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杰
《喜報平安》 劉一博/作
中國繪畫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蘊和內涵,其中,自然意象與符號,永遠是精神的寄托與載體。作為一名畫者,只有找到花鳥畫核心將之繼承并向前推進,才是出路。欣賞劉一博先生的花鳥作品,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他找到了出路,他注重的是作品中的情和勢,其作品看不到一般意義上的折枝拼湊的格局,而是以原生原景的繁復布局,以情統于畫內,勢沖出畫外,既先聲奪人,又引人入勝,整幅作品不刻意追求章法,而章法自立。
長期以來,劉一博先生以花鳥為主題,探索人和自然的關系、自然和精神的共鳴。分析作品,我發(fā)現劉一博先生是在承前啟后與繼往開來中找尋自己的藝術方向和藝術定位。他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種大氣、磅礴與雄渾。他強調圖式章法的結構,借以營造氣勢和渾然風格。而在技法上均以墨色為主,在單純中營造豐富,在樸實中營造生機,在變化中營造可能。他的作品在不失現實生活根基的情況下,賦予筆下的花鳥個性化的風格特點,用以傳達自己的理想和胸襟。
在用色上,先生的作品以墨為主,極少用色,但勝過用色。疏淡和濃郁之間,疏而不淡,濃而不艷,濃淡得體。他擅長枯淡之墨、沉澀之色,又善于隨意濃淡之墨不作均調,所以他的作品中墨象既豐富又自然,既酣暢淋漓又朦朧蒼潤。同時,又融入飛白之筆,干枯有力,為畫面增添拙樸之韻。中國花鳥畫以色見長由來已久,但離開白宣依托就過于炫耀自身,或與墨相左不入墨調就略顯俗氣。而劉一博先生的作品雖然以墨色為主,卻讓人看不出低沉或者灰暗,相反一派生命欣欣向榮的場景。
《金秋》 劉一博/作
正因在用色上的筆墨個性,使得他的作品看似安靜的畫面,實則充滿了生命的激情與力量,這些景物與背景之間互為調諧,是畫面滿而不僵、多而不亂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墨色對比反差,還是線的疏密安排都有一種得自天然而又精心設計之感。這種密和滿、博而精的布局和語言形式極具藝術張力。作品中大面積多層次的圖式結構除了物象之間的位置經營以外,更關鍵的就是色彩的處理。
黑白相間,疏密得當,所以先生的作品總是給人以獨特的純樸面貌,在這里沒有約束,一切都按著自然隨意的方式存在著、生長著,也許是深思熟慮的布局,也許是漫不經心的點染,但各有各的特色。并由它們組成一幅豐饒多彩多姿的畫面,說是畫面,但給人的感覺是生動的、立體的。這份生動是自然萬物,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即使經歷風雨依然生機無限,依然博大和壯美。先生多年來筆耕不輟,從茂密、蔥蘢、繁復中去找尋生命的節(jié)奏,生命的品位與樂趣,還有那份抱璞歸真的情懷。
繪畫藝術的本質在于情感表達,它是人情感表達的一種媒介,是一種表達某種相對自我精神狀態(tài)的載體。透過先生的畫作,我們不僅能讀出畫家的性格和品質,還能讀出他的情感和心境,在他的作品里隨處可見生機、淡泊、恬靜等美好。一幅作品要畫得引人入勝,必須借“物”寄情、緣“物”寫心。首先畫家要將主體精神寄托于畫筆和筆下之形象,在表現畫家無限的情思的同時賦予作品藝術美。
以“靜”動人是劉一博先生作品的一大特點,這里的靜,是自然萬物呈現出的靜聽天籟,寧心養(yǎng)神的美好,是畫家筆墨素雅以墨為上呈現出來的“凈”美。是一叢幽篁在微風中搖曳,幾株棕櫚在晨曦中舒展,幾只珍鳥在葦塘中或者枝頭靜眠棲息的恬淡之境。是畫家以靜觀動,以靜表動,無論是風動還是葉動,畫家心自不動。這種表達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表述的“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的“觀復”理念。這也是劉一博先生作品所要追求的。因為這樣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在藝術表現中有了更大的自由,他能把自然界中的那些真實場景的生命氣息和生存狀態(tài)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反映出對自然的感悟和對藝術的理解,傳達了一種自然萬物和諧相生、天人合一的境界。
《葡萄》 劉一博/作
意境不是制造出來的,意境是思想,是修養(yǎng),是形而上的文化內涵,它和人的情感產生共鳴。如作品中畫面繁復,細筆勾勒其葉,墨填其色,珍禽悠然自得地棲立于枝桿之上,形態(tài)悠然,活靈活現,襯托著整體紛亂而有序的葉片。他還善用靈巧多變的筆墨,色墨結合,以色助墨、以墨顯色,墨色之間過渡自然,以求整體色彩對比協調,為畫面增添韻律。他能準確地把握動態(tài)中的花鳥,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體現出轉瞬即逝的情趣。因此他的花鳥蟲魚,刻畫細致入微,鮮活多姿,生動可愛,情趣盎然。擺脫了一般花鳥畫的僵化程式,而是瀟灑中帶著恣肆,恣肆中蘊含著一種真實感人的蓬勃生機,使觀者仿佛置身在熙熙攘攘的植物天地,感受藝術家心靈上的那片花香。
與其說,劉一博先生是把花鳥作品放回大自然的懷抱,在自然中提升藝術,在滿而密的構圖中,以極鮮明而柔和的設色,再現了萬木爭榮與各種花卉的獨特神采,使畫面幽靜深遠的同時充滿一種鮮活的生命力;還不如說,是先生寧靜致遠、淡泊自然,彰顯著天然的生生不息的對生命的體悟以及對生命對自然詩性的贊美的同時,也構建起自身的美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