進行優(yōu)化,目的就在于減少創(chuàng)傷所引起的生理痛苦、心理刺激等,降低圍術期應激反應,加快術后康復步伐[6]。 在該次研究中,將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貫穿于結直腸癌患者微創(chuàng)治療圍術期護理全程中,通過術前加強健康宣教,緩解患者對手術恐懼感。 縮短禁食禁水時間,不進行灌腸、不使用鼻胃管,可減輕身體不適而產生的不安、煩悶等情緒。 選擇高效安全的麻醉方法與微創(chuàng)手術,可提高手術療效。 術中做好保溫措施,適量補液、控制輸液,可避免引起術中出血、低血壓等現(xiàn)象。 術后采用多模式超級鎮(zhèn)痛,提高鎮(zhèn)痛作用,盡早拔除尿管,縮短排氣時間、進食時間與下床活動時間,不僅可有效緩解疼痛,還可提高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使切口愈合,繼而實現(xiàn)胃腸功能早日恢復的目的。
該研究表明,研究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進食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實施快速康復外科可促進結直腸癌患者微創(chuàng)治療后胃腸功能恢復。 研究組的應激反應指標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實施快速康復外科可有效減輕患者圍術期應激反應,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保證手術整體有效性及安全性,且預后良好。 研究組的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實施快速康復外科可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引發(fā)切口感染,術后腸梗阻、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減輕了患者痛苦,有利于促使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對結直腸癌患者微創(chuàng)治療后實施快速康復外科,可減輕手術應激反應,加速胃腸功能恢復進程,且并發(fā)癥防治效果理想,具有較高的臨床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