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文本解讀的角度提出留白對激發(fā)學生閱讀好奇的引導作用,結合文本解讀特征,圍繞語篇內容拓展延伸,從自我質疑、學案導讀、揣摩意圖、話題探究和隨筆補白等方面闡述留白的導向意義。探討留白在文本解讀中活用,是增強學生閱讀自覺性與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嘗試,是提高學生閱讀有效性的必然途徑。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空白;質疑;探討
任何語言文字的解讀都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都是學生對話語篇和作者的必然需要。我國的漢語本身就是博大精深,需要閱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深入觀察和體味。為此,很多專家學者和教師在教學中都有這樣的感觸:從探求言語本身存在的價值出發(fā),探討“言”和“意”,達到言意合一則是當前語文教學的必然需要。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引導中多給學生足夠自我品讀和體驗的機會,引導學生針對各自的理解去深入解讀其中的內涵。從這點出發(fā),教師應該是學生閱讀學習的引導,懂得“漁”法傳授,讓他們在奔向詩和遠方中發(fā)現(xiàn)靚麗風景,呼吸新鮮空氣。
一、 自我圈讀找疑:融入語篇
文本解讀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話語篇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究的搖籃。從語言認知信息轉換的角度分析,教師多留給學生自我圈讀找疑的機會,多鼓勵他們在主動找疑中深化理解,遠比教師的講解更有趣味,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學生自我圈讀找疑能夠在聚焦文本核心要點的基礎上形成多維度感觸,利于其在真正融入語篇中獲得更多深層次感思,形成豐富感觸。
學生在自我圈讀找疑中獲得感知其實便是其對話語篇和深度理解的開端,能充分體現(xiàn)“讓學生快樂學習語文”的初衷。教師從這點出發(fā),可多鼓勵學生以圈劃閱讀的方式找出自己的理解難處和不足,如,在《白楊禮贊》閱讀指導中,可嘗試此法。教師不妨針對作者提出的“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作者從哪幾方面來贊美白楊樹的?很多同學面對這樣的問題,結合文本提出的白楊樹外形及內在特征,能主動從文本中找出相應的內容。很多同學在“那就是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引導下,針對“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中主動梳理相關的問題,能夠從相應的詞匯中深入查找相關內容。很多同學在這樣的話題引導下能結合語篇內容,從托物言志的角度主動深入構思,能夠圍繞白楊樹的特征進行了有針對性敘述,也就能從中找出作者要贊美白楊樹的理由,自然就對象征手法的運用有了更多的感知觸發(fā)點。
教師在指點學生自我圈讀理解的時候,可建議學生針對各自感觸和發(fā)現(xiàn),主動從語篇中找出疑難,并能運用不同的符號予以圈劃。教師可結合學生在圈劃中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可在他們存有疑問的時候拋設相關的話題,引導他們針對自身的理解大膽地從文本中說出自己的理解設想,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探讀機會。
二、 學案預設問題:查找漏缺
教師在學生閱讀之前就創(chuàng)設相關話題,引導學生在導讀中聚焦核心要點予以深入探知,是學生查漏補缺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教師以導學案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深入研讀,能給學生無限的構思,無疑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學案預設問題能讓學生在開闊眼界的前提下獲得深思機會,利于其在真正查漏補缺中催生探讀的好奇心。
教師通過學案導讀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知,能夠給學生足夠自我深思機會,如,在《春》的閱讀引導中,可嘗試此法。教師可結合“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不妨設置如下的思考題目:你喜歡春天嗎?你如果描述春天會從哪幾個方面闡述?面對生機盎然的春天,你會有怎樣的啟發(fā)?很顯然,這樣由淺入深的閱讀引導,不僅能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的激情和好奇,更能便于他們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形成初步整體感知印象。很多同學從春風、春雨、春花的角度主動說出了自己的感想,能夠圍繞語篇中提出的“‘一年之計在于春……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來主動傾訴自己的感思認知。很多同學在主動完成導學案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和不足。
學生可借助學案導讀來查找自己的空白,能在有效融入語境中體味作者表達設想,能主動查找問題。學生以學案導讀的方式找出文本中重點,能形成明確的閱讀學習目標,能有的放矢地找出自己閱讀理解中的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在閱讀理解中問題,多建議他們從問題探究的思維和方法出發(fā),暢談自己的破解策略。
三、 揣摩作者意圖:理清初衷
學生原汁原味地理解欣賞文本的有效方法就是從作者的表達意圖中找出相應的切入點,幫助他們從中獲得更多感思途徑。教師多有意引導學生對話作者,因為作者作為課文的創(chuàng)造者,最有發(fā)言權,需要聆聽其真實心理意圖。這種想法也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予以關注的,需要教師能有針對性予以引導。
教師多引導學生從揣摩作者的意圖出發(fā),有意預設相關空白,定會給學生更多的啟發(fā)。教師可針對作者的表達意圖予以提示,如,在閱讀《濟南的冬天》的時候,不妨引導學生從作者老舍的角度深入思考探究。教師可建議學生圍繞作者在文章開頭提出的“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可建議學生對話作者:你會怎樣向作者提出自己的問題?很顯然,學生從自己的感想中多深入揣摩,多從作者的表達意圖中豐富自己的感思,也就是準確理解作者寫作意圖的有效切入點。很多同學圍繞作者的寫作意圖,從作者語言組織運用、修辭手法表現(xiàn)和行文構思安排等角度主動說出了自己的設想,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大膽提出自己的設想,能在有效參與文章解讀中獲得有針對性理解感知,形成多樣化感觸認知,利于其打開主動表達的思維和思路。
學生多從作者的構思角度深入揣摩,不僅為獲得原汁原味理解提供必要的載體,更為真正融入語篇理解提供了必要的遵循。教師多引導學生從作者理解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設想,多給他們足夠的自我揣摩機會,定能使得文本富有吸引力,能給學生更多暢言己見的機會,也是對作者表達二次解讀的升華。
四、 開放話題探究:各抒己見
留白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探究問題不斷由感性向理性轉變的過程。教師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具有多元化和開放性話題,有意預設相關話題,定能使得文本富有深度。教師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具有開放性話題,利于其在不斷深入探究過程中形成敏銳語言感知,產生主動表達的沖動與激情。
教師多以任務式話題引導為切入點,多給學生足夠的自我嘗試探究機會,定會有不一樣精彩發(fā)現(xiàn)。教師可結合語篇學習內容,多給學生足夠的探知解讀機會,如,在《紫藤蘿瀑布》的閱讀引導中,可嘗試此法。教師可結合文本中提出的“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不妨建議學生思考:你見到這樣的紫藤蘿,會有怎樣的感受?很多同學以由此及彼聯(lián)想的方法想到自己就是紫藤蘿花的一朵,想到了自己要不辜負春光的感想。在學生對紫藤蘿花有了更為真切的感知體驗后,教師不妨建議學生深思:一切景語皆情語,倘若你遭受到了挫折,你看到眼前的景色會有怎樣的感慨?很顯然,教師從托物言志的角度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說出自己的感想,引導學生主動和作者的感言進行比較,鼓勵他們從中發(fā)現(xiàn)更多有價值話題和信息。很多同學也為此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感想,忘掉過去,活在當下;花兒都懂得綻放自己的精彩,我們更應該向其學習……
教師在創(chuàng)設相應的思考話題的時候,可針對語篇中表達內容,多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設想和意見,多給他們相應指點。結合創(chuàng)設的話題,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發(fā)現(xiàn)多提出相關構思,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多提出自己的理解,幫助他們提升主動探究空白的技能和技巧水平。
五、 隨筆抒寫頓悟:升華感思
留白是為了給學生思考留有時間和空間,幫助他們在跳起來摘果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快樂。這種快樂不僅僅是學生對話語篇的一種靈感和頓悟,更是一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心曠神怡之感。教師不妨多建議學生以隨筆的方式主動抒寫自己的頓悟,多給他們補白的機會,讓他們在主動聚焦語篇核心要點的基礎上產生多樣化感觸認知。
無論怎樣的留白,都應該遵循原汁原味和多姿多彩原則的基礎上,讓學生享有足夠的自我感知體驗。教師可結合語篇表達內容,從延伸內涵意義的角度出發(fā),多組織學生深入體味其中內涵的意義,如,在《最后一次講演》閱讀引導中,不妨運用此法。這是一篇緊張而又激動人心的演講,讓人心潮澎湃。教師可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不妨預設這樣的思考話題:假如你就在現(xiàn)場聆聽聞一多先生的演講,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很多同學從聞一多先生的愛國思想出發(fā),圍繞聞一多的不屈不撓精神主動寫出了“國人當學聞先生,做有骨氣的中國人”;有的同學則是從民族的脊梁出發(fā),認為聞一多就是當代的脊梁,值得為他點贊和驕傲的中國人,值得學習;有的同學則認為,自己肯定會現(xiàn)場提問,請教聞一多先生為何能以視死如歸的決心為中國人講真話,說真言,等等。很多同學在主動表達傾訴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思,能結合自己的整體感知差異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設想,給語篇閱讀理解提供了多樣化表達運用思維方法。
教師多引導學生以聚焦語篇表達核心要點的方式深化理解,多鼓勵他們針對自己的感思認知提出設想,定能使得文本綻放精彩光芒。教師可建議學生針對各自的理解差異,鼓勵他們結合自己的感思認知提出有針對性觀點,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揣摩和主動構思,定能使得文本富有深度和廣度,切實增強其探究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
由此可見,教師多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給學生足夠的自我留白探知解讀機會,多引導他們從空白處深入查找疑惑,能充分激發(fā)他們探究的好奇心與新鮮感。教師多以開放性、層次性和多元化問題留白為切入點,多鼓勵學生在深入語篇中發(fā)現(xiàn)問題,多在咬文嚼字中品味文本之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醍醐灌頂之感。越是有深度和廣度的文本,越需要教師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留白話題,讓他們在真正融入語境中獲得不一樣的感知體驗。
作者簡介:
徐忠浩,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安市啟明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