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宏磊
(銀雀山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山東臨沂 276000)
闌尾炎,為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多發(fā)于青年男性群體,且該疾病多由感染因素所致,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轉移右下腹痛、發(fā)熱、嘔吐等;臨床可分為兩類:其一為急性闌尾炎;其二為慢性闌尾炎;當中,常見的是急性闌尾炎,而慢性闌尾炎則較為少見[1-2]。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闌尾炎疾病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法非常重要。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闌尾炎的療效顯著,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使患者術后康復速度加快[3-4]。由此可見,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的應用值得借鑒。 該課題將該院在2018 年2 月—2019 年1 月納入研究的闌尾炎患者一共80 例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對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在其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評價,具體的研究內容及成果如下。
此次對該院納入的闌尾炎患者一共80 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臨床有關“闌尾炎”疾病的診斷標準,均知情簽署相關手術治療同意書,并將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嚴重精神障礙及存在相關手術禁忌證者逐一排除在外。 進一步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個不同的組別,其中觀察組40 例中,男一共為23 例、女一共為17 例;年齡分布在 21~63 歲,平均年齡為(45.8±1.2)歲;疾病類型:單純急性闌尾炎24 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2 例、慢性闌尾炎4 例。 對照組40 例中,男一共為 24 例、女一共為 16 例;年齡分布在 22~61 歲,平均年齡為(45.9±1.1)歲;疾病類型:單純急性闌尾炎23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3 例、慢性闌尾炎4 例。 在基本資料方面,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備比較的價值。
1.2.1 對照組 此次對照組40 例患者實施傳統(tǒng)開腹闌尾炎切除術,即基于硬膜外麻醉條件下,作麥氏切口,然后以患者具體的壓痛點,合理調整麥氏切口,并對相關組織進行依次切開,對盲腸及升結腸進行仔細辨識,朝結腸向下尋找;倘若患者視野暴露不佳,則需采取鹽水紗墊隔開小腸,然后在系膜近端進行貫穿結扎操作,基于闌尾根部對闌尾進行結扎處理,繞闌尾根部在盲腸壁,進一步實施荷包縫合操作,距離根部扎線0.5 cm 位置切除闌尾, 對殘端進行消毒處理后,埋于盲腸內, 再次采取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清理處理,然后縫合腹腔,術畢。
1.2.2 觀察組 該次觀察組40 例患者給予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即基于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條件下,對患者行平臥位, 于右下腹通過麥氏點斜行作大約2~3 cm 的切口,然后將相關組織依次切開,進一步對腹內斜肌、腹橫肌進行鈍性分離處理; 將附腹膜順利切開后,利用拉鉤對切口充分牽開;并在小切口狀態(tài)下尋找闌尾(方法和對照組相同);倘若闌尾尋找難度高,則可實施逆行闌尾切除術,且術后處理方法與對照組一致。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結束后,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1)對兩組相關手術指標情況進行比較,涉及:①手術時間;②術中出血量;③手術切口長度;④住院時間。
(2)對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比較。
此次采取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shù)據(jù),涉及的計量數(shù)據(jù)用()代表,進一步采取t 進行驗證;涉及的計數(shù)數(shù)據(jù)用[n(%)]代表,進一步采取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 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顯著要比對照組短,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顯著要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 1。
表1 兩組相關手術指標情況對比()
表1 兩組相關手術指標情況對比()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手術切口長度(cm)住院時間(d)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31.17±7.48 52.49±7.81 11.287<0.05 20.88±5.12 52.67±5.13 10.267<0.05 2.26±0.65 5.72±0.58 5.179<0.05 4.25±1.19 7.26±1.20 6.283<0.05
觀察組,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感染1 例、腸梗阻1 例,總發(fā)生率為5.00%;對照組40 例患者,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3 例、腸梗阻3 例、尿路感染2 例、肺部感染 1 例、腸粘連1 例,總發(fā)生率為25.00%。 在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上,觀察組顯著要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286,P<0.05)。
闌尾炎,是一種由多種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變疾病,在外科較為常見,以青年群體為主,且男性比女性多; 臨床中急性闌尾炎發(fā)病率高于慢性闌尾炎發(fā)病率;對于典型急性闌尾炎患者,存在明顯的轉移右下腹痛、發(fā)熱以及嘔吐等癥狀[5-6]。由于闌尾炎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嚴重,所以臨床建議采取及時有效的醫(yī)治方案。
臨床以往針對闌尾炎患者,會采取傳統(tǒng)開腹闌尾炎切除術治療, 該手術方式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多,患者住院時間偏長,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偏高,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療效的提升[7-8]。 而對于該課題重點提到的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來說,是基于傳統(tǒng)開腹闌尾炎切除術進一步進行改良的一種新型手術,和傳統(tǒng)開腹闌尾炎切除術比較,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切口長度更短,且可使患者術后住院時間有效縮短,并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從而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療效的提升。 結合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1)切口在 2~3 cm 左右,能夠使患者疼痛程度減輕,可促進術后切口快速愈合,且不會有明顯的瘢痕遺留下來;(2)對闌尾周圍組織不會引發(fā)較大的損害, 可以使腸梗阻及腸粘連的發(fā)生得到有效降低;(3)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低,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4)手術微創(chuàng),能夠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使患者術后康復速度加快。 由此可見,臨床針對闌尾炎患者,可借鑒使用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進行治療。
此次觀察組給予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結果表明各項手術指標和實施傳統(tǒng)開腹闌尾炎切除術的對照組對比均顯著更優(yōu);同時,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的5.00%,和對照組的25.00%對比顯著要低;這與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較為相似。 近年來,國內有學者表示,采取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闌尾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 能夠促進患者手術預后效果的改善,使其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在10.00%以下,此次觀察組的5.00%<10.00%, 說明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的康復療效顯著。 此外,筆者認為,在采取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闌尾炎患者過程中,相關手術醫(yī)生需掌握該手術方式的具體應用, 嚴格按照手術操作流程進行手術,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相關護理人員需做好患者的密切配合工作,進一步提高手術成功率。
綜上所述,闌尾炎患者采取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手術預后效果,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術后早日康復;因此,具備在臨床治療工作中推廣及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