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斯特是浪漫主義巔峰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創(chuàng)新性和炫技性使鋼琴的作品創(chuàng)作及演奏形式都得到了顛覆性的改變,拉開了鋼琴作為樂器之王抗爭樂隊的新序幕。同時他本人亦是一位極具魅力的舞臺演奏者,在創(chuàng)作和表演方面的深遠影響至今烙印在一代代的作曲家和演奏者身上,他浩如煙海的作品是每一位鋼琴學習者都渴望逾越的高山。本文通過簡析兩首李斯特改編自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以點概面地總結李斯特的作品特點,正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
【關鍵詞】浪漫主義;李斯特;舒伯特;藝術歌曲;改編曲
【中圖分類號】G65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009-03
【本文著錄格式】辛欣.一斑窺全豹——透過改編曲看李斯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J].北方音樂,2020,06(11):9-11.
一、鋼琴改編曲
在西方音樂史的發(fā)展歷程中,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形式百花齊放,但改編曲一直擁有一席之地。往往作曲家創(chuàng)作觀念和理解形式在面對同一個作品主題或是藝術效果上有著差異性發(fā)揮,改編曲的應運而生滿足了各個時期以及不同門派的作曲家的再創(chuàng)作。隨著改編曲的出現(xiàn),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創(chuàng)造力被極大的開發(fā)。而這個時期,這個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李斯特莫屬。
二、李斯特的鋼琴改編曲
李斯特是一個多產的音樂家,Leslie Howard錄制的李斯特全套鋼琴作品CD就多達98張,他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的輝煌炫技性二百年來已經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但李斯特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改編曲專家,在他的整個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中改編曲其實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數(shù)量上來講,改編曲的數(shù)量甚至遠遠超過他的原創(chuàng)作品,在萊比錫Leipzig的Peters版李斯特十二本全集中有五本多都是各種形式的改編曲。另外他的改編曲不僅跨越了各種器樂(鋼琴、小提琴、聲樂、管風琴甚至交響樂),也跨越了各個時期(從巴赫、莫扎特、舒伯特到瓦格納)。
三、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意義
第一是鋼琴技巧的發(fā)展和聲樂性的發(fā)掘:在改編一首作品時,要考慮不同樂器間的轉換、原作材料的發(fā)展對置與取舍以及如何適應在鋼琴上更完美的展現(xiàn)。他對瓦格納等人的歌劇改編上,將交響化的織體完美地移接到鋼琴上,使鋼琴技術層面的難度在聲部上和手指上都更上一層樓。在對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改編中,力求在鋼琴上用不同的音色和音域來增強音樂的表現(xiàn)力并模仿人聲的歌唱性,擴展了鋼琴的價值和表現(xiàn)空間,使鋼琴兼?zhèn)淞似鳂坊吐晿坊奶攸c;第二是作品的推廣性:很多作品在誕生之初并不為人知曉,而李斯特大量地改編并且在沙龍和音樂會中演奏,著實為部分作品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為當時的李斯特在歐洲已經是炙手可熱的音樂家,所以他的演奏使許多出版社和歐洲各地的觀眾了解到很多不被人熟知的作品。
四、李斯特的鋼琴改編曲大致分類
第一類是器樂改編曲,包括改編自巴赫的管風琴作品《六首管風琴前奏曲與賦格》和《g小調管風琴幻想曲與賦格》;第二類是交響樂與管弦樂改編曲,如貝多芬著名的九部交響曲;第三類是歌劇主題改編曲,如莫扎特的《唐璜》,瓦格納的《唐豪瑟》《紐倫堡的名歌手》《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威爾第的《弄臣》和古諾的《浮士德》等;第四類是藝術歌曲的改編,包括了舒伯特、貝多芬、肖邦和舒曼等人的歌曲。
今天主要介紹的是兩首改編自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小夜曲》和《磨工與小溪》。
五、St?ndchen小夜曲
舒伯特有歌曲之王的稱號,短短31年間寫下了600多首藝術歌曲,其最重要的三部藝術歌曲套曲有《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和《天鵝之歌》。這首《小夜曲》改編自舒伯特的套曲《天鵝之歌》中的第四首。這套作品寫于舒伯特去世前最后一年,在死后才被出版商冠以《天鵝之歌》的名稱出版,因此這套歌曲其實跟天鵝并沒有什么關系,但之所以叫天鵝之歌,傳說是天鵝在臨死之際會發(fā)出這種最凄美的叫聲,將它最美好的聲音毫無保留地完全表現(xiàn)出來。出版商是想以這樣的方式來展現(xiàn)作曲家的不朽絕筆。
(一)結構
李斯特使用了結構擴充的改編手法,主題一共出現(xiàn)三次,比舒伯特的原作多加入了一段變奏主題。這里是李斯特改編此曲中最具神來之筆的一段,擴張的這一段不管是抒情性還是音樂感染力,都遠遠超越了前兩次主題的情緒變化。
(二)調性和拍號
與原作一脈相承。
(三)聲部與織體
為了使音樂更加豐滿,李斯特將原本兩只手彈奏的伴奏在改編曲里統(tǒng)一用左手演奏,右手演奏旋律部分,從聲音上擴展表現(xiàn)力(譜例2,3),并且在最后一次主題變奏上,右手采用卡農式的改編方式,一手分飾兩角,把旋律的回聲模仿得惟妙惟肖(譜例1),足見李斯特在素材運用上的巧思。在李斯特的改編曲中,伴奏已經不單單是和聲這么簡單,更多時候是兼顧了制造意境、渲染氛圍、加強音樂表現(xiàn)力的作用。
(四)音區(qū)
李斯特充分運用了鋼琴音域寬廣的特性,使用改變音區(qū)的方法將主題的兩次變奏在不同音域呈現(xiàn)出來,一次如大提琴般深沉而樸實地在低音區(qū)再現(xiàn)(譜例4),一次運用卡農手法在高音區(qū)模仿回聲效果(譜例1)。
(五)奏法
為了增強藝術效果,加入大量的波音以及最后半音階式的抒情華彩結尾。
(六)速度力度及表情術語的運用
對比舒伯特的《小夜曲》來看,前者對作品速度的定位是“適度的”(M?ssig),改編后是“適當?shù)淖杂伤俣取保═empo rubato M?ssig),可以明顯感受到李斯特對速度的安排更加富于變化,讓彈奏者有更多主觀上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在表情術語的運用上,舒伯特的表達選擇了更為簡單明了的pp 到ff之間,而李斯特使用了更多相對復雜的表情術語,比如“充滿能量的”(energico),“具有表現(xiàn)力的”(espressivo),“激動地”(conagitazione)。鋼琴在李斯特的改編下表現(xiàn)為更具擬人化,更貼近人聲的情感表達。
六、Der Müller und der Bach磨工與小溪
這首《磨工與小溪》改編自舒伯特的藝術歌曲《美麗的磨坊女》。講述了青年磨工熾熱地愛上了磨坊主的女兒,可磨坊主的女兒卻愛上了另一個獵人。青年磨工悲痛欲絕,最后跳進了小溪的懷抱?!睹利惖哪シ慌肥抢钏固馗木幍淖詈笠惶资娌氐乃囆g歌曲,藝術性、套曲曲目之間的故事性和聯(lián)系性已經日臻成熟。
(一)結構
與上一改編曲使用的手法上異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就是結構擴充的改編手法,舒伯特的原作是A-B-A1的復三部曲式結構,分別代表了磨工、小溪和磨工。李斯特的改編結構為A-B-A1-A2,將磨工的部分進行一定的擴充。意猶未盡的李斯特在擴充部分展現(xiàn)了全曲情緒最激宕、最悲情、最戲劇化的段落。
(二)調性
李斯特依舊遵循了舒伯特原作的調性結構。小溪代表了光明與希冀,磨工代表死亡與解脫。磨工的悲傷訴說一直保持了g小調的陰郁,小溪則延續(xù)了舒伯特明朗的大調色彩,不斷在G大調和D大調這一組近關系調上跳躍。
(三)音區(qū)
相比原作,李斯特在展現(xiàn)磨工與小溪兩者的形象時,使用了調整音區(qū)的手法。比如開場磨工的訴說部分,用低八度的大提琴般的色彩配合g小調的陰沉籠罩上一層絕望無助的陰影(譜例7)。磨工再現(xiàn)部分,李斯特反而將旋律提高了兩個八度,主題的聲音被凌駕在充滿無助孤獨感的高音區(qū)。
(四)聲部與織體
李斯特充分利用鋼琴的多聲部特點,在原作的基礎上使改編曲的聲部更加飽滿,比如小溪的部分在原作基礎上添加了一個左手伴奏聲部,雙手同時彈奏四個聲部(譜例8)。磨工再現(xiàn)部分同樣加入了一個右手的中聲部伴奏,高聲部模擬長笛音效,中聲部模仿?lián)茏嘈ЧㄗV例9),這里的李斯特已經不再是以鋼琴的思維來改編與創(chuàng)作,而是以交響樂的方法構建聲部的立體感??楏w的改編上李斯特也使用了不同的手法,不僅僅有柱式和弦,還加入了分解琶音以及震音,并且織體覆蓋的音域也更廣。
(五)節(jié)奏與節(jié)拍
整曲的拍號雖然與原作保持了一致,但是節(jié)奏和韻律卻在不停變換。由3/8拍開始,開篇伴奏部分每小節(jié)有一個和聲和弦,以八分音符律動為主(譜例7)。到了小溪部分,隨著音樂形象的變化和織體的改變,代表希望的節(jié)奏和韻律也流動起來。第一次主題再現(xiàn)部分,左手變?yōu)榉纸馀靡?,以十六分音符的律動進一步提升了音樂的情緒(譜例9)。進入到最后一次主題再現(xiàn),左右手同時演奏四個聲部,并且節(jié)奏繼續(xù)細分為三十二分音符(譜例6),磨工在湍流的小溪中結束生命,全曲在激流的韻律中結束。
七、結束語
由以上兩首改編曲不難看出,李斯特通常在尊重原作的藝術思想與創(chuàng)作表達上加以符合鍵盤樂器寫作特點的手法進行變奏展開。變奏手法貫穿始終,這正是李斯特的創(chuàng)作特點,縱觀其作品,無論是改編曲、獨奏曲或是根據匈牙利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的狂想曲,李斯特均采用變奏手法進行結構上的發(fā)展、技術上的展現(xiàn)和內容上的多變。雖然李斯特保留了原有素材的大部分框架與形象,但是其創(chuàng)作手法的新穎化、織體結構的繁復化、音區(qū)使用的鋼琴化、結構擴充的靈活化、節(jié)奏變換的自由化以及力度掌控的情緒化都更加偏向浪漫主義音樂的自由與個性。這些對鋼琴的制造和鋼琴創(chuàng)作的技術發(fā)展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韓思敏.李斯特舒伯特藝術歌曲鋼琴改編曲的探索與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辛欣(1988—),男,遼寧省鞍山市人,碩士研究生,武漢音樂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鋼琴演奏。